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诊断与治疗(136页).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557kb)。
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河南科技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教授 金建军
一 消化道生理
(一) 正常每日进入肠腔的液体
食物摄入 2 L
唾液 1 L
胃液 2 L 9L
胆汁 1 L 7L
胰液 2 L
肠液 1 L
(二)水的吸收
9L 空肠 5-6L 85%
回
肠 2-3L
结肠 100-200ml
1- 1.5 L 构成大便
小肠吸收水的主要机制-渗透,伴随着任何溶
质的吸收, 水份也再吸收.
(三)电解质的吸收
钠: 食物和胃肠液中钠的95 - 99%被吸收
50%-空肠 其余-回肠 ,结肠。
粪便中平均每日4mmol
方式: 在回肠 主动 钠泵(Na+-H+交换)
在空肠 主动 被动两种形式
钾: 小肠- 被动扩散(细胞间隙的紧密
连接)
结肠- 通过载体主动吸收
氯: 空肠- 被动吸收
回结肠- 主动吸收
以 CL- HCO3-交换形式
肠内电解质的转移和吸收机制
图 片
二 肠道微生态系统
(一) 概述
生态学 - 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环境
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的科学
人体有 口腔
四个微 皮肤
生态系 泌尿
胃肠道 细菌细胞数达1014 个
肠道微生物总重1000g(人
体总1271g )占78 %
肠道菌有400 - 500种
正常细菌群- 主要
正常病毒群
肠道微生态系 正常真菌群
正常螺旋体群
少量细菌 数量<102/ml
胃的正 种类: a 溶血链球菌 厌氧球菌
常菌群 乳酸杆菌 表皮葡球菌
调节因素: 胃酸 胃酸减少
细菌过度生长
上段 一般无菌 可有微量厌氧菌
小肠正 和需氧菌 无大肠杆菌
常菌群 下段 数量 种类多104-106个/ml
>95%是厌氧菌
结肠下段的细菌多于上段
结肠正 粪便中的细菌数多于横结肠内
常菌群 容物的细菌数
大量革兰氏阳性菌组成粘膜菌群
粪便正常菌群:
40 %是微生物, 90 % 以上活
菌, 95 % 以上专性厌氧菌.
粪便正常菌群的种类:
G+厌氧杆菌: 产气真杆菌 双岐杆菌
噬乳酸杆菌
G+厌氧球菌: 消化链球菌 瘤胃球菌
G- 厌氧杆菌: 多形拟杆菌 普通拟杆菌
吉氏拟杆菌 脆弱拟杆菌
G- 厌氧球菌: 韦荣球菌
(三) 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因素
演替因素
生态平衡因素
胎儿肠道是无菌的, 出生几小时后就会
有细菌出现, 其来源于周围人和环境
胃肠道菌群从出现到峰顶群落阶段
叫胃肠道菌群初级演替
(四)演替的影响因素
喂养方式: 母乳富含双岐因子, 母乳喂养小
儿肠道中双岐杆菌多.
人工喂养 类杆菌,消化链球菌 ,肠球菌多.
饮食: 很多菌群断奶后才能在肠道定植 ,故幼儿断奶后肠道菌群同成人接近.
年龄: 青壮年 肠道菌群稳定
儿童时期 双岐杆菌 乳酸菌多
老年人: 肠杆菌 肠球菌 梭菌多
(五) 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
胃酸: 胃酸减少使近端小肠微生物增多
宿 肠蠕动: 减慢--小肠上部细菌过度生长
主 胆汁: 可抑制外籍菌 分泌减少-小肠上
因 细菌过度生长
素 粘液:肠腔中粘液有大量细菌定植
免疫功能: 正常免疫状态,可保护原籍菌
抑制外籍菌
遗传因素: 先天肠道免疫功能不足
环境因素:
极端环境变化: 航天 极地考察- 影响胃肠
道菌群
不合适饮食: 饥饿 强制减肥 - 影响肠道
微生态
激动: 胃酸减少 - 影响生态
微生物因素(正常肠道微生物):
排除外籍菌
抵抗外籍菌生殖
保持原籍菌正常特性
(六) 肠道微生态系统的作用
肠道菌群可以保持宿主正常的组织学和
解剖学结构
对宿主的营养作用:
供给 微生素 氨基酸 脂质 碳水化合物
参与宿主物质代谢:
肠道细菌可产生β-葡萄糖醛酸酶、硫化酶、参加胆红素、胆汁酸、雌激素、胆固醇、肠肝循环。内源性蛋白质的降解和再吸收,需要微生物参与。
菌群的屏障作用
预防性屏障作用:
首先定植 抵抗 外来菌的定植
如:福氏志贺菌 沙门菌 白色念珠
菌 难辩梭状芽孢杆菌 肉毒杆菌
治疗性屏障作用:
目标菌先定植 肠道正常菌群 从肠道中
被驱除。
(七)肠道微生态系统失调的原因
宿主解剖结构的破坏 :部分肠管切除
免疫功能低下 :改变肠道微生物分布,免
疫抑制剂、激素、放疗、肝硬化、爱滋病
感染:肠道感染 肠粘膜发生解剖和功能
改变
抗生素: 长期抗生素 破坏了正常菌群
内源性条件致病菌,外源性
致病菌大量繁殖
(八)肠道微生态失调的分类
1、菌群失调 正常菌群发生质量的变化
Ⅰ度失调:正常菌群组成和数量上有变
化临床无明显表现 停用
抗生素等后可自愈
Ⅱ度失调:诱因去除后仍有菌群失调,多
有慢性病的表现。
Ⅲ度失调:二重感染,正常菌群大部分被
抑制 条件致病菌生长
急性病状态 伪膜性肠炎
2 定位转移(易位)原定位向周围转移,下--上,浅--深(小肠细菌
过度生长结合症)
3 血行感染 菌血症 脓毒败血症
4 易位病灶 正常微生物群在远端脏器 ......
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河南科技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教授 金建军
一 消化道生理
(一) 正常每日进入肠腔的液体
食物摄入 2 L
唾液 1 L
胃液 2 L 9L
胆汁 1 L 7L
胰液 2 L
肠液 1 L
(二)水的吸收
9L 空肠 5-6L 85%
回
肠 2-3L
结肠 100-200ml
1- 1.5 L 构成大便
小肠吸收水的主要机制-渗透,伴随着任何溶
质的吸收, 水份也再吸收.
(三)电解质的吸收
钠: 食物和胃肠液中钠的95 - 99%被吸收
50%-空肠 其余-回肠 ,结肠。
粪便中平均每日4mmol
方式: 在回肠 主动 钠泵(Na+-H+交换)
在空肠 主动 被动两种形式
钾: 小肠- 被动扩散(细胞间隙的紧密
连接)
结肠- 通过载体主动吸收
氯: 空肠- 被动吸收
回结肠- 主动吸收
以 CL- HCO3-交换形式
肠内电解质的转移和吸收机制
图 片
二 肠道微生态系统
(一) 概述
生态学 - 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环境
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的科学
人体有 口腔
四个微 皮肤
生态系 泌尿
胃肠道 细菌细胞数达1014 个
肠道微生物总重1000g(人
体总1271g )占78 %
肠道菌有400 - 500种
正常细菌群- 主要
正常病毒群
肠道微生态系 正常真菌群
正常螺旋体群
少量细菌 数量<102/ml
胃的正 种类: a 溶血链球菌 厌氧球菌
常菌群 乳酸杆菌 表皮葡球菌
调节因素: 胃酸 胃酸减少
细菌过度生长
上段 一般无菌 可有微量厌氧菌
小肠正 和需氧菌 无大肠杆菌
常菌群 下段 数量 种类多104-106个/ml
>95%是厌氧菌
结肠下段的细菌多于上段
结肠正 粪便中的细菌数多于横结肠内
常菌群 容物的细菌数
大量革兰氏阳性菌组成粘膜菌群
粪便正常菌群:
40 %是微生物, 90 % 以上活
菌, 95 % 以上专性厌氧菌.
粪便正常菌群的种类:
G+厌氧杆菌: 产气真杆菌 双岐杆菌
噬乳酸杆菌
G+厌氧球菌: 消化链球菌 瘤胃球菌
G- 厌氧杆菌: 多形拟杆菌 普通拟杆菌
吉氏拟杆菌 脆弱拟杆菌
G- 厌氧球菌: 韦荣球菌
(三) 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因素
演替因素
生态平衡因素
胎儿肠道是无菌的, 出生几小时后就会
有细菌出现, 其来源于周围人和环境
胃肠道菌群从出现到峰顶群落阶段
叫胃肠道菌群初级演替
(四)演替的影响因素
喂养方式: 母乳富含双岐因子, 母乳喂养小
儿肠道中双岐杆菌多.
人工喂养 类杆菌,消化链球菌 ,肠球菌多.
饮食: 很多菌群断奶后才能在肠道定植 ,故幼儿断奶后肠道菌群同成人接近.
年龄: 青壮年 肠道菌群稳定
儿童时期 双岐杆菌 乳酸菌多
老年人: 肠杆菌 肠球菌 梭菌多
(五) 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
胃酸: 胃酸减少使近端小肠微生物增多
宿 肠蠕动: 减慢--小肠上部细菌过度生长
主 胆汁: 可抑制外籍菌 分泌减少-小肠上
因 细菌过度生长
素 粘液:肠腔中粘液有大量细菌定植
免疫功能: 正常免疫状态,可保护原籍菌
抑制外籍菌
遗传因素: 先天肠道免疫功能不足
环境因素:
极端环境变化: 航天 极地考察- 影响胃肠
道菌群
不合适饮食: 饥饿 强制减肥 - 影响肠道
微生态
激动: 胃酸减少 - 影响生态
微生物因素(正常肠道微生物):
排除外籍菌
抵抗外籍菌生殖
保持原籍菌正常特性
(六) 肠道微生态系统的作用
肠道菌群可以保持宿主正常的组织学和
解剖学结构
对宿主的营养作用:
供给 微生素 氨基酸 脂质 碳水化合物
参与宿主物质代谢:
肠道细菌可产生β-葡萄糖醛酸酶、硫化酶、参加胆红素、胆汁酸、雌激素、胆固醇、肠肝循环。内源性蛋白质的降解和再吸收,需要微生物参与。
菌群的屏障作用
预防性屏障作用:
首先定植 抵抗 外来菌的定植
如:福氏志贺菌 沙门菌 白色念珠
菌 难辩梭状芽孢杆菌 肉毒杆菌
治疗性屏障作用:
目标菌先定植 肠道正常菌群 从肠道中
被驱除。
(七)肠道微生态系统失调的原因
宿主解剖结构的破坏 :部分肠管切除
免疫功能低下 :改变肠道微生物分布,免
疫抑制剂、激素、放疗、肝硬化、爱滋病
感染:肠道感染 肠粘膜发生解剖和功能
改变
抗生素: 长期抗生素 破坏了正常菌群
内源性条件致病菌,外源性
致病菌大量繁殖
(八)肠道微生态失调的分类
1、菌群失调 正常菌群发生质量的变化
Ⅰ度失调:正常菌群组成和数量上有变
化临床无明显表现 停用
抗生素等后可自愈
Ⅱ度失调:诱因去除后仍有菌群失调,多
有慢性病的表现。
Ⅲ度失调:二重感染,正常菌群大部分被
抑制 条件致病菌生长
急性病状态 伪膜性肠炎
2 定位转移(易位)原定位向周围转移,下--上,浅--深(小肠细菌
过度生长结合症)
3 血行感染 菌血症 脓毒败血症
4 易位病灶 正常微生物群在远端脏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55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