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大医 仁术济世 ——记全国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著名脾胃病专家徐景藩教授
徐景藩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尤其在中医脾胃病学方面学有建树、造诣深厚、临证经验独特;他治学严谨,德高望重,在全国和江苏中医界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荣获“全国白求恩奖章”,是德高望重的名医大师、医德楷模
徐景藩教授自幼随父研习中医,以“良医济世”为己任,献身杏林60余春秋。几十年来,他一直奋斗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呕心沥血、钻研学术,启迪后学、培养人才,立足临床、服务患者,治学严谨、精研医术,遵纪守法、品德高尚,深得同事尊重、学生爱戴、病人赞誉。先后获得全国、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誉,特别是1996年,荣获“全国白求恩奖章”,为江苏乃至全国中医界争得了荣誉。
一生勤奋,自成大家,为中医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徐景藩教授对中医药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早年师承吴门名医,1952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中医专门研究人员”班学习,成为建国以后最早的高层次中医专门人才。1957年到江苏省中医院后,又虚心向当时院内孟河、吴门诸多名家学习,如马泽人、邹云翔、曹鸣高、张泽生、颜亦鲁、邹良材等,兼收各家之长。独特的经历,培养了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治学精神和立足临床、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通过不断丰富自己,逐步成为江苏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他积极倡导学科分化,在他的带领和学术思想影响下,医院成立了中医消化科,发展迅速,先后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脾胃病专科和“十一五”重点专科强化建设单位、省卫生厅“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省中医重点临床专科、省中医消化临床医学中心(江苏惟一的消化临床医学中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公示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名单中,江苏省中医院成为全国惟一的脾胃病研究基地。数十年来,徐景藩教授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特别是中医脾胃病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百拇医药
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学术成就卓越,在全国及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
徐景藩教授从医60余年,继承发扬吴门、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较为系统的脾胃病学术思想,无论是食管疾病、胃肠疾病,还是肝胆疾病,都有独特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基于他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影响,他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即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和省中医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学会内科脾胃病学组副组长等职,在全国中医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推动了中医脾胃学科的发展。作为著名中医学专家,上世纪80年代,江苏省政府委任其担任省中医院院长兼省中医研究所所长,成为引领江苏中医发展的杰出代表。
医术精湛,仁术济世,关爱病人,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
徐景藩教授幼承家学,师从名医,精研典籍,尽得吴门、孟河医学真传,1946年即悬壶乡里,享誉一方。进入省中医院后,他博采众长,立足临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脾胃病学术思想,1986年晋升为主任中医师,1987年被评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成为国内知名的中医学大家。徐老仁心仁术,即使年逾八旬,仍不离开临床一线,坚持门诊和查房,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术服务于广大患者,病人遍及大江南北,省内省外,深受广大群众爱戴和信任。鉴于其学术影响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声誉,1998年人事部特批其作为“杰出高级专家”,终身不退。
, 百拇医药
桃李成圃,潜心传承中医,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
徐景藩教授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所在,无私传授独到的学术经验,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他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和研究生导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中医人才。自1990年他成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后,已经培养了6名学术继承人。2005年作为江苏省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指导老师,带教了4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特别是他作为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学术带头人,引领学科建设,培养出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中医人才队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人,省名中医2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4人,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6名,中华中医药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人,省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主任委员1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主任委员1人。
学术思想与技术经验
, 百拇医药 1.食管疾病
食管位于咽与胃之间,质柔而薄,古称“胃之系”。诸凡气郁、痰滞、里热、血瘀等病理因素累及食管,通降失常,可致炎症、溃疡,甚则转成顽症,津液亏乏,干涩阻塞。贵在早期发现,及早诊治。治之之法,实者疏瀹(理气、解郁、化痰、清热、行瘀),虚者润养,虚实兼夹者,宜疏润合法。凡用汤剂,采用一日多次服法。散剂可用噙化之法,亦可佐用代茶频饮之法。徐老从医数十年来,因思利于药达病所,而创“糊剂卧位服药法”,被同行广为采纳应用,研制的“食管宁颗粒”,作为院内制剂,惠及广大患者,深获赞誉。
2.胃病
徐景藩教授提出“胃主磨”的新学术观点,为全国学者认可。认为胃的生理功能和特点:①主纳,能磨谷;②体阳用阴,多气多血;③上清下浊,主降宜和。临床辨证应辨别脏腑病位,重视气血辨证,分清虚实,辨别湿、热、食滞、痰饮。
诊查时重视腹诊,强调腹部分部的重要意义,上脘(或至鸠尾)压痛,以气滞为主,大多数属于实证为主。中脘附近压痛,有虚有实。下脘压痛固定局限,每以血瘀为多。既利于辨证,又利于辨病。
, 百拇医药
对胃脘痛或胃痞的治疗,认为按主证和兼证分证治疗,效果良好。三个主证,亦即病机归纳且持续存在较久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气虚(简称中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及阴虚气滞证。兼证如血瘀证、湿阻证可兼见于三类证型。按上述辨证,中虚气滞证治以健脾益气,佐以理气;肝胃不和证治当疏肝和胃;阴虚气滞证应予养阴理气。对出现的兼证,分别随证予以化湿、行瘀、清热、温中、消导等方药。
妇女更年期慢性胃痛、胃痞,以肝胃不和占多。且多气郁或兼营卫、冲任之失调,当全面诊查、随证治之,注重解郁、调营、调冲等治法。
老年人气血不足,阴液易亏,既患胃病,胃气易虚,胃阴亦每不足,脾胃功能受损,易兼痰、湿、热、食滞、血瘀。尚有肺胃、胆胃、心胃等同病。治疗常须气阴兼顾,然益气勿过温补,养阴勿过滋腻,化湿勿过辛燥,清热勿过苦寒,重视护膜宁络,防其损络出血。
残胃炎症,认为其病机多数以虚为本,以实为标。治疗大法有四,即益气和胃、降胆疏泄、化瘀泄热和化湿消滞,根据证情,随证选药。并自拟一常用方,名为“残胃饮”。药用炒白术、炒枳壳、制香附、五灵脂、石见穿、刀豆壳、柿蒂等。兼湿盛者加藿香、佩兰、制川朴,兼郁热者加黄连、浙贝母,血瘀明显者加丹参、制军、桃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石斛。研制了院内制剂“降胆通瘀颗粒”,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 百拇医药
3.肝、胆、胰病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已故名医邹良材主任指导下,曾抢救治疗肝性昏迷,运用中医中药按热郁、湿蒙、痰闭、阴虚辨证治疗,药经鼻饲,汤、散、针刺并进。对阴虚证肝硬化腹水的患者,根据“真水虚,邪水盛”的病机,拟订养阴利水方,获效甚佳。
肝宜疏,胆腑宜通,对胆囊炎症、结石的治疗,认为湿热应及早、持久予以清化,脾虚宜运宜补。若患者由于素体脾阳不振,或在病程中过用苦寒药物,湿从寒化,当用温通之法。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重症一般均采取中西药兼用之法,一是清化通腑消滞法为基本治法,禁食期间,也可服汤药小量(30~50毫升);二是配用外治法,芒硝打碎,布包外敷上腹,可以提高治效,缩短疗程。至于慢性胰腺炎或伴假性囊肿,脾虚肝胆湿热之证者,治以健脾疏肝利胆清化之剂。治疗胰胆之疾,当认真辨证,若确有内寒,必须“温通”、“温化”,及时用附子。
, 百拇医药
4.慢性泻痢
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有泻有痢,认为按《金匮要略》所称诊断为“下利”,较为恰当。久泻脾必虚,脾虚肝易侮,脾虚可及肾,故治当从脾、肝、肾三经考虑。治疗过程中重视清化之法,久泻可配加行瘀之品。自拟了“连脂清肠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辅以“菖榆煎”保留灌肠,疗效尤佳。
学科建设
(一)学科发展
徐景藩教授作为消化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他的指导下,学科发展成为拥有开放床位92张,专科专病门诊诊室10间,年门诊量14多万人次,在医疗能力和专科学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的专业科室。
徐景藩教授以其独特的临床经验,影响着江苏省中医院消化专科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在他带领下和学术思想影响下,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迅速发展,先后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脾胃病专科和“十一五”重点专科强化建设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GCP临床试验机构专业科室、江苏省卫生厅“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江苏省中医重点临床专科、江苏省中医消化临床医学中心(江苏省惟一的消化临床医学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江苏省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公示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名单中,我院成为全国惟一的脾胃病研究基地。 (二)学科特色
, 百拇医药
围绕学习和继承徐景藩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消化学科承担了国家科技部课题“徐景藩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形成了系列学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1.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治疗技术
提出气虚血瘀热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根本病机,益气活血清热为治疗大法,研究发现该法具有抗突变、逆转胃癌前期病变的作用。
2.胃肠道肿瘤中医药防治技术
重点围绕COX-2与胃肠道肿瘤发生的关系,形成运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法治疗胃肠道肿瘤的特色治法。针对胃癌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痰瘀内阻、热毒内郁,临床运用芪竹方、参苡建中汤,益气养阴健脾、扶正化瘀解毒,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技术
, 百拇医药
提出脾肾两虚、湿热内蕴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健脾温肾、清肠化湿是治疗大法的学术观点。研制治疗本病的连脂清肠汤和灌肠液。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观点,进一步研究提出调肺健脾、化痰固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研制了肠安胶囊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药物。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项目“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干预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研究”。
4.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证治规律及中医药治疗技术
提出调肺和胃、顺气降逆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认为肝脾不调、气机升降失常是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病机,调理肝脾是肠易激综合征主要治法。制肝和胃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治法。
5.治疗消化道疾病药物疗效的临床评价研究
开展了中药治疗胃肠道疾病、中药治疗胆道疾病、和中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评价,完成中药新药临床试验项目10余项。
, 百拇医药
(三)学术成果
在徐景藩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科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1.科研成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
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4项
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
研制16项院内科研制剂,转让3项新药研究成果
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 http://www.100md.com
2.科研项目
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7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4项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
江苏省社会发展课题8项
江苏省其他基金课题7项
江苏省中医药局课题20项
科研经费1056万元
3.论文论著
SCI收录论文13篇
, 百拇医药
中医药杂志发表200余篇
中华医学系列杂志发表7篇
主编专著13部
参编专著5部
(四)后继人才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学科是全国首批中医内科学博士点,徐景藩教授作为研究生指导老师,培养了大批中医学术精英人才,并涌现了一批中医脾胃病的领军人物。其中有: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单兆伟、刘沈林、沈洪)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人(单兆伟、刘沈林)
江苏省名中医2人(单兆伟、刘沈林)
, 百拇医药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4人(沈洪、周晓虹、王瑞平、郭宏敏)
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4名(单兆伟、刘沈林、王兴华、沈洪)
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6名(周晓虹、王瑞平、郭宏敏、叶柏、邵铭、陆为民)
中华中医药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人(单兆伟、刘沈林、沈洪)
江苏省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刘沈林)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沈洪)
个人荣誉
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全国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 百拇医药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
杰出高级专家
江苏省名中医
江苏省中医药系统先进工作者
社会职务
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中医学会名誉会长
江苏省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333”工程人才选培专家委员会委员
南京中医学会副会长, http://www.100md.com(策划/冯 瑶)
荣获“全国白求恩奖章”,是德高望重的名医大师、医德楷模
徐景藩教授自幼随父研习中医,以“良医济世”为己任,献身杏林60余春秋。几十年来,他一直奋斗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呕心沥血、钻研学术,启迪后学、培养人才,立足临床、服务患者,治学严谨、精研医术,遵纪守法、品德高尚,深得同事尊重、学生爱戴、病人赞誉。先后获得全国、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誉,特别是1996年,荣获“全国白求恩奖章”,为江苏乃至全国中医界争得了荣誉。
一生勤奋,自成大家,为中医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徐景藩教授对中医药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早年师承吴门名医,1952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中医专门研究人员”班学习,成为建国以后最早的高层次中医专门人才。1957年到江苏省中医院后,又虚心向当时院内孟河、吴门诸多名家学习,如马泽人、邹云翔、曹鸣高、张泽生、颜亦鲁、邹良材等,兼收各家之长。独特的经历,培养了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治学精神和立足临床、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通过不断丰富自己,逐步成为江苏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他积极倡导学科分化,在他的带领和学术思想影响下,医院成立了中医消化科,发展迅速,先后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脾胃病专科和“十一五”重点专科强化建设单位、省卫生厅“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省中医重点临床专科、省中医消化临床医学中心(江苏惟一的消化临床医学中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公示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名单中,江苏省中医院成为全国惟一的脾胃病研究基地。数十年来,徐景藩教授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特别是中医脾胃病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百拇医药
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学术成就卓越,在全国及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
徐景藩教授从医60余年,继承发扬吴门、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较为系统的脾胃病学术思想,无论是食管疾病、胃肠疾病,还是肝胆疾病,都有独特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基于他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影响,他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即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和省中医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学会内科脾胃病学组副组长等职,在全国中医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推动了中医脾胃学科的发展。作为著名中医学专家,上世纪80年代,江苏省政府委任其担任省中医院院长兼省中医研究所所长,成为引领江苏中医发展的杰出代表。
医术精湛,仁术济世,关爱病人,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
徐景藩教授幼承家学,师从名医,精研典籍,尽得吴门、孟河医学真传,1946年即悬壶乡里,享誉一方。进入省中医院后,他博采众长,立足临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脾胃病学术思想,1986年晋升为主任中医师,1987年被评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成为国内知名的中医学大家。徐老仁心仁术,即使年逾八旬,仍不离开临床一线,坚持门诊和查房,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术服务于广大患者,病人遍及大江南北,省内省外,深受广大群众爱戴和信任。鉴于其学术影响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声誉,1998年人事部特批其作为“杰出高级专家”,终身不退。
, 百拇医药
桃李成圃,潜心传承中医,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
徐景藩教授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所在,无私传授独到的学术经验,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他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和研究生导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中医人才。自1990年他成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后,已经培养了6名学术继承人。2005年作为江苏省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指导老师,带教了4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特别是他作为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学术带头人,引领学科建设,培养出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中医人才队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人,省名中医2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4人,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6名,中华中医药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人,省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主任委员1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主任委员1人。
学术思想与技术经验
, 百拇医药 1.食管疾病
食管位于咽与胃之间,质柔而薄,古称“胃之系”。诸凡气郁、痰滞、里热、血瘀等病理因素累及食管,通降失常,可致炎症、溃疡,甚则转成顽症,津液亏乏,干涩阻塞。贵在早期发现,及早诊治。治之之法,实者疏瀹(理气、解郁、化痰、清热、行瘀),虚者润养,虚实兼夹者,宜疏润合法。凡用汤剂,采用一日多次服法。散剂可用噙化之法,亦可佐用代茶频饮之法。徐老从医数十年来,因思利于药达病所,而创“糊剂卧位服药法”,被同行广为采纳应用,研制的“食管宁颗粒”,作为院内制剂,惠及广大患者,深获赞誉。
2.胃病
徐景藩教授提出“胃主磨”的新学术观点,为全国学者认可。认为胃的生理功能和特点:①主纳,能磨谷;②体阳用阴,多气多血;③上清下浊,主降宜和。临床辨证应辨别脏腑病位,重视气血辨证,分清虚实,辨别湿、热、食滞、痰饮。
诊查时重视腹诊,强调腹部分部的重要意义,上脘(或至鸠尾)压痛,以气滞为主,大多数属于实证为主。中脘附近压痛,有虚有实。下脘压痛固定局限,每以血瘀为多。既利于辨证,又利于辨病。
, 百拇医药
对胃脘痛或胃痞的治疗,认为按主证和兼证分证治疗,效果良好。三个主证,亦即病机归纳且持续存在较久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气虚(简称中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及阴虚气滞证。兼证如血瘀证、湿阻证可兼见于三类证型。按上述辨证,中虚气滞证治以健脾益气,佐以理气;肝胃不和证治当疏肝和胃;阴虚气滞证应予养阴理气。对出现的兼证,分别随证予以化湿、行瘀、清热、温中、消导等方药。
妇女更年期慢性胃痛、胃痞,以肝胃不和占多。且多气郁或兼营卫、冲任之失调,当全面诊查、随证治之,注重解郁、调营、调冲等治法。
老年人气血不足,阴液易亏,既患胃病,胃气易虚,胃阴亦每不足,脾胃功能受损,易兼痰、湿、热、食滞、血瘀。尚有肺胃、胆胃、心胃等同病。治疗常须气阴兼顾,然益气勿过温补,养阴勿过滋腻,化湿勿过辛燥,清热勿过苦寒,重视护膜宁络,防其损络出血。
残胃炎症,认为其病机多数以虚为本,以实为标。治疗大法有四,即益气和胃、降胆疏泄、化瘀泄热和化湿消滞,根据证情,随证选药。并自拟一常用方,名为“残胃饮”。药用炒白术、炒枳壳、制香附、五灵脂、石见穿、刀豆壳、柿蒂等。兼湿盛者加藿香、佩兰、制川朴,兼郁热者加黄连、浙贝母,血瘀明显者加丹参、制军、桃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石斛。研制了院内制剂“降胆通瘀颗粒”,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 百拇医药
3.肝、胆、胰病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已故名医邹良材主任指导下,曾抢救治疗肝性昏迷,运用中医中药按热郁、湿蒙、痰闭、阴虚辨证治疗,药经鼻饲,汤、散、针刺并进。对阴虚证肝硬化腹水的患者,根据“真水虚,邪水盛”的病机,拟订养阴利水方,获效甚佳。
肝宜疏,胆腑宜通,对胆囊炎症、结石的治疗,认为湿热应及早、持久予以清化,脾虚宜运宜补。若患者由于素体脾阳不振,或在病程中过用苦寒药物,湿从寒化,当用温通之法。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重症一般均采取中西药兼用之法,一是清化通腑消滞法为基本治法,禁食期间,也可服汤药小量(30~50毫升);二是配用外治法,芒硝打碎,布包外敷上腹,可以提高治效,缩短疗程。至于慢性胰腺炎或伴假性囊肿,脾虚肝胆湿热之证者,治以健脾疏肝利胆清化之剂。治疗胰胆之疾,当认真辨证,若确有内寒,必须“温通”、“温化”,及时用附子。
, 百拇医药
4.慢性泻痢
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有泻有痢,认为按《金匮要略》所称诊断为“下利”,较为恰当。久泻脾必虚,脾虚肝易侮,脾虚可及肾,故治当从脾、肝、肾三经考虑。治疗过程中重视清化之法,久泻可配加行瘀之品。自拟了“连脂清肠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辅以“菖榆煎”保留灌肠,疗效尤佳。
学科建设
(一)学科发展
徐景藩教授作为消化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他的指导下,学科发展成为拥有开放床位92张,专科专病门诊诊室10间,年门诊量14多万人次,在医疗能力和专科学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的专业科室。
徐景藩教授以其独特的临床经验,影响着江苏省中医院消化专科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在他带领下和学术思想影响下,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迅速发展,先后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脾胃病专科和“十一五”重点专科强化建设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GCP临床试验机构专业科室、江苏省卫生厅“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江苏省中医重点临床专科、江苏省中医消化临床医学中心(江苏省惟一的消化临床医学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江苏省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公示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名单中,我院成为全国惟一的脾胃病研究基地。 (二)学科特色
, 百拇医药
围绕学习和继承徐景藩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消化学科承担了国家科技部课题“徐景藩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形成了系列学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1.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治疗技术
提出气虚血瘀热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根本病机,益气活血清热为治疗大法,研究发现该法具有抗突变、逆转胃癌前期病变的作用。
2.胃肠道肿瘤中医药防治技术
重点围绕COX-2与胃肠道肿瘤发生的关系,形成运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法治疗胃肠道肿瘤的特色治法。针对胃癌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痰瘀内阻、热毒内郁,临床运用芪竹方、参苡建中汤,益气养阴健脾、扶正化瘀解毒,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技术
, 百拇医药
提出脾肾两虚、湿热内蕴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健脾温肾、清肠化湿是治疗大法的学术观点。研制治疗本病的连脂清肠汤和灌肠液。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观点,进一步研究提出调肺健脾、化痰固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研制了肠安胶囊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药物。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项目“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干预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研究”。
4.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证治规律及中医药治疗技术
提出调肺和胃、顺气降逆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认为肝脾不调、气机升降失常是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病机,调理肝脾是肠易激综合征主要治法。制肝和胃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治法。
5.治疗消化道疾病药物疗效的临床评价研究
开展了中药治疗胃肠道疾病、中药治疗胆道疾病、和中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评价,完成中药新药临床试验项目10余项。
, 百拇医药
(三)学术成果
在徐景藩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科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1.科研成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
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4项
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
研制16项院内科研制剂,转让3项新药研究成果
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 http://www.100md.com
2.科研项目
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7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4项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
江苏省社会发展课题8项
江苏省其他基金课题7项
江苏省中医药局课题20项
科研经费1056万元
3.论文论著
SCI收录论文13篇
, 百拇医药
中医药杂志发表200余篇
中华医学系列杂志发表7篇
主编专著13部
参编专著5部
(四)后继人才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学科是全国首批中医内科学博士点,徐景藩教授作为研究生指导老师,培养了大批中医学术精英人才,并涌现了一批中医脾胃病的领军人物。其中有: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单兆伟、刘沈林、沈洪)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人(单兆伟、刘沈林)
江苏省名中医2人(单兆伟、刘沈林)
, 百拇医药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4人(沈洪、周晓虹、王瑞平、郭宏敏)
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4名(单兆伟、刘沈林、王兴华、沈洪)
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6名(周晓虹、王瑞平、郭宏敏、叶柏、邵铭、陆为民)
中华中医药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人(单兆伟、刘沈林、沈洪)
江苏省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刘沈林)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沈洪)
个人荣誉
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全国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 百拇医药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
杰出高级专家
江苏省名中医
江苏省中医药系统先进工作者
社会职务
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中医学会名誉会长
江苏省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333”工程人才选培专家委员会委员
南京中医学会副会长, http://www.100md.com(策划/冯 瑶)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