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药学版 > 基础研究
编号:11741994
口腔黏膜给药研究迅速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10日 《中国医药报》 2009.02.10
     □董智

    透皮给药途径在过去20年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口腔黏膜是人体全身所有可用的透皮给药部位中最方便的,与其他黏膜组织相比,其更能耐受潜在的过敏原,产生不可逆变化的可能性较小;血管丰富,位置相对固定,酶活性比较低;可用于局部和全身给药。只要药物的理化性质允许,经口腔黏膜给药是比较合适的。因此,这一给药途径也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和迅速的发展。

    药物吸收

    药物在口腔黏膜的吸收主要靠被动扩散,对于小分子药物如单糖、氨基酸等,口腔黏膜具有载体转运机制,有时也靠细胞内吞作用吸收药物分子。药物在被动扩散跨膜转运过程中,必须经过细胞内和细胞间两个过程。对于细胞间过程而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穿透亲脂性脂质膜,另一种与脂质膜中的亲水基团有关。药物本身的固有理化性质,如溶解度、油水分配性、稳定性、结晶性、热力学活性、分子大小、pKa值、半衰期可成为药物吸收的限制因素。例如,溶解度低导致血浆浓度梯度小,扩散率相应也低;亲脂性化合物可通过细胞间渗透而分配至细胞内脂溶性基质中,而亲水性化合物则可通过薄壁细胞通路扩散。虽然有些药物可同时经两种过程渗透,但阻力小的途径渗透效果较好;药物的晶态和热力学活性与扩散浓度相关,也会影响渗透效果;分子量小于100道尔顿的小分子药物可快速透过细胞膜,渗透性随分子大小增加而降低;pKa值表示药物分子离子化程度的大小,离子化程度也会影响渗透性。

    通过口腔黏膜吸收的药物受扩散过程限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1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