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 读《中医基础理论析要解难》有感
广西壮族自治区名老中医叶庆莲教授最近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析要解难》(以下简称《析要解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虽然已经连续再版,但仍然热销断货,足显该书受广大读者欢迎的程度以及该书的学术价值。对于每一位初涉中医之门的人来说,不得不面对如何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怎样将中医基础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怎样正确地将传统中医理论与西医实验研究成果进行对接等问题。叶教授的《析要解难》恰当地处理了上述问题,这恐怕是该书广受读者热捧的主要原因。
如何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携带着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传统的系统思维方法。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和传统的系统思维模式双重作用下,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生命观和医学学科理论。如今,对于从小就奠定了一定的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中青年人来说,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是有很大难度的。人们对于学不懂、难撑握的知识,必然会因畏难情绪而引发厌学、弃学的不良心态,这对于任何一门知识都是如此,中医基础理论也不例外。
, 百拇医药
《析要解难》一书很恰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作者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中涉及的主要内容,用简明扼要、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予以解析,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约90余个疑难问题,运用最简捷的文字予以表达,让初涉中医基础理论的人,尤其是热爱中医的青年学子在轻松之中学到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在释疑解难之中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见,针对众医家对三焦理论的争论,作者以其不可辩驳的论证,认为争论的原因有二,“根源之一在于把六腑之一的三焦与部位三焦概念互相混淆,从而产生歧义;根源之二在于受西医形态学的影响,有意无意总想论证三焦为何物。其实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三焦和上焦、中焦、下焦原本就不是一回事。三焦为六腑之一,而上焦、中焦、下焦则是用于胸腹腔脏器分段定位的代号,并成为温病学的辨证纲领”。“三焦的本质不在于是否有形、形态如何等。其实质是一种概念和功能的意义”。所以对三焦要“从概念、功能、气化的角度进行正确理解。任何想从形态学角度来解释三焦本质的企图,不仅不符合《黄帝内经》、《难经》的本义,而且也不符合中医藏象理论重功能、轻形态特点的,也与临床实践不相吻合”。像这样理据充分,立场鲜明,观点明确,要言不烦的解难释疑书中随处可见。
, http://www.100md.com
怎样将中医理论与西医研究成果对接?
中医和西医两者学科性质基本相同,研究的对象一致,尊生、重生、保生的价值取向完全一致,因此两者必然也存在着相通相融和可以对接之处,能将中西医理论进行通融和对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而叶教授以其雄厚广博的医学知识,以严谨的学风,将两者进行了结合,使初涉中医基础理论的学子自然而然地将分属于两个医学体系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联系,如作者上文站在中西知识连接的角度对三焦纷争的评价即是其例。还有如从心房肌肉细胞分泌循环激素“心钠素”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控,从而发挥强大的利尿排钠作用,以及心钠素与雄性激素间的反馈,使心脏在对肾主水功能调节的同时还对肾主生殖功能产生影响。认为心钠素以及与其相关的内分泌激素,可能是心、肾相互联系的重要物质基础,等等。《析要解难》中多处有这样的中西医知识对接和通融,由于作者对中西医知识的深刻认识以及驾驶知识的高超能力,使这样的多处对接过度贴切自然,顺理成章。
怎样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
, http://www.100md.com
临床实践是中医理论发生的源头活水,浸润在中医理论的各个层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因为中医理论源于临床,植根于实践,才使得中医理论能独秀于世界各民族传统医学之林,并为世人所瞩目。《析要解疑》的作者正是把握了主要问题,以30余个临床实例为依据,对其中的疑难问题给予了析解和释难。这种以临证实例释解基础理论中的疑惑的研究方法虽非首创,但却为初涉中医者作出了示范。
如以痰浊内阻为本,风阳上冒为标之眩晕,和外伤而至血瘀脑络之眩晕两案为例,作者巧妙地释解了“同病异治”的理论。再如以生铁落饮与蒙石滚痰丸合方治疗癫证案,有力地论证了心藏神的理论等。书中所引案例虽然仅30余例,但案例的选择和引用却十分的精当、贴切,使相关的理论观点与临床实践紧紧相贴,为初学中医理论之人容易产生的“中医理论是否管用”以及“怎样应用中医理论”等问题作了相应的回答。
纵观中医基础理论释疑解惑的全书,叶教授编著是名符其实的《析要解难》,其“析要”,则对中医基础理论所涉猎的主要内容予以要言不烦,疏而不漏的析解;其“解难”,则风格独具,充分展示一位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研究,以及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名医风彩。其严谨的治学作风,朴实无华的遣词用字,雄厚扎实的医学功底,灵活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名医风范,尽显于全书的始末。, 百拇医药(张登本 陕西中医学院)
如何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携带着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传统的系统思维方法。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和传统的系统思维模式双重作用下,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生命观和医学学科理论。如今,对于从小就奠定了一定的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中青年人来说,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是有很大难度的。人们对于学不懂、难撑握的知识,必然会因畏难情绪而引发厌学、弃学的不良心态,这对于任何一门知识都是如此,中医基础理论也不例外。
, 百拇医药
《析要解难》一书很恰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作者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中涉及的主要内容,用简明扼要、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予以解析,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约90余个疑难问题,运用最简捷的文字予以表达,让初涉中医基础理论的人,尤其是热爱中医的青年学子在轻松之中学到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在释疑解难之中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见,针对众医家对三焦理论的争论,作者以其不可辩驳的论证,认为争论的原因有二,“根源之一在于把六腑之一的三焦与部位三焦概念互相混淆,从而产生歧义;根源之二在于受西医形态学的影响,有意无意总想论证三焦为何物。其实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三焦和上焦、中焦、下焦原本就不是一回事。三焦为六腑之一,而上焦、中焦、下焦则是用于胸腹腔脏器分段定位的代号,并成为温病学的辨证纲领”。“三焦的本质不在于是否有形、形态如何等。其实质是一种概念和功能的意义”。所以对三焦要“从概念、功能、气化的角度进行正确理解。任何想从形态学角度来解释三焦本质的企图,不仅不符合《黄帝内经》、《难经》的本义,而且也不符合中医藏象理论重功能、轻形态特点的,也与临床实践不相吻合”。像这样理据充分,立场鲜明,观点明确,要言不烦的解难释疑书中随处可见。
, http://www.100md.com
怎样将中医理论与西医研究成果对接?
中医和西医两者学科性质基本相同,研究的对象一致,尊生、重生、保生的价值取向完全一致,因此两者必然也存在着相通相融和可以对接之处,能将中西医理论进行通融和对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而叶教授以其雄厚广博的医学知识,以严谨的学风,将两者进行了结合,使初涉中医基础理论的学子自然而然地将分属于两个医学体系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联系,如作者上文站在中西知识连接的角度对三焦纷争的评价即是其例。还有如从心房肌肉细胞分泌循环激素“心钠素”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控,从而发挥强大的利尿排钠作用,以及心钠素与雄性激素间的反馈,使心脏在对肾主水功能调节的同时还对肾主生殖功能产生影响。认为心钠素以及与其相关的内分泌激素,可能是心、肾相互联系的重要物质基础,等等。《析要解难》中多处有这样的中西医知识对接和通融,由于作者对中西医知识的深刻认识以及驾驶知识的高超能力,使这样的多处对接过度贴切自然,顺理成章。
怎样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
, http://www.100md.com
临床实践是中医理论发生的源头活水,浸润在中医理论的各个层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因为中医理论源于临床,植根于实践,才使得中医理论能独秀于世界各民族传统医学之林,并为世人所瞩目。《析要解疑》的作者正是把握了主要问题,以30余个临床实例为依据,对其中的疑难问题给予了析解和释难。这种以临证实例释解基础理论中的疑惑的研究方法虽非首创,但却为初涉中医者作出了示范。
如以痰浊内阻为本,风阳上冒为标之眩晕,和外伤而至血瘀脑络之眩晕两案为例,作者巧妙地释解了“同病异治”的理论。再如以生铁落饮与蒙石滚痰丸合方治疗癫证案,有力地论证了心藏神的理论等。书中所引案例虽然仅30余例,但案例的选择和引用却十分的精当、贴切,使相关的理论观点与临床实践紧紧相贴,为初学中医理论之人容易产生的“中医理论是否管用”以及“怎样应用中医理论”等问题作了相应的回答。
纵观中医基础理论释疑解惑的全书,叶教授编著是名符其实的《析要解难》,其“析要”,则对中医基础理论所涉猎的主要内容予以要言不烦,疏而不漏的析解;其“解难”,则风格独具,充分展示一位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研究,以及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名医风彩。其严谨的治学作风,朴实无华的遣词用字,雄厚扎实的医学功底,灵活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名医风范,尽显于全书的始末。, 百拇医药(张登本 陕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