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才培养应取传统与现代教育之长
历史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中医药仍是我们解除病痛的一个重要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支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党和政府制定并正在推出一系列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我们要发扬光大中医药事业,这是毫无疑问的。
中医药作为一门复杂科学,如何继承其核心精华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何在现代最新科技成果的催化下使其破茧腾飞,是当代中医药界的重任。当前尤其应贯彻传承和创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长期以来,由于对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药特色优势以及继承、创新的内涵认识不够清晰,阻碍了我国中医药学术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同时,由于适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我国中医药的发展进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保持发挥特色优势的关系、创新与尊重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关系已成为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家十六部委颁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的基本原则,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2005年6月启动的名师传承研究工程,是一项旨在整理和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领域享誉全国的名师的学术思想和教学经验,继承和弘扬一代名师的学术观点和思维方法,汇聚和培养一支长于学术整理和理论研究的传承队伍,探索中医药学术传承、理论创新的有效方式和方法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实施4年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各工作室、研究室整理和收集了大量名师的学术和档案材料,积累了大量名师带教的音像资料;培养和集聚了一批熟悉名师学术思想的传承人队伍;出版了近40部教材和专著,发表了一百多篇与传承相关的学术论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传承活动,吸引了大批师生参与其中,为繁荣校园文化、彰显名师形象、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中医药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名师传承的培养方式确实造就了一大批中医药普通人才和不少名家大师,其显著的优点是个性化培养,传承性强。但是,时代和科学进步到今天,这种传统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无论从人才数量或人才质量上来说,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民众对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需要。
当前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是吸收传统和现代两种培养方式的优点,扬长避短,坚持两条腿走路,二者均不可偏废。本科阶段我们应该强调大批量、规范化、系统性地培养,在研究生阶段,我们则应该侧重个性化、传承性培养。
中医药事业的道路艰巨而漫长,我们每一代人应当为造就合格的中医药人才而贡献我们的力量,我坚信在中医药业内人士的努力下,中医药的事业一定会有更为灿烂的明天。, 百拇医药(谢建群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作为一门复杂科学,如何继承其核心精华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何在现代最新科技成果的催化下使其破茧腾飞,是当代中医药界的重任。当前尤其应贯彻传承和创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长期以来,由于对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药特色优势以及继承、创新的内涵认识不够清晰,阻碍了我国中医药学术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同时,由于适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我国中医药的发展进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保持发挥特色优势的关系、创新与尊重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关系已成为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家十六部委颁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的基本原则,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2005年6月启动的名师传承研究工程,是一项旨在整理和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领域享誉全国的名师的学术思想和教学经验,继承和弘扬一代名师的学术观点和思维方法,汇聚和培养一支长于学术整理和理论研究的传承队伍,探索中医药学术传承、理论创新的有效方式和方法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实施4年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各工作室、研究室整理和收集了大量名师的学术和档案材料,积累了大量名师带教的音像资料;培养和集聚了一批熟悉名师学术思想的传承人队伍;出版了近40部教材和专著,发表了一百多篇与传承相关的学术论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传承活动,吸引了大批师生参与其中,为繁荣校园文化、彰显名师形象、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中医药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名师传承的培养方式确实造就了一大批中医药普通人才和不少名家大师,其显著的优点是个性化培养,传承性强。但是,时代和科学进步到今天,这种传统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无论从人才数量或人才质量上来说,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民众对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需要。
当前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是吸收传统和现代两种培养方式的优点,扬长避短,坚持两条腿走路,二者均不可偏废。本科阶段我们应该强调大批量、规范化、系统性地培养,在研究生阶段,我们则应该侧重个性化、传承性培养。
中医药事业的道路艰巨而漫长,我们每一代人应当为造就合格的中医药人才而贡献我们的力量,我坚信在中医药业内人士的努力下,中医药的事业一定会有更为灿烂的明天。, 百拇医药(谢建群 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