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健康报记者刘燕铃读一读这篇报道,英国两大华人中医店破产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16日
王澄 20090416
王澄:两年来,健康报记者刘燕玲不遗余力地编造中医在西方如何受重视的谎言,今天我请刘燕玲读一读中评社4月15日报道,英国两大华人中医店破产。在西方,时逢艰难,很多人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能省的就省。但是,据我的观察,还没有省到有病不去看的那一步。所以,英国两大华人中医店的破产,恰恰说明了中医药在英国并不是"英国病人的救命稻草",而是可有可无,"能省就省"的部分。因为病人来得太少了,中医店就只好关门了。中医药在西方根本就不可能成为正规医疗体系的"补充部分",中医师只能呆在民间穿着白大衣骗骗傻帽华人。--------------------------------------------------
英两大华人中医店破产 海外中医当局者迷
中评社 2009-04-15 11:50:57
英国两大知名中医连锁企业Dr. China(中国医生)和Herbmedic(赫伯医药)同时于3月25日宣布破产,这个事实本身令人沉痛。但多日以来,这个"事实"已经在各种讨论与争议中升级为一个"事件"。在从"事实"到"事件"的过程中,我们或可窥见英国华人中医行业的困境与"迷"局。
, 百拇医药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近日,业界人士就此事接受了《英中时报》记者的采访,并谈到了英国华人中医企业在"对外"与"对内"方面,何时该"进",何时该"退",何处该"有所为",何处又该"有所不为"的问题。
从"事实"到"事件"
Dr.China和Herbmedic宣布破产前几日,已经有各种风声传出,各种猜测与忧虑在网络上演变为"唇枪舌战",更有矛头直指企业高层,称他们"不顾员工死活",一时之间闹得沸沸扬扬。
3月25日,两家企业正式宣布破产,并进入破产管理阶段,之后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拍卖。据知情者透露,该拍卖活动主要面向两家企业内部,因此外界并没有太多介入,最后,企业的部分资产算是"自己人花钱买下"。通过拍卖和购买,两家企业占50%左右的店面得以保存,而事后也证明,员工的安置方案,也比传言中所说的要更为"人性化"、更具"人情味"。
, 百拇医药
业界资深人士任先生对记者说:"从我这两日接触到的以前这两家中医店的中医师的反映来看,这两家企业在安置员工的政策上还是比较'人性化'的。如果两家老板只是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完全可以关闭所有的店,或是只保留5至10家。但他们实际上却保留了50%以上的店,其中很多保留下来的资产并不是'很好'的资产。原因在于,有很多员工可能要在半年内申请永久居留,他们保留这些店,如果能够再坚持6个月,这样就能为这些还差半年就能申请永居的员工争取到时间。另外,据我所知,这两家企业员工的工资这些天都在如数地发给他们。"
据了解,两家企业优先考虑照顾"持工签的雇员",特别是那些在半年之内就要申请永久居留的雇员,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另有知情者向记者透露,Herbmedic的高层曾表示:"不会拖欠华人员工一分钱。"
英国中医药联盟( FTCM)主席马伯英也向记者证实,Herbmedic老板陈晓轩曾表示:"不仅不会拖欠华人员工一分钱,同样也不会拖欠英国人员工一分钱。"
, 百拇医药
任先生表示:"之前看到网上很多人对这两家企业的老板的评论很过火,事实证明有很多说法是不对的。如果他们只图自己的利益,完全可以采取更方便的方式,拿钱走人。业内的人都清楚,这两家选在3月25日这一天同时宣布倒闭,并不是巧合,英国店面是分季度交租,而这一天正是要交这一季度三个月租金的日子。如果这两家企业的老板不考虑员工,一下子关闭所有的店,最起码可以剩下一大笔的租金,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此外,我认为,尽管大多数医生勤恳工作,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一些为了拿永居、混日子,没有把真正水平发挥出来的。这一部分人,不仅拖累了自己,也拖累了同行和企业。"
马伯英指出:"既然两家企业的高层有一个明确的政策,而且这个政策是为员工利益考虑的,那就没有什么需要隐瞒的。如果在处理危机的时候,能够更透明地、更及时地说明情况,反而不会造成诸多议论,带来更多地伤害。"
另一位知情者直陈:"中医企业的管理者在处理危机的时候,不应该一直退让,该有作为的时候就该有作为,这样反而不会让事情扩大化。有事发生的时候,捂肯定是捂不住的。说的人太多了,各说各的,谣言就是这么产生的。外边的人不知道,看过来,就觉得中医行业怎么这么'乱'。"
, 百拇医药
正是因为"不透明",很多简单的"事实"才演变成了"说不清"的"事件"。此外,由于此前的透明度不够,确实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后续效应。
英国中医药学会会长沈惠君坦言:"由于这两家在宣布破产之前一直对员工保密,我们这几天也收到了一些病人的反映。说他们由于不知情,在有些分店关门之前几天,还在那里购买了'十几个疗程'的产品,付了几百镑,还有的办了年卡,结果过了两天,这些店就关门了。这些病人,绝大多数是当地的英国人,我想从长期来说,是会影响我们华人中医行业的整体形象的。"
他认为,这也不能责怪销售产品的员工,因为当时可能一切都还处于"保密"状态,他们可能也是无辜的"不知情者",但这些影响是严重的、长期的,如果换一种处理手法,可能会更好,这也是其他华人中医企业应该吸取的教训。
"商"与"医" 谁拖累了谁?
两家在华人中医界颇具影响力的中医连锁企业的倒闭,也引发了业界对中医企业经营道路的思考。
, http://www.100md.com
"商"与"医"哪个部分才是英国中医发展的关键?受访者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任先生认为,"海外中医"与中国国内中医的生存环境有所不同,因此走的路子也应该不同。海外中医,想要在文化系统和概念完全不同的西方被接受,单靠"疗效"很难,更何况中医还有一部分是讲"养生"。所以中医在西方能否成功发展不是"疗效"的问题,而关键是整个的普及程度和大的氛围。普及性越高,大氛围越好,海外的发展就越好。所以要用零售业连锁店的方式来做中医,这是中医适应英国本土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独特模式。
沈惠君则认为:"商业运作不能大过医疗本身,中医要生存关键还是疗效。以连锁零售的方式来做中医并不合适,因为中医行业不同于普通的零售行业,不能为了追求短期效应,而急于求成地用各种促销手段来赚钱。中医要健康发展,一定要持续稳定地前进,破产重组并不一定是坏事,从这个角度看,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沈惠君表示,"这两家倒闭的企业,很多店面开在英国主流购物中心,我认为中医行业还是不适合高投入、高成本的经营方式。"
, http://www.100md.com
马伯英也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医企业走大型公司的方式,我觉得这个方向本身没有问题,因为就是要把这个饼做大,形成一种普遍的声势。破产倒闭的原因很多,我想内部管理问题是根本原因,管理者和员工双方都有责任,而经济危机则是直接原因,顾客现在手里没有钱,就不会来看病,谁挺得过去,就是好汉。"
回顾英国中医行业发展历程,马伯英表示:"中医行业在1998年达到高峰,之后有一个调整和压缩的过程。调整是必然的,但本来可以来得更加和缓一点,谁知道经济危机一来,所有问题全部暴露出来。中医根本的生命力还是在其临床疗效,只要有效果,等经济缓和了,自然会好起来,我对海外中医发展前途有信心"。
中医行业的"进"与"退"
不少受访者认为,中医行业在"对内"与"对外"的问题上存在着"进退失当"的问题。
任先生表示,Dr. China和Herbmedic与去年9月宣布破产的中医企业"天田孙"的情况有所不同。 "天田孙"破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将资金转移到了其他行业,没有把精力放在中医这个本行上。而这两家企业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中医店的经营上,在公司规模、管理规范上是下了不少工夫的。但问题是,下的工夫在对内和对外方面有些"本末倒置"。
, 百拇医药
"很多中医企业精力没有主要放在如何与外国人谈判、如何降低租金等方面,却把精力花在监管甚至是监视员工上,这在落脚点上有问题,在和外国人打交道上,应该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任先生表示。
任先生表示,"我觉得中医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要和外国人谈判,争取自己的利益。例如在3月25日,他们完全可以和房东谈,不一定一次缴清三个月租金。如果医生自己做到位了,而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做到位,提高和外国人打交道时的自我防护意识,应该是可以维持的。"
马伯英指出:"前些年中医行业恶性竞争种下恶果,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英国人乘机抬高租金,这些教训我们应该多多总结。"
"中医前几年辉煌,现在并不是衰退了,而是一个优胜劣汰、规范化的过程,破产企业也并不一定是坏事,可以通过资产和人员的重组,卸下包袱,轻装上阵",马伯英表示。, 百拇医药
王澄:两年来,健康报记者刘燕玲不遗余力地编造中医在西方如何受重视的谎言,今天我请刘燕玲读一读中评社4月15日报道,英国两大华人中医店破产。在西方,时逢艰难,很多人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能省的就省。但是,据我的观察,还没有省到有病不去看的那一步。所以,英国两大华人中医店的破产,恰恰说明了中医药在英国并不是"英国病人的救命稻草",而是可有可无,"能省就省"的部分。因为病人来得太少了,中医店就只好关门了。中医药在西方根本就不可能成为正规医疗体系的"补充部分",中医师只能呆在民间穿着白大衣骗骗傻帽华人。--------------------------------------------------
英两大华人中医店破产 海外中医当局者迷
中评社 2009-04-15 11:50:57
英国两大知名中医连锁企业Dr. China(中国医生)和Herbmedic(赫伯医药)同时于3月25日宣布破产,这个事实本身令人沉痛。但多日以来,这个"事实"已经在各种讨论与争议中升级为一个"事件"。在从"事实"到"事件"的过程中,我们或可窥见英国华人中医行业的困境与"迷"局。
, 百拇医药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近日,业界人士就此事接受了《英中时报》记者的采访,并谈到了英国华人中医企业在"对外"与"对内"方面,何时该"进",何时该"退",何处该"有所为",何处又该"有所不为"的问题。
从"事实"到"事件"
Dr.China和Herbmedic宣布破产前几日,已经有各种风声传出,各种猜测与忧虑在网络上演变为"唇枪舌战",更有矛头直指企业高层,称他们"不顾员工死活",一时之间闹得沸沸扬扬。
3月25日,两家企业正式宣布破产,并进入破产管理阶段,之后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拍卖。据知情者透露,该拍卖活动主要面向两家企业内部,因此外界并没有太多介入,最后,企业的部分资产算是"自己人花钱买下"。通过拍卖和购买,两家企业占50%左右的店面得以保存,而事后也证明,员工的安置方案,也比传言中所说的要更为"人性化"、更具"人情味"。
, 百拇医药
业界资深人士任先生对记者说:"从我这两日接触到的以前这两家中医店的中医师的反映来看,这两家企业在安置员工的政策上还是比较'人性化'的。如果两家老板只是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完全可以关闭所有的店,或是只保留5至10家。但他们实际上却保留了50%以上的店,其中很多保留下来的资产并不是'很好'的资产。原因在于,有很多员工可能要在半年内申请永久居留,他们保留这些店,如果能够再坚持6个月,这样就能为这些还差半年就能申请永居的员工争取到时间。另外,据我所知,这两家企业员工的工资这些天都在如数地发给他们。"
据了解,两家企业优先考虑照顾"持工签的雇员",特别是那些在半年之内就要申请永久居留的雇员,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另有知情者向记者透露,Herbmedic的高层曾表示:"不会拖欠华人员工一分钱。"
英国中医药联盟( FTCM)主席马伯英也向记者证实,Herbmedic老板陈晓轩曾表示:"不仅不会拖欠华人员工一分钱,同样也不会拖欠英国人员工一分钱。"
, 百拇医药
任先生表示:"之前看到网上很多人对这两家企业的老板的评论很过火,事实证明有很多说法是不对的。如果他们只图自己的利益,完全可以采取更方便的方式,拿钱走人。业内的人都清楚,这两家选在3月25日这一天同时宣布倒闭,并不是巧合,英国店面是分季度交租,而这一天正是要交这一季度三个月租金的日子。如果这两家企业的老板不考虑员工,一下子关闭所有的店,最起码可以剩下一大笔的租金,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此外,我认为,尽管大多数医生勤恳工作,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一些为了拿永居、混日子,没有把真正水平发挥出来的。这一部分人,不仅拖累了自己,也拖累了同行和企业。"
马伯英指出:"既然两家企业的高层有一个明确的政策,而且这个政策是为员工利益考虑的,那就没有什么需要隐瞒的。如果在处理危机的时候,能够更透明地、更及时地说明情况,反而不会造成诸多议论,带来更多地伤害。"
另一位知情者直陈:"中医企业的管理者在处理危机的时候,不应该一直退让,该有作为的时候就该有作为,这样反而不会让事情扩大化。有事发生的时候,捂肯定是捂不住的。说的人太多了,各说各的,谣言就是这么产生的。外边的人不知道,看过来,就觉得中医行业怎么这么'乱'。"
, 百拇医药
正是因为"不透明",很多简单的"事实"才演变成了"说不清"的"事件"。此外,由于此前的透明度不够,确实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后续效应。
英国中医药学会会长沈惠君坦言:"由于这两家在宣布破产之前一直对员工保密,我们这几天也收到了一些病人的反映。说他们由于不知情,在有些分店关门之前几天,还在那里购买了'十几个疗程'的产品,付了几百镑,还有的办了年卡,结果过了两天,这些店就关门了。这些病人,绝大多数是当地的英国人,我想从长期来说,是会影响我们华人中医行业的整体形象的。"
他认为,这也不能责怪销售产品的员工,因为当时可能一切都还处于"保密"状态,他们可能也是无辜的"不知情者",但这些影响是严重的、长期的,如果换一种处理手法,可能会更好,这也是其他华人中医企业应该吸取的教训。
"商"与"医" 谁拖累了谁?
两家在华人中医界颇具影响力的中医连锁企业的倒闭,也引发了业界对中医企业经营道路的思考。
, http://www.100md.com
"商"与"医"哪个部分才是英国中医发展的关键?受访者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任先生认为,"海外中医"与中国国内中医的生存环境有所不同,因此走的路子也应该不同。海外中医,想要在文化系统和概念完全不同的西方被接受,单靠"疗效"很难,更何况中医还有一部分是讲"养生"。所以中医在西方能否成功发展不是"疗效"的问题,而关键是整个的普及程度和大的氛围。普及性越高,大氛围越好,海外的发展就越好。所以要用零售业连锁店的方式来做中医,这是中医适应英国本土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独特模式。
沈惠君则认为:"商业运作不能大过医疗本身,中医要生存关键还是疗效。以连锁零售的方式来做中医并不合适,因为中医行业不同于普通的零售行业,不能为了追求短期效应,而急于求成地用各种促销手段来赚钱。中医要健康发展,一定要持续稳定地前进,破产重组并不一定是坏事,从这个角度看,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沈惠君表示,"这两家倒闭的企业,很多店面开在英国主流购物中心,我认为中医行业还是不适合高投入、高成本的经营方式。"
, http://www.100md.com
马伯英也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医企业走大型公司的方式,我觉得这个方向本身没有问题,因为就是要把这个饼做大,形成一种普遍的声势。破产倒闭的原因很多,我想内部管理问题是根本原因,管理者和员工双方都有责任,而经济危机则是直接原因,顾客现在手里没有钱,就不会来看病,谁挺得过去,就是好汉。"
回顾英国中医行业发展历程,马伯英表示:"中医行业在1998年达到高峰,之后有一个调整和压缩的过程。调整是必然的,但本来可以来得更加和缓一点,谁知道经济危机一来,所有问题全部暴露出来。中医根本的生命力还是在其临床疗效,只要有效果,等经济缓和了,自然会好起来,我对海外中医发展前途有信心"。
中医行业的"进"与"退"
不少受访者认为,中医行业在"对内"与"对外"的问题上存在着"进退失当"的问题。
任先生表示,Dr. China和Herbmedic与去年9月宣布破产的中医企业"天田孙"的情况有所不同。 "天田孙"破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将资金转移到了其他行业,没有把精力放在中医这个本行上。而这两家企业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中医店的经营上,在公司规模、管理规范上是下了不少工夫的。但问题是,下的工夫在对内和对外方面有些"本末倒置"。
, 百拇医药
"很多中医企业精力没有主要放在如何与外国人谈判、如何降低租金等方面,却把精力花在监管甚至是监视员工上,这在落脚点上有问题,在和外国人打交道上,应该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任先生表示。
任先生表示,"我觉得中医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要和外国人谈判,争取自己的利益。例如在3月25日,他们完全可以和房东谈,不一定一次缴清三个月租金。如果医生自己做到位了,而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做到位,提高和外国人打交道时的自我防护意识,应该是可以维持的。"
马伯英指出:"前些年中医行业恶性竞争种下恶果,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英国人乘机抬高租金,这些教训我们应该多多总结。"
"中医前几年辉煌,现在并不是衰退了,而是一个优胜劣汰、规范化的过程,破产企业也并不一定是坏事,可以通过资产和人员的重组,卸下包袱,轻装上阵",马伯英表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