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新书评介
编号:11745538
忆似水流年 ——谈我的《针灸的探索·经验·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94期
     今年1月,我的新作《针灸的探索·经验·思考》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写了包括各种版本在内的中医针灸书大概有50本,在业内大概也可称作高产。我信奉太史公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过,我还是想谈点关于此书的创作思考和主要内容,以便读者更好地阅读此书。

    为什么要写

    事情得从几年前说起。已记不清了,是看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还是《文化苦旅》,其中提到“记忆文学”这个词,当时颇受触动,忽发奇想:如果将我行进在针灸之路上的大半生,回忆一下,在真实的前提下,加点文学色彩,提高可读性,不是挺好吗?于是先试写了几篇,自己觉着还不错,就寄给了《上海中医药报》。承蒙编辑先生青睐,很快以《蓦然回首》为题安排了连载。其中,有些篇幅较长的,则在《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栏目中整版刊出。文章登出了,心里还是忐忑不安,因为我的前辈或同道似乎没有人这样写过,不知读者特别是中医界的同仁的看法如何?后来证明这一点我是多虑了。因为刊出之后不久,先是《上海中医药报》的编辑部给我来电,说是有不少读者想到我这里来就诊;继而是一些同行见了面就提起文中的人和事。其影响之大,远远超出我以往的几十篇论文。2005年夏初,我在北京开会,顺便探望老友,人民卫生出版社梁兆一先生,恰好向我组稿,并指明要写独到经验。我便将上述情况和他谈了。他略一沉吟,说,这倒是一个探索,不过全书写成这样,可能成为一本传记,会影响学术价值,再说内容也显得太单薄。之后,我们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对全书从内容到形式乃至书名作了反复探讨,又经过一年多的写作修改才定稿。本书也是我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最快的一本书,从定稿到出版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
, 百拇医药
    写了些什么

    目前已出版的中医界的医家个人经验方面的学术专著,大概有二类:一是重在学术思想,一是以临床经验为主。前者包括医论、医话,后者则以验方、医案多见。本书则是试图在前贤的基础上,将二者熔为一炉,并增加本人学医的经历。于是就分为上中下三卷。使读者得观全貌。

    上卷名为探索卷,共四章,分别介绍我在新疆、陕西、上海、欧洲,学医、行医40年中的29个真实的故事,从班尔特通古特沙漠的边缘写到古城咸阳,从黄浦江畔写到阿姆斯特丹。我写了那些使我经验不断积累的患者,写了使我在做人和学识上跃入新层次的导师,写了在我前进之路上帮助过我的各种人。他们当中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华人,也有洋人。也写事,既写了取得疗效后的喜悦,也写了败走麦城的苦恼;写首次在比利时讲学的紧张心情,也写了荷兰警察抄查诊所时的无奈无助。总之,记录的都是我在针灸之路上的艰辛探索过程。这里边一点也没有炫耀自己的意思,目的只是希望后学者可以从这里得到点启示,避免走弯路。
, 百拇医药
    中卷名为经验卷,是本书重头戏所在。总结了我从医近40年来所积累的针灸治病的经验。共分五章,计50个病种。其中,我近年来治得最多的眼病(主要是眼底病)占近2/5,有19种。不久前,有研究者根据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针灸可治病种有460余种。其实,我一生治过的病种也超过100种。但这50种是本人确确实实反复验证过有效果的。当然,这里说的有效,只是我个人所经验的,和当今颇为流行的循证医学中要求的多中心、随机、对照验证的结果不一样。由于针灸治疗个性化因素的影响,读者用我的方法依样画葫芦,也不一定会达到满意的疗效,但我想,至少是一种有益的借鉴。

    第三卷,名为思考卷,共二章。第一章是我近20多年来针灸文献研究的一点儿成果,拿出来与读者共享。从针灸的不同领域或分支学科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梳理。它不仅包括从穴(经外穴)、方(针灸处方)、法(针法、灸法)到病(急症、难病)的历史与现状的全方位的收集、整理、研究、总结;而且还涉及到针灸意外事故这样的边缘领域和针刺麻醉这样的新兴分支。使读者充分领略博大精深的针灸医学的全貌。第二章是近十多年来,我在担任行政工作过程中,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医针灸学科发展的一点儿前瞻性的思考。由于选题的关系,本书重点是对针灸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挑战、对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也涉及到针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问题。目的是希望读者有忧患意识,一起来关心中医针灸,促进其发展。
, 百拇医药
    有什么特点

    自己写自己的书的特点,难免有点自吹自擂的味道。不过我要谈的只是一些客观事实和真实想法。

    文字力求可读性。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中,我曾经写过一本叫《中国针刺麻醉发展史》的小册子。就是这本不足十万字的专著,足足花了我和我的合作者两年的时间,为了节约少得可怜的课题经费,我们坐硬席车、住地下室,跑了大半个中国,信函更远至日本,结果还花了点版面费才正式出版,但只印刷1500册,便寿终正寝了。考其原因大概是曲高和寡之故。所以在本书写作时,我第一步就是力求文字上不搞八股,增强可读性,使读者喜读,极力避免枯涩、俗套,尽量简洁通俗。

    信息力求全面性。针灸医学本来博大精深,而我的从医的一生,也可谓丰富多采。在学医上,经历了从师、自学、学校三种学习方法,在行医上,既有在新疆兵团农场最基层的实践,又有在上海这样的现代大都市的临床,更有欧洲发达国家的带教;在范围上,既有临床治疗和研究,也搞针灸医史文献研究,更涉猎针灸的思路、方法及发展等软课题研究。本书可以说是将以上这些一网打尽。
, 百拇医药
    内容力求真实性。我始终认为,真实是一本书的生命。提供言过其实或虚假内容,既对不起读者,也行之不远。所以,在第一卷,我不仅真实反映了探索之路上的成功和失败,描写了我真实的心理活动,我更不讳言自己在行医路上出过的意外事故,也正是这些教训,促使我不断进取促我提高。总之,将一切都袒露给读者。在第二卷,我特别重视验方中有关操作的详细描述和体会部分的如实反映,而这也正是读者最需要的。还有疗效问题,不少病症,针灸起效确实迅速;但针对难治病,则没有想像得那么容易,期望决不能过高,我的不少难治性眼底病病人治疗时间往往多达数年甚至10年以上。说句实话,除了如急性腰扭伤之类外我也极少在临床上碰到过“效如桴鼓”之类的神效。总而言之,我觉得决不能夸大效果,误导读者。

    自我推荐至此,该搁笔了。最后,敬请读者有闲时找来本书一读,以便验证上面这些话是真是假。, 百拇医药(张 仁 中国针灸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