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临床应用举要.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
参见附件(94kb)。
●医案医话●
乌梅丸临床应用举要
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医院(400030) 刘 康
主题词 乌梅丸P 治疗应用 面神经麻痹P 中药疗法 肾炎P 中药疗法 子宫出血P 中药疗法
乌梅丸一方出自《伤寒论》 ,原为治疗蛔厥及久利之主
方。药物组成为:乌梅、蜀椒、黄连、黄柏、细辛、干姜、制附
子、桂枝、人参(可改用党参) 、当归。从其药物组成可以看
出 ,本方寒热之药并用、补伐之品兼施。笔者在临床上权衡
药量 ,加减得宜 ,用于治疗寒热虚实挟杂之证 ,疗效满意 ,现
举例如下。
1 面神经瘫痪
王某 ,男 ,38 岁 ,电灌站职工 ,1998 年 3 月 10 日初诊。
自诉口眼歪斜 ,语言蹇涩 ,伴耳垂后彻痛 10 多天。经前医针
灸及中西药治疗乏效而求治。现恶寒发热 ,肢倦懒言 ,食欲
不振 ,时呕恶 ,平素大便不实 ,小便正常 ,口微渴不欲饮。查
舌红苔薄白 ,脉弦细;口、眼、鼻向右歪斜 ,鼻唇沟距正中线约
0. 5cm。据其舌、脉、症 ,诊为脾虚失运 ,痰湿聚滞 ,风寒外侵 ,致风痰阻络。治宜健脾益气 ,驱风化痰通络。方用乌梅丸加
减:乌梅 15g 细辛 6g 干姜 15g 黄连 5g 白术 l0g 桂
枝l0g 白附子l0g 党参 l0g 当归 l0g 蜀椒 5g (去目)
蔓荆子l0g 柴胡 12g 僵蚕 10g。水煎服 ,每日 1 剂。2 剂
后患者全身症状有所减轻 ,耳垂后彻痛消失。5 剂后上述症
状基本消失 ,唯言语时面部有牵引感 ,且鼻唇沟略向右歪 ,余
无不适。续用上方加黄芪 15g 益气固表 ,并助党参、当归益
气活血通络 ,2 剂后诸症消失。2 个月后 ,曾因偶感外邪复发
1 次 ,但病情较前轻微 ,仅感右颊跳动 ,有牵引感 ,又以上方加
减 2 剂煎服 ,至今未复发。
按:面神经瘫痪属中医“中风”范畴。《金匮要略·中风历
节病》曰: “寸口脉浮而紧 ,紧则为寒 ,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 ,邪
在皮肤。……正气引邪 , 僻不遂。”对其病因病机作了较明
确的叙述 ,并提示了扶正祛邪这一根本治则。医者对本病多
以风痰阻络论治。笔者认为 ,该病以脾胃虚弱 ,因虚致实为
本 ,因其脾胃虚 ,水湿失运聚而为痰;因其虚 ,气血失调 ,卫外
不固而易致风寒外淫 ,风痰阻络。故治以健脾益气为主 ,配
以祛风化痰通络之品。方中以党参、白术、干姜健脾益气 ,扶
正治本;黄连苦燥脾湿 ,以消痰湿之源;桂枝、细辛、柴胡辛温
之品通彻三阳 ,以解肌祛风;白附子易附子更增祛风痰之力;
蔓荆子、僵蚕疏风之品开门揖寇;口眼歪斜者 , 《灵枢》认为是
“筋急”之故也 ,肝主筋 ,故重用乌梅之酸缓经脉之急;更辅以
当归活血养血。再诊时加黄芪扶助正气 ,助其益气活血通络
之功 ,白术、黄芪合用 ,固护卫表 ,免外邪再犯。
2 慢性肾炎
蒋某 ,男 ,42 岁 ,合川农民。1992 年 12 月 10 日初诊。
自诉两年前因患“肾炎” ,在当地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病情基
本得到控制 ,出院后未继续治疗 ,病情反复而成“慢性肾炎”。
每感外邪则痼疾易于诱发。今冬因受凉致病情再度复发 ,且
较前更重。症见:面目及下肢浮肿 ,按之凹陷;伴恶寒重 ,发
热轻 ,稍动则冷汗出 ,面色苍白 ,神衰气怯 ,胃纳不佳 ,口干思
饮 ,但不多饮 ,小便黄涩而少 ,脉浮紧 ,舌体瘦 ,舌质深红而有
瘀斑 ,苔白滑。查体:肾区叩击痛。尿常规:蛋白( + + + ) ,红、白细胞少许 ,颗粒管型( + + + ) 。析其病情为脾肾阳虚、寒热错杂、气血阻滞所致 ,方用寒热并投之乌梅丸加减:乌梅
6g 细辛 6g 干姜 15g 黄柏 6g 山药 30g 炮附片 20g
(先煎) 云苓 10g 党参l0g 当归10g 桂枝6g 茵陈15g
蜀椒(连目) 6g。嘱试进上剂 ,并禁食盐。第二日复诊 ,得
知尿量虽不多 ,但已不甚黄 ,精神好转 ,身体轻快 ,思稀粥 ,外
感症状消失 ,但下肢仍肿 ,继以上方去黄连之苦寒伤阳 ,重用
党参至 15g、山药至 50g ,加黄芪 30g、益母草 30g以增强益气
活血之功。此方出入 13 剂后 ,小便化验正常 ,诸症消失。
按: 《素问·经脉别论》云: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
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津四布 ,五
经并行” , “肾者主水”。水液的正常代谢须赖脾、肺、肾三脏
之输布、宣肃、调节 ,其运化水液功能的正常与否又与人体阳
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
源 ,肾又为元阴元阳之居。笔者认为治疗水肿病当以补脾肾
为主。因脾胃为水液升降出入之门户 ,故又应侧重补脾胃以
培土制水。脾胃位居中央 ,以灌四旁 ,凡水肿之病多由于中
宫土败。其布散水液功能失调而停聚于体内 ,致肺失宣肃 ,肾无以开合 ,废液不得正常排泄所致 ......
乌梅丸临床应用举要
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医院(400030) 刘 康
主题词 乌梅丸P 治疗应用 面神经麻痹P 中药疗法 肾炎P 中药疗法 子宫出血P 中药疗法
乌梅丸一方出自《伤寒论》 ,原为治疗蛔厥及久利之主
方。药物组成为:乌梅、蜀椒、黄连、黄柏、细辛、干姜、制附
子、桂枝、人参(可改用党参) 、当归。从其药物组成可以看
出 ,本方寒热之药并用、补伐之品兼施。笔者在临床上权衡
药量 ,加减得宜 ,用于治疗寒热虚实挟杂之证 ,疗效满意 ,现
举例如下。
1 面神经瘫痪
王某 ,男 ,38 岁 ,电灌站职工 ,1998 年 3 月 10 日初诊。
自诉口眼歪斜 ,语言蹇涩 ,伴耳垂后彻痛 10 多天。经前医针
灸及中西药治疗乏效而求治。现恶寒发热 ,肢倦懒言 ,食欲
不振 ,时呕恶 ,平素大便不实 ,小便正常 ,口微渴不欲饮。查
舌红苔薄白 ,脉弦细;口、眼、鼻向右歪斜 ,鼻唇沟距正中线约
0. 5cm。据其舌、脉、症 ,诊为脾虚失运 ,痰湿聚滞 ,风寒外侵 ,致风痰阻络。治宜健脾益气 ,驱风化痰通络。方用乌梅丸加
减:乌梅 15g 细辛 6g 干姜 15g 黄连 5g 白术 l0g 桂
枝l0g 白附子l0g 党参 l0g 当归 l0g 蜀椒 5g (去目)
蔓荆子l0g 柴胡 12g 僵蚕 10g。水煎服 ,每日 1 剂。2 剂
后患者全身症状有所减轻 ,耳垂后彻痛消失。5 剂后上述症
状基本消失 ,唯言语时面部有牵引感 ,且鼻唇沟略向右歪 ,余
无不适。续用上方加黄芪 15g 益气固表 ,并助党参、当归益
气活血通络 ,2 剂后诸症消失。2 个月后 ,曾因偶感外邪复发
1 次 ,但病情较前轻微 ,仅感右颊跳动 ,有牵引感 ,又以上方加
减 2 剂煎服 ,至今未复发。
按:面神经瘫痪属中医“中风”范畴。《金匮要略·中风历
节病》曰: “寸口脉浮而紧 ,紧则为寒 ,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 ,邪
在皮肤。……正气引邪 , 僻不遂。”对其病因病机作了较明
确的叙述 ,并提示了扶正祛邪这一根本治则。医者对本病多
以风痰阻络论治。笔者认为 ,该病以脾胃虚弱 ,因虚致实为
本 ,因其脾胃虚 ,水湿失运聚而为痰;因其虚 ,气血失调 ,卫外
不固而易致风寒外淫 ,风痰阻络。故治以健脾益气为主 ,配
以祛风化痰通络之品。方中以党参、白术、干姜健脾益气 ,扶
正治本;黄连苦燥脾湿 ,以消痰湿之源;桂枝、细辛、柴胡辛温
之品通彻三阳 ,以解肌祛风;白附子易附子更增祛风痰之力;
蔓荆子、僵蚕疏风之品开门揖寇;口眼歪斜者 , 《灵枢》认为是
“筋急”之故也 ,肝主筋 ,故重用乌梅之酸缓经脉之急;更辅以
当归活血养血。再诊时加黄芪扶助正气 ,助其益气活血通络
之功 ,白术、黄芪合用 ,固护卫表 ,免外邪再犯。
2 慢性肾炎
蒋某 ,男 ,42 岁 ,合川农民。1992 年 12 月 10 日初诊。
自诉两年前因患“肾炎” ,在当地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病情基
本得到控制 ,出院后未继续治疗 ,病情反复而成“慢性肾炎”。
每感外邪则痼疾易于诱发。今冬因受凉致病情再度复发 ,且
较前更重。症见:面目及下肢浮肿 ,按之凹陷;伴恶寒重 ,发
热轻 ,稍动则冷汗出 ,面色苍白 ,神衰气怯 ,胃纳不佳 ,口干思
饮 ,但不多饮 ,小便黄涩而少 ,脉浮紧 ,舌体瘦 ,舌质深红而有
瘀斑 ,苔白滑。查体:肾区叩击痛。尿常规:蛋白( + + + ) ,红、白细胞少许 ,颗粒管型( + + + ) 。析其病情为脾肾阳虚、寒热错杂、气血阻滞所致 ,方用寒热并投之乌梅丸加减:乌梅
6g 细辛 6g 干姜 15g 黄柏 6g 山药 30g 炮附片 20g
(先煎) 云苓 10g 党参l0g 当归10g 桂枝6g 茵陈15g
蜀椒(连目) 6g。嘱试进上剂 ,并禁食盐。第二日复诊 ,得
知尿量虽不多 ,但已不甚黄 ,精神好转 ,身体轻快 ,思稀粥 ,外
感症状消失 ,但下肢仍肿 ,继以上方去黄连之苦寒伤阳 ,重用
党参至 15g、山药至 50g ,加黄芪 30g、益母草 30g以增强益气
活血之功。此方出入 13 剂后 ,小便化验正常 ,诸症消失。
按: 《素问·经脉别论》云: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
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津四布 ,五
经并行” , “肾者主水”。水液的正常代谢须赖脾、肺、肾三脏
之输布、宣肃、调节 ,其运化水液功能的正常与否又与人体阳
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
源 ,肾又为元阴元阳之居。笔者认为治疗水肿病当以补脾肾
为主。因脾胃为水液升降出入之门户 ,故又应侧重补脾胃以
培土制水。脾胃位居中央 ,以灌四旁 ,凡水肿之病多由于中
宫土败。其布散水液功能失调而停聚于体内 ,致肺失宣肃 ,肾无以开合 ,废液不得正常排泄所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9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