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耳并用 读出语感
“每读书,必熟诵乃已。”(侯均《元史儒理传》)后求学端坐,澄心于静中悟道,这就是古代圣贤所倡“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荀子·劝学》)的学习方法,可谓是一动一静,一“武”一“文”,颇具哲学意味。“读”,乃学也;“悟”,乃思也,此也正是孔子所说学思并重之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古往今来,学者一直谨守此法。
学,诵弦其文乃是为学重要之一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已耳熟能详,重要的是“需要读得字字响亮”,让自己的耳朵也能听清,方为有助于记忆。清人姚姬传明确告诫:“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读,即终身做外行也。”(姚鼐《与陈硕士书》)近人章太炎先生也曾提到:“至韵文则复有特别者,盖其弦诵相授,素由耳治,久则音节谐熟,触激唇舌,不假思虑,而天纵其声。”(《文学说例》)可见古人诚知在诵读文章时心、目、口、耳并用,阅读效果最佳。
诵读文章到什么程度方为可也?曾记得先师郭霭春多次提到:读书要读出语感。初不悟其细目,后才渐悟其中的道理和方法。何谓语感?后一直思之索之,一日偶读有关朱子读书之法的小册子时,见朱熹《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中有“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语句时,突然感到眼前有闪,要达到把他人所作文章熟若从己口而出,这岂不就是读出了语感吗?欣喜之余,又感到读出语感说时简单,做时难。若要读出语感,就如同远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其一,那就要把字音读准,令字字分明。本来汉语词汇,义从音出,文章中生僻字不识,手勤,查一下工具书,就易于读准了。难读准的倒是一般的字、词。如有随义转而异读,例如:《论语》中记载颜渊死了,孔子非常悲痛,当别人问他真是如此伤心时,孔子回答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此句意为“非为夫人恸而为谁?”(《论语·先进》)杨伯峻先生评注说,“夫”读阳平,音扶,“那”的意思,而不是双音词的“夫人”,“夫”,音随义转。又如“窃录其医之可传者为翁传”句(戴良《丹溪翁传》)前者“传”,意为流传、传承,读chuán,后者“传”读zhuàn,作传之意。又有随语法而异读,例如:孟文中有“涕出而女于吴”句(《孟子·离娄上》),女去声,嫁的意思。用如动词。全句意为流着眼泪把女儿嫁到吴国去。又如:“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句,(袁枚《与薛寿鱼书》)“传先人”乃为动用法,即为先人作传,此“传”,当然读zhuàn。又有因声训而改读它音的,如“暴虎冯河”,(《论语·述而》)“冯”,音凭,píng。因徒手搏虎曰暴虎,徒步涉河曰冯河。“冯河”,初见于《易·泰卦·爻辞》,又见《诗·小雅·小旻》。(杨伯峻《论语译注》)又如《内经·宝命全形论》:“木敷者,其叶发。”“发”当读为“废”。(《香草续校书》下册,于鬯校记)“发”是“废”的假借字。可见把字音读准,并非易事。其二,把文章中的句子停顿和句读读对,如孟文佳作“齐人有一妻一妾”篇,殿之后曰:“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孟子·离娄下》)这句话的主语是“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其妻妾不羞而不相泣者”,谓语是“几希”;主语中的“者”、“也”两字,不过因主语太长,助其停顿罢了。(杨伯峻《孟子译注》)此是把长句读短。还有把句读读准,如医古文“十五”教材《医书凡例三则》(一)有“岂不远?而殊不知阴毒、少阴;阴易自是三候”句,至“十一五”教材,将“而”字断上,为“岂不远而?”当为更妥。
, http://www.100md.com
在未有标点的句子,但能读出句子的停顿之处,是读出语感的关键,亦是最难之处。读得正确,是对句子的理解正确。如诗人耿文光概述《瘟疫论类编》和《松峰说疫》两书时有“《温病条辨》文法仲景”句,应读为“《温病条辨》文/法仲景”,“法”用作动词,为“效法”意,不可文法联读(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同篇文章中又有“医家文词多不工,又可书字句亦拙。”应读为“医家文词/多不工,又可书字句/亦拙。”不可错误停顿为“医家文词多/不工,又/可书字句亦拙。”这样断读,“可书字句亦拙”,承接上句“文词不工”,似为语贯,实又可乃吴有性,字也,若把“又可”断读,实属大错。又有出于语法之考量而断读的情况。如“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大医精诚》)应读为“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此句为“耻”的意动用法,“耻言”不可联读。又有“笑孟浪而酬塞,愧不良而有名”(吴师机《理瀹骈文》)应读为“笑/孟浪而酬塞,愧/不良而有名。”所以这样断读,是因为这两句分别是“笑”与“愧”的为动用法。
苏东坡《送安 dun第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人曾“以此语铭坐右而书诸绅”(许yi《彦周诗话》)今日吾侪何不效仿,真的把书读透。劝君不妨一试。, http://www.100md.com(罗根海 天津中医药大学)
学,诵弦其文乃是为学重要之一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已耳熟能详,重要的是“需要读得字字响亮”,让自己的耳朵也能听清,方为有助于记忆。清人姚姬传明确告诫:“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读,即终身做外行也。”(姚鼐《与陈硕士书》)近人章太炎先生也曾提到:“至韵文则复有特别者,盖其弦诵相授,素由耳治,久则音节谐熟,触激唇舌,不假思虑,而天纵其声。”(《文学说例》)可见古人诚知在诵读文章时心、目、口、耳并用,阅读效果最佳。
诵读文章到什么程度方为可也?曾记得先师郭霭春多次提到:读书要读出语感。初不悟其细目,后才渐悟其中的道理和方法。何谓语感?后一直思之索之,一日偶读有关朱子读书之法的小册子时,见朱熹《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中有“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语句时,突然感到眼前有闪,要达到把他人所作文章熟若从己口而出,这岂不就是读出了语感吗?欣喜之余,又感到读出语感说时简单,做时难。若要读出语感,就如同远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其一,那就要把字音读准,令字字分明。本来汉语词汇,义从音出,文章中生僻字不识,手勤,查一下工具书,就易于读准了。难读准的倒是一般的字、词。如有随义转而异读,例如:《论语》中记载颜渊死了,孔子非常悲痛,当别人问他真是如此伤心时,孔子回答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此句意为“非为夫人恸而为谁?”(《论语·先进》)杨伯峻先生评注说,“夫”读阳平,音扶,“那”的意思,而不是双音词的“夫人”,“夫”,音随义转。又如“窃录其医之可传者为翁传”句(戴良《丹溪翁传》)前者“传”,意为流传、传承,读chuán,后者“传”读zhuàn,作传之意。又有随语法而异读,例如:孟文中有“涕出而女于吴”句(《孟子·离娄上》),女去声,嫁的意思。用如动词。全句意为流着眼泪把女儿嫁到吴国去。又如:“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句,(袁枚《与薛寿鱼书》)“传先人”乃为动用法,即为先人作传,此“传”,当然读zhuàn。又有因声训而改读它音的,如“暴虎冯河”,(《论语·述而》)“冯”,音凭,píng。因徒手搏虎曰暴虎,徒步涉河曰冯河。“冯河”,初见于《易·泰卦·爻辞》,又见《诗·小雅·小旻》。(杨伯峻《论语译注》)又如《内经·宝命全形论》:“木敷者,其叶发。”“发”当读为“废”。(《香草续校书》下册,于鬯校记)“发”是“废”的假借字。可见把字音读准,并非易事。其二,把文章中的句子停顿和句读读对,如孟文佳作“齐人有一妻一妾”篇,殿之后曰:“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孟子·离娄下》)这句话的主语是“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其妻妾不羞而不相泣者”,谓语是“几希”;主语中的“者”、“也”两字,不过因主语太长,助其停顿罢了。(杨伯峻《孟子译注》)此是把长句读短。还有把句读读准,如医古文“十五”教材《医书凡例三则》(一)有“岂不远?而殊不知阴毒、少阴;阴易自是三候”句,至“十一五”教材,将“而”字断上,为“岂不远而?”当为更妥。
, http://www.100md.com
在未有标点的句子,但能读出句子的停顿之处,是读出语感的关键,亦是最难之处。读得正确,是对句子的理解正确。如诗人耿文光概述《瘟疫论类编》和《松峰说疫》两书时有“《温病条辨》文法仲景”句,应读为“《温病条辨》文/法仲景”,“法”用作动词,为“效法”意,不可文法联读(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同篇文章中又有“医家文词多不工,又可书字句亦拙。”应读为“医家文词/多不工,又可书字句/亦拙。”不可错误停顿为“医家文词多/不工,又/可书字句亦拙。”这样断读,“可书字句亦拙”,承接上句“文词不工”,似为语贯,实又可乃吴有性,字也,若把“又可”断读,实属大错。又有出于语法之考量而断读的情况。如“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大医精诚》)应读为“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此句为“耻”的意动用法,“耻言”不可联读。又有“笑孟浪而酬塞,愧不良而有名”(吴师机《理瀹骈文》)应读为“笑/孟浪而酬塞,愧/不良而有名。”所以这样断读,是因为这两句分别是“笑”与“愧”的为动用法。
苏东坡《送安 dun第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人曾“以此语铭坐右而书诸绅”(许yi《彦周诗话》)今日吾侪何不效仿,真的把书读透。劝君不妨一试。, http://www.100md.com(罗根海 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