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为啥怕打胰岛素
编者按
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中非常重要的药物,它能让很多糖尿病患者过上正常的生活,并获得无异于普通人的寿命。但让人遗憾的是,很多该打胰岛素的病人并没有作出正确的选择。他们为什么拒绝胰岛素呢?且听权威专家逐一点评最常见的四大“歪理”。
歪理一:晚期疗法论
患者一:打胰岛素是糖尿病晚期才用的最后的治疗手段,上了胰岛素说明病基本没救了。
许樟荣教授点评:这种看法体现了对糖尿病和胰岛素治疗的无知。自1921年科学家发现胰岛素并应用于临床以来,胰岛素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并且让许多糖尿病患者能够和常人一样工作、享受生活。一般而言,下列几种情况需要用胰岛素:
一、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细胞遭到破坏,体内几乎没有胰岛素分泌,就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事实证明,只要用好胰岛素,控制好血糖,避免低血糖,控制好血压、血脂和体重,这些患者同样可以长寿。有些病人在上世纪20年代患上1型糖尿病,坚持使用胰岛素,一直活到了70、80年代。英国的劳伦斯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发起成立了英国糖尿病学会,而他本人就是一位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 百拇医药
二、有些2型糖尿病人可能在某个阶段需要用胰岛素治疗,比如怀孕、分娩、手术,还有的患者患上其他急性病如肺炎、心肌梗死等,这种情况下需要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等这些状态结束后,就可以停用胰岛素。
三、部分患者在应用口服降糖药若干年后,口服药物的降糖疗效逐渐减退或失效,可以加用小剂量胰岛素或完全用胰岛素替代口服降糖药,都可以奏效,甚至在一段时间后又可以改回用口服药。
四、近年发现,有些新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初发病时血糖很高,经过积极的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满意且能稳定一段时间后,可以在停用胰岛素后血糖保持良好,在坚持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条件下,甚至不需任何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用不用胰岛素完全取决于患者是否能获得更好、更长远的效益,与“晚期病情”无关。▲
歪理二:打针疼痛论
, 百拇医药
患者二:打胰岛素是用针往肉里扎,可能一天要打好几次,会很疼,并形成硬结。
许樟荣教授点评: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胰岛素注射技术也是如此,目前的胰岛素注射器已经达到了注射时基本无痛的程度。胰岛素的纯度也非常高,基本上不形成硬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13年前,我参加澳大利亚的医疗队,赴南太平洋岛国开展糖尿病教育,给当地医务人员演示了测试血糖和胰岛素注射。当时我们都是亲身体验,无论测试手指血糖还是注射胰岛素,仅感觉到非常轻微的疼痛,或几乎无痛感。
当然,要减轻疼痛,掌握正确的测试方法和注射技术也很重要,患者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
歪理三:
药物成瘾论
患者三:用上胰岛素,剂量会越用越大,就像成瘾一样,停不下来了。
, 百拇医药
许樟荣教授点评:这种说法不科学。严重的高血糖会损害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就像病马拉重车,形成恶性循环,对高血糖更加无能为力。久而久之,胰岛细胞受损到一定程度,就难以恢复。如果及时应用胰岛素,可以使患者自身的胰岛细胞得到充分休息,最后得到部分恢复。但是,胰岛素的用量必须到位,达到确实控制血糖的目标。当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后再维持一段时间,胰岛素就有可能减量。药量先加上去才可以减下来,这是我从事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近30年来的切身体会。一些经验不足的医生给患者用胰岛素,总是不敢加量,以至于使用了胰岛素,血糖却没能控制,并发症迅速发展,这是非常可悲的。
胰岛素作为体内唯一的降糖激素,用量多了会产生低血糖反应,但血糖监测可以告诉我们胰岛素用得是否到位、是否需要调整。有些患者用了胰岛素以后,就不再调整剂量,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歪理四:低血糖风险论
患者四:用胰岛素很容易导致低血糖,很危险,而服口服药这种风险就小得多。
许樟荣教授点评:确实,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相对容易发生低血糖。但低血糖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即使不能完全避免,也可以做到不发生严重的低血糖。
避免低血糖,关键在于血糖监测。事实上,血糖越接近正常,越需要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另外,低血糖的发生与胰岛素种类和剂量有关,与患者是否能规律地饮食、运动和生活有关。进食少、运动量大和胰岛素用量大,都可以引发或加重低血糖。
反之,如果一个患者用了多年的胰岛素,从来没发生过低血糖,甚至连轻微的低血糖反应都不曾出现,往往是高血糖没有得到控制的表现,这也是很危险的,因为高血糖会促进和加重糖尿病并发症。▲, 百拇医药
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中非常重要的药物,它能让很多糖尿病患者过上正常的生活,并获得无异于普通人的寿命。但让人遗憾的是,很多该打胰岛素的病人并没有作出正确的选择。他们为什么拒绝胰岛素呢?且听权威专家逐一点评最常见的四大“歪理”。
歪理一:晚期疗法论
患者一:打胰岛素是糖尿病晚期才用的最后的治疗手段,上了胰岛素说明病基本没救了。
许樟荣教授点评:这种看法体现了对糖尿病和胰岛素治疗的无知。自1921年科学家发现胰岛素并应用于临床以来,胰岛素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并且让许多糖尿病患者能够和常人一样工作、享受生活。一般而言,下列几种情况需要用胰岛素:
一、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细胞遭到破坏,体内几乎没有胰岛素分泌,就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事实证明,只要用好胰岛素,控制好血糖,避免低血糖,控制好血压、血脂和体重,这些患者同样可以长寿。有些病人在上世纪20年代患上1型糖尿病,坚持使用胰岛素,一直活到了70、80年代。英国的劳伦斯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发起成立了英国糖尿病学会,而他本人就是一位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 百拇医药
二、有些2型糖尿病人可能在某个阶段需要用胰岛素治疗,比如怀孕、分娩、手术,还有的患者患上其他急性病如肺炎、心肌梗死等,这种情况下需要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等这些状态结束后,就可以停用胰岛素。
三、部分患者在应用口服降糖药若干年后,口服药物的降糖疗效逐渐减退或失效,可以加用小剂量胰岛素或完全用胰岛素替代口服降糖药,都可以奏效,甚至在一段时间后又可以改回用口服药。
四、近年发现,有些新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初发病时血糖很高,经过积极的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满意且能稳定一段时间后,可以在停用胰岛素后血糖保持良好,在坚持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条件下,甚至不需任何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用不用胰岛素完全取决于患者是否能获得更好、更长远的效益,与“晚期病情”无关。▲
歪理二:打针疼痛论
, 百拇医药
患者二:打胰岛素是用针往肉里扎,可能一天要打好几次,会很疼,并形成硬结。
许樟荣教授点评: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胰岛素注射技术也是如此,目前的胰岛素注射器已经达到了注射时基本无痛的程度。胰岛素的纯度也非常高,基本上不形成硬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13年前,我参加澳大利亚的医疗队,赴南太平洋岛国开展糖尿病教育,给当地医务人员演示了测试血糖和胰岛素注射。当时我们都是亲身体验,无论测试手指血糖还是注射胰岛素,仅感觉到非常轻微的疼痛,或几乎无痛感。
当然,要减轻疼痛,掌握正确的测试方法和注射技术也很重要,患者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
歪理三:
药物成瘾论
患者三:用上胰岛素,剂量会越用越大,就像成瘾一样,停不下来了。
, 百拇医药
许樟荣教授点评:这种说法不科学。严重的高血糖会损害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就像病马拉重车,形成恶性循环,对高血糖更加无能为力。久而久之,胰岛细胞受损到一定程度,就难以恢复。如果及时应用胰岛素,可以使患者自身的胰岛细胞得到充分休息,最后得到部分恢复。但是,胰岛素的用量必须到位,达到确实控制血糖的目标。当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后再维持一段时间,胰岛素就有可能减量。药量先加上去才可以减下来,这是我从事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近30年来的切身体会。一些经验不足的医生给患者用胰岛素,总是不敢加量,以至于使用了胰岛素,血糖却没能控制,并发症迅速发展,这是非常可悲的。
胰岛素作为体内唯一的降糖激素,用量多了会产生低血糖反应,但血糖监测可以告诉我们胰岛素用得是否到位、是否需要调整。有些患者用了胰岛素以后,就不再调整剂量,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歪理四:低血糖风险论
患者四:用胰岛素很容易导致低血糖,很危险,而服口服药这种风险就小得多。
许樟荣教授点评:确实,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相对容易发生低血糖。但低血糖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即使不能完全避免,也可以做到不发生严重的低血糖。
避免低血糖,关键在于血糖监测。事实上,血糖越接近正常,越需要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另外,低血糖的发生与胰岛素种类和剂量有关,与患者是否能规律地饮食、运动和生活有关。进食少、运动量大和胰岛素用量大,都可以引发或加重低血糖。
反之,如果一个患者用了多年的胰岛素,从来没发生过低血糖,甚至连轻微的低血糖反应都不曾出现,往往是高血糖没有得到控制的表现,这也是很危险的,因为高血糖会促进和加重糖尿病并发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