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加价”有利于医药产业结构调整
□陈涛
卫生部在2009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3年内逐步取消公立医院15%的药价加成。与此同时,继广东省在深圳、韶关、湛江3市试点之后,“零加价”开始在天津、江西、青海等省市的公立医院着手进行。笔者认为,“零加价”一旦全面推行,对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将是难得的机遇。
众所周知,我国医药产业是一个集中度低,一度小、散、乱比较严重的行业。目前共有4000多家生产企业,且大多为中小药厂。它们生产结构相同,产品种类趋同,生产模式相似。如六味地黄丸在全国就有1000多家药厂在生产,低水平重复发展可见一斑。这种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后果一是产能过剩,二是产品竞争力不强。因此,企业想要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大多数只能走高定价、高回扣之路。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国家在治理药价虚高方面,无论使用的是强行降价的行政手段,还是平价连锁药店的市场竞争手段,都未能达到企业的重组与规模的扩大。而我国其他产业大多数都是通过价格竞争来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如家电行业。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在其他行业屡试不爽的招式,在医药产业中失灵了呢?
, http://www.100md.com
在笔者看来,这与两大因素有关:一是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机制,使得高定价、高回扣的营销手段大行其道。医院药品加价15%销售本来是国家为对医院财政补贴不足,实行的权宜之策,却变成了医院盈利的手段,价格越高的药品医院越愿意进,其结果是坑害了消费者。二是医院药品加价15%销售激发了药厂为获得医院的订单而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药价的冲动。具体表现是2005年前,新药审批过多过滥。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药厂,通过给药品改包装、剂型、添加辅料等方式,重新申请新药,获取高定价,从而回避降价。这也是价格一降“老药”就没的原因。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营销模式,它造成的后果就是:企业生产品种越少越好,规模越小越好。因为品种少,就易替换、易重新包装,经营的永远是高价的“新药”。规模小则好掉头,包袱轻。这就造成医药产业结构调整难以进行,甚至迫使一些大型企业也化整为零。
2005年后,药监部门进行了整顿调整,药品审批越来越严格,企业通过新药审批变相提高药价的营销模式难以为继。但医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产业集中度不高的现象依然严重,这与改革的力度不够不无关系。
, 百拇医药
可以说,医和药是一对孪生兄弟,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医疗机构的改革;医疗机构的发展,也离不开医药产业的支持。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有人说,新医改的实施将使医药产业步入“十年黄金”的发展期,因为随着政府主导“挂网招标”制度和取消医院15%药品加价率,《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颁布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医药产业将转变小、散、乱的格局,走向以普药为核心产品的规模化发展之路。药厂的数量会大量减少,能够在巿场上驰骋的不再是中小药厂,而是品牌化、规模化的大型药企。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既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又便于巿场的监管,更有利于药企效益的提高。
目前人们最关注的是,医院取消15%的药品加价,补偿机制如何到位。业内人士指出,取消医院15%的药品加价,必须建立在整个医疗体系重建的基础上。这是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许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实施方案。也就是说,政策的实施将有一个缓冲期。在这个缓冲期,医药产业将呈现出“大企业渐入佳境,小企业仍然活跃”的局面。我们相信,既然国家已经把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两大民生工程之一,并投入了8500亿元的资金,医和药这对孪生兄弟的“归位”,与人们理想的距离也将越来越近。, http://www.100md.com
卫生部在2009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3年内逐步取消公立医院15%的药价加成。与此同时,继广东省在深圳、韶关、湛江3市试点之后,“零加价”开始在天津、江西、青海等省市的公立医院着手进行。笔者认为,“零加价”一旦全面推行,对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将是难得的机遇。
众所周知,我国医药产业是一个集中度低,一度小、散、乱比较严重的行业。目前共有4000多家生产企业,且大多为中小药厂。它们生产结构相同,产品种类趋同,生产模式相似。如六味地黄丸在全国就有1000多家药厂在生产,低水平重复发展可见一斑。这种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后果一是产能过剩,二是产品竞争力不强。因此,企业想要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大多数只能走高定价、高回扣之路。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国家在治理药价虚高方面,无论使用的是强行降价的行政手段,还是平价连锁药店的市场竞争手段,都未能达到企业的重组与规模的扩大。而我国其他产业大多数都是通过价格竞争来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如家电行业。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在其他行业屡试不爽的招式,在医药产业中失灵了呢?
, http://www.100md.com
在笔者看来,这与两大因素有关:一是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机制,使得高定价、高回扣的营销手段大行其道。医院药品加价15%销售本来是国家为对医院财政补贴不足,实行的权宜之策,却变成了医院盈利的手段,价格越高的药品医院越愿意进,其结果是坑害了消费者。二是医院药品加价15%销售激发了药厂为获得医院的订单而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药价的冲动。具体表现是2005年前,新药审批过多过滥。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药厂,通过给药品改包装、剂型、添加辅料等方式,重新申请新药,获取高定价,从而回避降价。这也是价格一降“老药”就没的原因。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营销模式,它造成的后果就是:企业生产品种越少越好,规模越小越好。因为品种少,就易替换、易重新包装,经营的永远是高价的“新药”。规模小则好掉头,包袱轻。这就造成医药产业结构调整难以进行,甚至迫使一些大型企业也化整为零。
2005年后,药监部门进行了整顿调整,药品审批越来越严格,企业通过新药审批变相提高药价的营销模式难以为继。但医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产业集中度不高的现象依然严重,这与改革的力度不够不无关系。
, 百拇医药
可以说,医和药是一对孪生兄弟,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医疗机构的改革;医疗机构的发展,也离不开医药产业的支持。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有人说,新医改的实施将使医药产业步入“十年黄金”的发展期,因为随着政府主导“挂网招标”制度和取消医院15%药品加价率,《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颁布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医药产业将转变小、散、乱的格局,走向以普药为核心产品的规模化发展之路。药厂的数量会大量减少,能够在巿场上驰骋的不再是中小药厂,而是品牌化、规模化的大型药企。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既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又便于巿场的监管,更有利于药企效益的提高。
目前人们最关注的是,医院取消15%的药品加价,补偿机制如何到位。业内人士指出,取消医院15%的药品加价,必须建立在整个医疗体系重建的基础上。这是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许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实施方案。也就是说,政策的实施将有一个缓冲期。在这个缓冲期,医药产业将呈现出“大企业渐入佳境,小企业仍然活跃”的局面。我们相信,既然国家已经把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两大民生工程之一,并投入了8500亿元的资金,医和药这对孪生兄弟的“归位”,与人们理想的距离也将越来越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