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084kb)。
黄尔炯
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三系0403
一般情况
* 姓名 汪**
* 性别 女性
* 年龄 17岁
* 职业 学生
* 入院日期 2008-7-8 9:29
主诉
* 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7年,脚肿1月,加重伴纳差2周
现病史
* 患者7年前小学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主诉转氨酶大概在200u/l左右,当时无不适主诉,服用降酶药物,包括中西药治疗半年左右,但具体药物家属及患者无法提供,复查肝功能无明显好转,遂转而就诊于杭州市六人民医院,自诉行肝穿检查提示肝豆状核变性,具体报告单未见,出院后间断服用青霉胺治疗2年左右,期间未定期复查各项指标。目前已经停用青霉胺治疗。
* 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脚肿,以晚上明显,偶有抽搐,同时伴有脚酸,乏力,当时无发热,患者因要坚持中考,一直未就诊,半月前自觉脚肿加重,同时伴有明显纳差,尿黄,无恶心呕吐,偶有腹胀,无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腹泻。
* 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提示ALT/AST:73/151U/L,TB/DB:46.4/20.2μmol/L,A/G:31.7/38.7G/L。血常规提示WBC:5.0×109/L,HB:112g/L,plt:141×109/L。尿常规提示尿蛋白+,乙肝表明抗原阴性。诊断考虑为"慢性肾炎"予以口服肾炎舒,强肾片治疗
* 但患者自觉无明显好转,脚肿明显加剧,复查2008.7.5.肝功能提示ALT/AST:68/113U/L,TB/DB:43.9/21.4μmol/L,A/G:26.7/41.3G/L,尿常规提示尿蛋白+,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拟"肝豆状核变性"收治入院。
* 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无殊
专科检查
* 神志清,慢性肝病面容,皮肤巩膜无明显黄染,左颈部可及条索状淋巴结肿大,质软,无触痛。两肺听诊呼吸音清,两下肺呼吸音消失,未闻及干湿罗音。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略膨隆,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未及,脾肋下3cm,无触痛,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双下肢明显水肿。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角膜1
角膜2
辅助检查
概述
*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于1912年由Wilson作了确切和详细的报道,故也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
* 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特征是铜蓝蛋白合成不足以及胆道排铜障碍。
* 临床特征有好发于青少年、肝硬变、脑部尤其是基底节变性、角膜K-F环、肾损害等。
* Wilson病基因位于13q14.3,编码一种1411个氨基酸组成的铜转运P型ATP酶(WD蛋白),其外显子突变导致此蛋白结构改变是WD发病的分子遗传基础。
* 其患病率及发病率: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约1/3万活婴,发病率为15~30/万,基因频率约0.3%~0.5%, 杂合子频率稍大于1%。
* 在欧美大多数国家WD较罕见,而在意大利的撒丁岛、以色列、罗马尼亚及日本该病多见。本病在我国尚无大宗资料的流行病学报告。
Wilson病和铜的代谢
* 正常铜代谢:在血液中铜与白蛋白疏松地结合并运送至肝脏。在肝脏内大部分铜与α2球蛋白结合成具有氧化酶活性的牢固的铜蓝蛋白后再释入血液中,部分铜通过胆汁经胆管排泄至肠道由粪便排出。再有微量铜从尿及汗液中排出体外。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指标:可有血清铜氧化酶吸光度下降,血清铜蓝蛋白、血清铜含量显著降低,尿铜升高。
* 2.电生理:心电图,脑电图,脑诱发电位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但没有特异性。
* 3.腹部B超:可发现肝脾肿大、肝硬化等肝部病变表现 ......
黄尔炯
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三系0403
一般情况
* 姓名 汪**
* 性别 女性
* 年龄 17岁
* 职业 学生
* 入院日期 2008-7-8 9:29
主诉
* 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7年,脚肿1月,加重伴纳差2周
现病史
* 患者7年前小学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主诉转氨酶大概在200u/l左右,当时无不适主诉,服用降酶药物,包括中西药治疗半年左右,但具体药物家属及患者无法提供,复查肝功能无明显好转,遂转而就诊于杭州市六人民医院,自诉行肝穿检查提示肝豆状核变性,具体报告单未见,出院后间断服用青霉胺治疗2年左右,期间未定期复查各项指标。目前已经停用青霉胺治疗。
* 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脚肿,以晚上明显,偶有抽搐,同时伴有脚酸,乏力,当时无发热,患者因要坚持中考,一直未就诊,半月前自觉脚肿加重,同时伴有明显纳差,尿黄,无恶心呕吐,偶有腹胀,无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腹泻。
* 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提示ALT/AST:73/151U/L,TB/DB:46.4/20.2μmol/L,A/G:31.7/38.7G/L。血常规提示WBC:5.0×109/L,HB:112g/L,plt:141×109/L。尿常规提示尿蛋白+,乙肝表明抗原阴性。诊断考虑为"慢性肾炎"予以口服肾炎舒,强肾片治疗
* 但患者自觉无明显好转,脚肿明显加剧,复查2008.7.5.肝功能提示ALT/AST:68/113U/L,TB/DB:43.9/21.4μmol/L,A/G:26.7/41.3G/L,尿常规提示尿蛋白+,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拟"肝豆状核变性"收治入院。
* 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无殊
专科检查
* 神志清,慢性肝病面容,皮肤巩膜无明显黄染,左颈部可及条索状淋巴结肿大,质软,无触痛。两肺听诊呼吸音清,两下肺呼吸音消失,未闻及干湿罗音。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略膨隆,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未及,脾肋下3cm,无触痛,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双下肢明显水肿。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角膜1
角膜2
辅助检查
概述
*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于1912年由Wilson作了确切和详细的报道,故也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
* 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特征是铜蓝蛋白合成不足以及胆道排铜障碍。
* 临床特征有好发于青少年、肝硬变、脑部尤其是基底节变性、角膜K-F环、肾损害等。
* Wilson病基因位于13q14.3,编码一种1411个氨基酸组成的铜转运P型ATP酶(WD蛋白),其外显子突变导致此蛋白结构改变是WD发病的分子遗传基础。
* 其患病率及发病率: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约1/3万活婴,发病率为15~30/万,基因频率约0.3%~0.5%, 杂合子频率稍大于1%。
* 在欧美大多数国家WD较罕见,而在意大利的撒丁岛、以色列、罗马尼亚及日本该病多见。本病在我国尚无大宗资料的流行病学报告。
Wilson病和铜的代谢
* 正常铜代谢:在血液中铜与白蛋白疏松地结合并运送至肝脏。在肝脏内大部分铜与α2球蛋白结合成具有氧化酶活性的牢固的铜蓝蛋白后再释入血液中,部分铜通过胆汁经胆管排泄至肠道由粪便排出。再有微量铜从尿及汗液中排出体外。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指标:可有血清铜氧化酶吸光度下降,血清铜蓝蛋白、血清铜含量显著降低,尿铜升高。
* 2.电生理:心电图,脑电图,脑诱发电位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但没有特异性。
* 3.腹部B超:可发现肝脾肿大、肝硬化等肝部病变表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208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