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沉浮 历经沧桑 ——推拿(按摩)发展史
按摩,又称推拿、乔摩、按跷、跷引、案杌等,其历史悠久。原始社会,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自身难免会遭到损伤或发生疾病。如人们的肢体受冻时,知道用摩擦取暖;在打呃、咳嗽时,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去拍打胸背部;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损伤出血时,人们便本能地用手按压以止血;当损伤使局部部位隆起时,人们又本能地通过抚摩、揉动使隆起变小或消失,从而缓解了肿痛。在长期的认识实践过程中,按摩逐渐从无意识的偶然动作演变成为人们自由运用的系统治疗方法。所以,按摩有祖国医学的“祖先”之称。
另外,我们知道,喜爱皮肤接触是人类的天性。人在襁褓时期就渴望得到亲人慈爱的抚摸,母婴皮肤接触对婴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已为当今医学界所公认。相互间的人体触摸能给人带来身心快感,对人的健康也有积极意义。
我国史记上记载秦代名医扁鹊,曾用按摩、针灸等方法成功地抢救虢太子的尸厥症。秦代到今已两千多年,可见按摩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我国最早的按摩专书,当推《黄帝按摩经》(十卷,见《汉书·艺文志》)。现存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里,许多地方,谈到按摩。如《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又《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可见古代很早就已掌握用按摩疗法来治疗肢体麻痹不仁、痿症、厥症、湿症和寒热等症。
, http://www.100md.com
三国时期,开始形成按摩与导引、外用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出现膏摩、火灸。名医华佗曰:“伤寒得始,一日在皮肤,当膏摩火灸即愈。”他还根据虎、鹿、熊、猿、鹤的动作,创造了最早的按摩导引术——五禽戏。
魏、晋、隋、唐时期,设有按摩科,又相应建立了按摩医政。《隋书·五官志》中有按摩博士2人的记载,这说明隋代已设有按摩博士的官职。《旧唐书·职官志》载有按摩博士1人,保健按摩师4人,按摩工16人,按摩生15人。按摩博士在保健按摩师和按摩工的协助下,指导按摩生学习按摩导引之法,开始了在官府重视下有组织地开展按摩教学活动。此时有按摩专著问世,如《按摩导引经十卷》;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末均有导引按摩之法;《千金要方》云“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卤上及足心,甚逼风寒。”《唐六典》曰:“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在这一时期,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系统的按摩疗法。
宋、金、元时期,按摩疗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不仅其治疗范围扩大了,而且还将按摩用于妇科催产。宋代庞安时“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有民间孕妇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抚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这说明当时按摩对处理难产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 百拇医药
到了明代,太医院将按摩列为医政十三科之一。随着按摩的进一步发展,推拿这一名词也出现了,首见于医学专著《幼科发挥》。据悉,当时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著作就把按摩改称推拿。早期按摩手法简单,常用的只有按和摩两种手法,按法是单纯向下用力,即所谓“按而留之”,摩法则是在体表作环形摩擦,属平动的范围。另外,这时期的许多按摩专著也相继问世,以小儿按摩(推拿)方面的专著居多,如小儿按摩书籍《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
清代,“崇儒尊道”的封建礼教占据统治地位,认为按摩“有伤大雅”,属劳力者的“贱技”,系非“奉君之道”,遂使按摩术遭到政府的冷落。但由于按摩疗效显著,故在民间仍有发展,特别是小儿推拿比较盛行。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小儿推拿专著,如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优科推拿法》、钱怀村的《小儿推拿直录》、张振钧的《厘正按摩要术》、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这一时期对伤科病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医宗金鉴》中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随着经验的丰富,在理论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按摩的治疗法则和适应症也有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论述。
, 百拇医药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按摩疗法和中医同样遭凄惨命运。国民党政府崇洋媚外,对中医学特别是按摩采取民族虚无主义态度。1929年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方针,又在1936年提出“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一律不许执业,从而排斥了中医的社会地位,按摩更被人们视为医家小道。于是,从事按摩者已寥寥无几。与此相反,巫神之道却趁机行事,假借按摩手技为其说教涂脂抹粉、故弄玄虚,严重歪曲了按摩疗法,而真正的按摩疗法仅仅停留在家传口授的窘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保证了中医的研究和发展,全国各地办起了按摩(推拿)学校、专科医院。按摩(推拿)的治疗范围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同时还开展了按摩(推拿)作用和治病机理的初步研究,以及按摩(推拿)历史文献的整理工作,出版了《按摩疗法》、《中医推拿讲义》、《中医按摩学简编》、《中医按摩脏腑图点穴法》、《新推拿十八法详解》等专著。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进一步重视中医的发展,其中按摩(推拿)教育和医疗机构也纷纷建立或恢复。上海、北京、广州、河南、陕西、山西、安徽等省市相继恢复兴办了按摩(推拿)学院(校),一些中医院校增设了针推系,培养了一大批按摩(推拿)人才。上世纪80年代,长春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新疆中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相继开办了盲人按摩大专班和本科班。90年代,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了中国盲人按摩中心,对全国盲人保健按摩和医疗按摩实施规范化行业管理。
, 百拇医药
当今,推拿(按摩)事业可谓蓬蓬勃勃、兴旺发达。医院基本上都开设了推拿(按摩)科,社会上的按摩保健更是红红火火。
相关链接:按摩与推拿究竟是什么关系?近几年来,在一些卫生科普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以及医疗机构包括非医疗机构纷纷出现了“推拿按摩”、“按摩推拿”的字样,这就给广大的老百姓(读者、听众、观众、患者)一个糊涂印象,即按摩和推拿到底是一种疗法还是两种疗法?看来,有必要澄清一下。
推拿一词实际上是由摩挲、按跷、按摩等名词逐渐演变而来的。它不仅是名词的变更,而且包含着千百年来从事推拿医术的医师们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结果。
广义的推拿(按摩),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手法治病和保健外,还应包括胸外心脏按摩、手法助产、手法矫正胎位、手法诊断、手法定穴等多种手法运用。
狭义的推拿(按摩),医疗上基本是一个意思,属于选择关系(按摩=推拿),不是并列关系(按摩——推拿),或递进关系(按摩→推拿),没有必要重复运用,否则容易使大众误认为是两种疗法。至今在我国很多地区还沿用按摩这一名词。“按摩”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而推拿这一名词首见于我国明代的《幼科发挥》。目前我国政府以“推拿”正式命名手法医学学科。至于社会服务行业的“按摩(推拿)”同医疗行业的“按摩(推拿)”应有一定的区别,但也不应将按摩推拿放在并列的位置。, 百拇医药(王金山 安徽省中医院针推科)
另外,我们知道,喜爱皮肤接触是人类的天性。人在襁褓时期就渴望得到亲人慈爱的抚摸,母婴皮肤接触对婴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已为当今医学界所公认。相互间的人体触摸能给人带来身心快感,对人的健康也有积极意义。
我国史记上记载秦代名医扁鹊,曾用按摩、针灸等方法成功地抢救虢太子的尸厥症。秦代到今已两千多年,可见按摩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我国最早的按摩专书,当推《黄帝按摩经》(十卷,见《汉书·艺文志》)。现存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里,许多地方,谈到按摩。如《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又《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可见古代很早就已掌握用按摩疗法来治疗肢体麻痹不仁、痿症、厥症、湿症和寒热等症。
, http://www.100md.com
三国时期,开始形成按摩与导引、外用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出现膏摩、火灸。名医华佗曰:“伤寒得始,一日在皮肤,当膏摩火灸即愈。”他还根据虎、鹿、熊、猿、鹤的动作,创造了最早的按摩导引术——五禽戏。
魏、晋、隋、唐时期,设有按摩科,又相应建立了按摩医政。《隋书·五官志》中有按摩博士2人的记载,这说明隋代已设有按摩博士的官职。《旧唐书·职官志》载有按摩博士1人,保健按摩师4人,按摩工16人,按摩生15人。按摩博士在保健按摩师和按摩工的协助下,指导按摩生学习按摩导引之法,开始了在官府重视下有组织地开展按摩教学活动。此时有按摩专著问世,如《按摩导引经十卷》;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末均有导引按摩之法;《千金要方》云“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卤上及足心,甚逼风寒。”《唐六典》曰:“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在这一时期,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系统的按摩疗法。
宋、金、元时期,按摩疗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不仅其治疗范围扩大了,而且还将按摩用于妇科催产。宋代庞安时“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有民间孕妇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抚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这说明当时按摩对处理难产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 百拇医药
到了明代,太医院将按摩列为医政十三科之一。随着按摩的进一步发展,推拿这一名词也出现了,首见于医学专著《幼科发挥》。据悉,当时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著作就把按摩改称推拿。早期按摩手法简单,常用的只有按和摩两种手法,按法是单纯向下用力,即所谓“按而留之”,摩法则是在体表作环形摩擦,属平动的范围。另外,这时期的许多按摩专著也相继问世,以小儿按摩(推拿)方面的专著居多,如小儿按摩书籍《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
清代,“崇儒尊道”的封建礼教占据统治地位,认为按摩“有伤大雅”,属劳力者的“贱技”,系非“奉君之道”,遂使按摩术遭到政府的冷落。但由于按摩疗效显著,故在民间仍有发展,特别是小儿推拿比较盛行。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小儿推拿专著,如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优科推拿法》、钱怀村的《小儿推拿直录》、张振钧的《厘正按摩要术》、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这一时期对伤科病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医宗金鉴》中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随着经验的丰富,在理论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按摩的治疗法则和适应症也有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论述。
, 百拇医药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按摩疗法和中医同样遭凄惨命运。国民党政府崇洋媚外,对中医学特别是按摩采取民族虚无主义态度。1929年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方针,又在1936年提出“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一律不许执业,从而排斥了中医的社会地位,按摩更被人们视为医家小道。于是,从事按摩者已寥寥无几。与此相反,巫神之道却趁机行事,假借按摩手技为其说教涂脂抹粉、故弄玄虚,严重歪曲了按摩疗法,而真正的按摩疗法仅仅停留在家传口授的窘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保证了中医的研究和发展,全国各地办起了按摩(推拿)学校、专科医院。按摩(推拿)的治疗范围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同时还开展了按摩(推拿)作用和治病机理的初步研究,以及按摩(推拿)历史文献的整理工作,出版了《按摩疗法》、《中医推拿讲义》、《中医按摩学简编》、《中医按摩脏腑图点穴法》、《新推拿十八法详解》等专著。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进一步重视中医的发展,其中按摩(推拿)教育和医疗机构也纷纷建立或恢复。上海、北京、广州、河南、陕西、山西、安徽等省市相继恢复兴办了按摩(推拿)学院(校),一些中医院校增设了针推系,培养了一大批按摩(推拿)人才。上世纪80年代,长春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新疆中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相继开办了盲人按摩大专班和本科班。90年代,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了中国盲人按摩中心,对全国盲人保健按摩和医疗按摩实施规范化行业管理。
, 百拇医药
当今,推拿(按摩)事业可谓蓬蓬勃勃、兴旺发达。医院基本上都开设了推拿(按摩)科,社会上的按摩保健更是红红火火。
相关链接:按摩与推拿究竟是什么关系?近几年来,在一些卫生科普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以及医疗机构包括非医疗机构纷纷出现了“推拿按摩”、“按摩推拿”的字样,这就给广大的老百姓(读者、听众、观众、患者)一个糊涂印象,即按摩和推拿到底是一种疗法还是两种疗法?看来,有必要澄清一下。
推拿一词实际上是由摩挲、按跷、按摩等名词逐渐演变而来的。它不仅是名词的变更,而且包含着千百年来从事推拿医术的医师们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结果。
广义的推拿(按摩),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手法治病和保健外,还应包括胸外心脏按摩、手法助产、手法矫正胎位、手法诊断、手法定穴等多种手法运用。
狭义的推拿(按摩),医疗上基本是一个意思,属于选择关系(按摩=推拿),不是并列关系(按摩——推拿),或递进关系(按摩→推拿),没有必要重复运用,否则容易使大众误认为是两种疗法。至今在我国很多地区还沿用按摩这一名词。“按摩”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而推拿这一名词首见于我国明代的《幼科发挥》。目前我国政府以“推拿”正式命名手法医学学科。至于社会服务行业的“按摩(推拿)”同医疗行业的“按摩(推拿)”应有一定的区别,但也不应将按摩推拿放在并列的位置。, 百拇医药(王金山 安徽省中医院针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