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更多...
编号:11715387
中医文化随笔54·水液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18日
    中医的水液包括津液和水湿痰饮。其中,津液和湿我们已经谈过了。这里我们讲一下水和痰饮。

    水指水肿。痰的概念亦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含义。狭义之痰,是指肺及呼吸道中咳出的分泌液,或呕出的粘液体,常被称为“有形之痰”。广义之痰,除狭义之痰外,尚包括各种原因使体内津液代谢障碍,停留积聚,蕴结而成的痰。这种痰随气运行,无处不到,从而形成种种痰病痰证。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颠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痰和饮,合称为痰饮,都是津液变化而成,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表现的病证,但两者的形态不同。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景岳全书·卷三十一》说:“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证则泛指各种水饮所引起的病证。由于饮与痰、水有许多相似之处,并在病变中有密切联系,故饮证亦常称为“痰饮”或“水饮”。根据饮邪停积部位不同,临床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四类病证。但其总的发病机理均为阳虚阴盛,运化失常,水液停积所致。
, 百拇医药
    痰饮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痰饮,即《金匮要略》的四饮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脾胃运化失职,肺气不能通调水道,会致使水邪留滞肠间,而见腹中胀满而沥沥有声可闻。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悬饮证见胁下胀满,咳嗽或唾涎时两胁引痛,甚则转身及呼吸均牵引作痛。临床胸水即属悬饮。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肝脉……其耎(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此病的饮邪主要泛溢于体表肌肤和四肢。临床兼见身体痛重,肢节烦疼;亦可兼见咳喘、胸闷、乏力等症。

, 百拇医药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临床心包积液即属支饮。

    痰饮的形成为外感六淫、疠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使五脏及三焦气化失常,气脉闭阻,津液不通,荣(营)卫不清,气血败浊,凝结而成。肺主宣发和肃降,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生痰之源”;肾者主水,司膀胱开合,对人体水液代谢起着主宰和关键作用;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总司人体气化。所以痰饮主要与上述三脏和三焦有关。

    水、湿、痰、饮分之为四,合则为一。一般认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为痰。就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弥散于脏腑组织之中的水气则是湿。水湿常困阻于脾胃和弥散于肌肤,水饮多停积于肠胃(痰饮)、胸胁(悬饮)、胸膈(支饮)及肌肤和四肢(溢饮),痰则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由此可见,为了防治水液疾病,我们仍然应该注意合于寒暑季节,调节情志,保持积极、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保养好五脏(参见《中医文化随笔》关于情志、养生、养五脏的内容)。

    2006年11月22日于北京,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