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11 > 正文
编号:11745181
肺部感染抗菌药物的应用及其进展(95页).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159kb)。

    概述

    ? 肺部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据报告,美国每年约有4百万肺炎病例发生,其中有18%~36%的病例需要住院,约5万病例死亡。

    ? 抗菌药物的应用使许多肺部感染得到了控制和改善。

    概述

    ? 近十年来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已发生了改变,一些新的病原体被发现,一些原来少见的病原体已成为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同时耐药菌株也不断增加。

    ? 许多新的抗菌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及氟喹诺酮类药物发展更为迅速。

    概述

    ? 抗生素:一般是指"由微生物产生的,极微量即具有选择性地抑制其它微生物或癌细胞的化学物质",如青霉素G;经化学方法改造已知抗生素而获得者称为半合成抗生素,如苯唑西林。

    ? 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及以化学方法合成的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氟喹诺酮类、磺胺药。

    ? 抗感染药物:治疗各种病原体所致感染的药物。

    ? 抗微生物药物:不包括抗蠕虫药物在内。

    ? 化疗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物和抗肿瘤药物。

    抗菌药物的分类

    ? 1、?-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内酰胺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类、单环 ?-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内酰胺酶抑制剂)

    ? 2、氨基糖苷类

    ? 3、大环内酯类

    ? 4、喹诺酮类

    ? 5、其它抗菌药物: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糖肽类、利福霉素类、磺胺类、甲硝唑等。

    ? 6、抗菌药物新品种:链阳性菌素类、恶唑烷酮类、晚霉素类、肽内酯类、甘氨酰环类、酮内酯类、2-吡啶酮类。

    ?-内酰胺类

    ? ?-内酰胺类是指化学结构式中具有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胞壁合成而杀灭细菌;

    ? 这一作用是通过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而实现的,主要是PBP1和PBP3。

    ? 此类药物具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因为其作用机制在于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人类细胞无细胞壁)、临床疗效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细菌感染。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

    非典型?-内酰胺类

    ?-内酰胺类

    -?-内酰胺酶抑制剂

    氨基糖苷类

    ? 氨基糖苷类抗菌谱广,主要作用于G-杆菌(如肺炎杆菌等,对绿脓杆菌也有一定作用),对G+球菌(主要是金葡菌)和结核菌也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对G+球菌的作用不如青霉素,对肠球菌的活性较低,对厌氧菌完全无效。

    ? 氨基糖苷类杀菌作用强而迅速,且具有抗生素后效应(PAE),可达2~8小时,故在肾功能正常者中可每日一次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可提高疗效,减少毒性(血谷浓度减低,肾皮质及内耳淋巴液中药物积聚量较少)。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

    ? 新型(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如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齐霉素等抗阳性球菌的作用与红霉素相似或稍差,但对流感嗜血杆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等比红霉素的作用增强。

    ? 组织穿透性增强,血药浓度与组织浓度(特别是吞噬细胞)明显提高(如阿奇霉素可超过血清浓度的10~100倍 ),延长了消除半衰期与组织内半衰期,口服不易被胃酸破坏,生物利用度提高,不良反应也明显减少。

    ? 一般认为,大环内酯类为抑菌剂,但目前认为新型大环内酯类对某些细菌也具有杀菌作用。

    大环内酯类

    ? 过去认为本类属速效抑菌剂,不应与属速效(繁殖期)杀菌剂的?-内酰胺类合用,以免相互拮抗而减低疗效。

    ? 目前认为:(1)?-内酰胺类应用剂量较大,或本类药物剂量较高而具有杀菌作用时,或在用药顺序上?-内酰胺类先于大环内酯类,则不会发生拮抗作用;(2)尚也无证据表明两者合用可产生拮抗作用(仅临床上曾报道青霉素与金霉素联合治疗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病死率71.4%高于单一大剂量青霉素组30.2%,但可比性不详);(3)新近报道联合应用者疗效提高。

    喹诺酮类

    ? 此类药物抗菌谱广,尤其对G-杆菌(包括绿脓杆菌和嗜军团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抗菌谱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对G+球菌(包括产酶金葡菌)、支原体、衣原体、结核杆菌也有效,对厌氧菌作用较差。

    ? 目前氟喹诺酮类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杆菌和绿脓杆菌感染。适宜用于肺炎克雷白菌、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不宜用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所致的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咽炎。

    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

    ? 血清半衰期长,并有抗生素后续作用(PAE)。

    ? 部分药品可引起较重的不良反应,如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替马沙星,Temafloxacin)、Q-T间期延长(格帕沙星,Grepafloxacin)、急性肝坏死(曲伐沙星,Trovafloxacin)等,已被淘汰。

    喹诺酮类

    ? 新氟喹诺酮基本保持对革兰阴性杆菌强大抗菌活性,与环丙沙星相似,但对绿脓杆菌作用减弱;

    ? 对G+菌(包括MRSA和肠球菌)的抗菌活性显著增强(4~5倍);

    ? 对厌氧菌和细胞内病原体的活性增强(2~4倍);

    ? 新氟喹诺酮可作为经验性治疗院外肺部感染的一线用药。

    喹诺酮类

    ?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其抗菌谱与氧氟沙星相仿,但抗菌活性约为后者2倍。

    ? 左氟沙星抗菌谱广,对多数G+球菌(包括金葡菌)、G-杆菌(包括绿脓杆菌)、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均有较好作用,但对厌氧菌作用较差。

    ? 不良反应(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较氧氟沙星轻,为目前不良反应最轻者。

    新氟喹诺酮治疗呼吸道感染:

    左氧氟沙星

    ? 1993年于日本上市

    * No.1 抗菌药物

    * 无明显耐药

    ? 美国市场第一个具有"增强的抗肺炎球菌活性"的喹诺酮

    (上市时间,1997年1月)

    * 2千万患者使用

    ? 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 (2亿患者使用)

    ? 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

    左氧氟沙星对呼吸道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主要致病菌 MIC90 ug/ml

    肺炎球菌 1.0

    流感嗜血杆菌0.05

    卡他莫拉菌 0.03

    肺炎支原体 0.5

    肺炎衣原体 0 .125-0.5

    军团菌 0.12

    左氧氟沙星 (静脉/口服)

    头孢曲松(静脉)/ 头孢呋辛酯 (口服) +/- 红霉素CAP

    疗效对照

    左氧氟沙星 (静脉/口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115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