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食疗药膳 > 饮食信息 > 正文
编号:13077014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专家/媒体知识共享会答记者问
http://www.100md.com 2009年6月24日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专家/媒体知识共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可基教授出席保持健康体重专家媒体知识共享会并解答记者提问

    提问:您好,我想问一下,咱们新闻稿里说,如果爱吃巧克力,都没有问题,只要适量就好,这个适量是不是有一个具体的量。比如说像咱们国内现在,对于盐是有限制的,每天限制6克左右,那糖是不是也应该有限制?什么是适量?

    李可基:对多数人来说,中国人的糖份的摄入应该是基于一个总量的,我想没有这个必要非要限定50克、100克这样一个标准,你吃几块应该没有问题的。你偶尔多吃一点,也不会太大影响,只要不是每天都在大把大把地吃。

    糖的量,总的来说,到底吃多少好?所谓适量的话,是站在一个总的膳食综合考虑上去考虑的。总的膳食只要不超量,其中糖的比例占的稍微多一点,问题也不大。但是如果总量多了,超过你的需要了,你多吃一口糖,也许就是多余的。

    提问:我稍微有点相左的意见,现在满街都是甜品店,我自己还有身边的女孩都很爱吃,跟过去的饮食方式不一样,还是挺爱甜品的,很多人会喝果汁等这样那样的饮料,很少有人爱喝白水,这个加起来不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包括现在吃冰激凌什么的。

    李可基:还是刚才外国专家传达的观点,甜品本身没有什么,人爱吃它,也不要有什么负罪感,尤其是现在的女孩子,当时口快,心里面舒服了,过后就害怕胖。体重的稳定,或者是合理的健康的水平,吃点没有什么。当然你说毫无节制的,整天吃甜东西,道理上讲,可能不好,还要看个人吃的,由于吃甜东西,由于你的饮食习惯,是否引起了其他的健康问题。

    亚当·朱尔诺斯基:国际上两个数据,一个就是美国医学协会说,每天总摄入量25%是糖,都是OK的。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是每天糖摄入量达到10%左右。所以其实你看到,这种指引,它都有不同的数据,根据不同的研究得出的。刚才好像李教授说的,其实你整天的摄入总量,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是从不同营养方面摄入,有一个均衡的饮食。而且每一个东西,都是适量的摄入,这个是最重要的,就看你个人管理的情况,还有行为的管理。

    最重要的是这种指引,全部糖的摄入量,无论是吃的水果里面的糖,牛奶里的糖,或者是其他的巧克力、饼干、饮料,各种各样的糖,对你身体来说,它就是糖,没有区别的,我们说的是总摄入量。有一个很有趣的研究,是英格兰的医学杂志做的一个研究,在体重管理的时候,有一些说法是不要吃这个,不要吃那个。但是他们做了一个研究,第一组,把食物里面的蛋白质减少,然后下一组人群把碳水化合物减少,第三组把脂肪减少,但是总的摄入量不变。结果证明其实无论减少哪一种食物,都可以帮助你减轻体重,不是说你不吃某一种食物,你就可以减轻体重,而是要减低你的总摄入量,你吃什么都无所谓,不是说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

    李可基:实际一些精细的米面,它里面含有的淀粉很容易消化,消化以后产生大量葡萄糖,实际上它对人胰岛的刺激,比蔗糖还要厉害。所以不甜的也是糖。

    提问:代糖的安全,有的说法说代糖不是很安全。

    李可基:取决于用量的程度,在咱们国家法律规定范围内,用量不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高上限都是安全的,因为制定安全标准,是考虑到一天可能摄入的最大量。

    亚当·朱尔诺斯基:最近有人问阿斯巴甜是不是安全的代糖甜味剂,它是在全世界研究的最彻底的甜味剂,所有研究表明都是安全的,美国的食品监督局,以及全世界的一些机构都认定,包括我们中国自己的标准,它是一个安全的添加剂。

    媒体积极提问

    提问:刚才说每天运动60分钟,或者是快步走,现在中国政府鼓励大家每天走一万步,或者是以前有人说跑步好,是跑步好还是1万步好?哪个好?

    约翰·弗尔特:哪个都好,主要是运动就好,10分钟比5分钟好,5分钟比没有好,每一种运动都可以帮助你消耗一些卡路里,这个是抑制肥胖很有效的方法,而且跑步也好,走路也好,都能够消耗一些卡路里,这个也鼓励大众多运动,都是对你的身体有益的。政府推动日走1万步是很好的方法,你走1万步大概是5英里,你这样走的话,每一周可以减一磅体重,。走路不但是体重减轻了,而且对心肺功能也是很好的。

    李可基:政府推动走1万步,实际上营养学会讲是6000步,实际上有一个前提, 也是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量力,量自己的力,不管是走1万步,还是6000步,只要适合自己就行。老年人走的速度慢一点,多走一点,可能就达到了。基本原则就是一个适合自己的度和力的问题,最后还要贵在坚持。

    提问:我是新华社记者,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巧克力的,我想有一些人非常喜爱巧克力,但是又控制不住自己使得体重增加,有没有一个好的建议给这些人,例如:有没有某种膳食的组合能够帮助爱吃巧克力的人将摄入的高热量代谢掉,或者哪种营养素与糖份组合可使热量消耗更快?

    亚当·朱尔诺斯基:你不必压抑想吃甜食,包括巧克力的欲望,应该满足这些身体和心理上的需求。理智与食欲的矛盾和挣扎,反而不利于控制体重。建议大家如果想吃的话,应该吃那种价格相对较高的巧克力,那种巧克力的质量非常好,吃过之后会有愉悦感,又不会吃得过多,这样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满足,这是一种推荐方法。

    提问:是不是纯巧克力,可可含量达到70%,对人体更好?我们选择巧克力产品的时候,是否应倾向于这部分产品?

    亚当·朱尔诺斯基:70%可可含量的巧克力,即黑巧克力,它的巧克力含量比较高,可能略带一点苦味,的确是很好的巧克力。

    提问:第二个问题想请约翰·弗尔特回答,在专家讲话里面提到过对于儿童,尤其是很小的孩子的饮食管理,会对其将来的健康状况非常有益。我看到过一些研究,我国一项研究表明,家庭的饮食习惯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很大影响,反而是社会上的一些传媒,或者是孩子接触的成长环境,例如:学校中的老师、同学,这些因素对他们的影响非常显著。由此,家长对此非常无奈。专家有没有建议给家长,他们应如何面对这种情况?

    约翰·弗尔特:我很赞同你的提议,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同学的喜好,以及媒体市场营销的宣传,对他们都会有很大影响力。关键就是应在他们幼小的时候,家长已经给他们培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长大后,就不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这个工作应尽早开始,孩子年龄越大,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就越大,那时家长的影响力将显得非常有限了。另外,还应注意尽早让孩子们熟悉各种食物,因此家长在他们年纪小的时候,就可以让他们尽可能多吃不同种类的食物,使他们了解到,这种东西好吃,那种东西的口味也不错,更好地接受不同食物,为他们早日建立和培养一个营养平衡,食物多样化的饮食习惯。

    提问:我是北京青年报营养版的编辑,该报的这个版面已延续了近4年。我们非常关注国际上一些有关营养方面的,较为先进和前沿的一些科学成果。我上周注意到中国的“新闻报道”中的一个消息,就是在加州刚刚出台了一则针对12岁到22岁的青少年膳食管理的法律,我想问一下刚才谈到青少年健康问题的亚当博士,美国近几年来如何控制青少年肥胖问题?都有哪些比较重要的法律条文?有什么效果?

    亚当·朱尔诺斯基:我还尚未听说过加州这条新法规。实际上,美国各地区以及各行业都设有相应的膳食指引,包括学校内使用的膳食营养指引;在快餐店里面设置一些营养标签,告诉顾客不同的食物分别包含多少热量,让公众据此做选择。另外,还有预防脂肪含量摄入过多的控制措施等等,都属于政府采取的方法。

    提问:我是中华网的编辑,我想问一下李可基教授,刚刚美国专家介绍了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一些饮食控制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一直忽略了一点——中国的传统膳食,你怎样看待弘扬和完善中国传统膳食?这方面有什么建议?

    李可基:关于这个问题,我是从两个角度理解的,一个是咱们20年前、30年前中国的传统膳食,也就是父辈习惯吃的膳食,总的来说有几个特点:一是偏重植物性的食物;再就是食物摄入总量相对缺乏,有粮食供给的限制。我认为其中非常关键的问题是营养,可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应适当地控制饮食总量,保持健康体重,自然而然体重健康指标就好转了。再就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我们应建立一个更科学、更营养、更合理的膳食结构,这是从传统膳食的角度来理解。

    另外一个角度,中国所谓几千年文化所传承的这样一种饮食文化,其实,变化非常非常大,比如豆腐,可能从1000年之前才逐渐变为人们的副食,在此之前可能是主食,如:晋朝。随着时代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变化,现在有一个核心的观念,就是饮食文化,什么东西都要适度,不要偏食。再就是摄入总量,也要适度。从哲学层面上来理解饮食文化,这种膳食的传承,应该跟现代的科学理念是基本相同的。

    提问:大家好,我是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听了两位专家的演讲,我觉得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有很多启示,美国人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结构,他们的饮食方式、食物种类和来源,还有他们的营养知识,以及制作食物的技能和中国人有很大差异。我们可能更需要了解中国人这方面的影响因素和现状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了我们的体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有必要针对中国人的特点来进行相关的策略。媒体在这个方面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媒体总是站在最前沿,我们在消费时尚宣传层面,可能会发挥更好的作用。另外很多青少年是推崇时尚的,我们需要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策略,而不仅仅是食物方面的。媒体、学校、家庭,包括食品制造业,与公众,尤其是青少年饮食都是有关系的,我们希望跟美国有更多的合作,借鉴他们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应用到我国膳食健康研究方面来。希望媒体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宣传和报道,在应用指导方面能够尽量多做一些工作。以上是我的想法和建议,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机会合作,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李小筠:可口可乐支持这次专家交流知识共享会议,希望使得大家有机会听到国外这方面研究的最新见解,当然不一定全部套用于中国社会,而是认为这样的交流会能够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引起大家更多的关注。

    提问:我是健康时报的记者,第一个问题请教亚当·朱尔诺斯基,刚才听您谈到高热量的食物一般价位比较低,建议我们吃中等价位的食物,但是我们生活中有一个体验,就是肉类食品价位比较高,而且肉类食品热量也比较高。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花钱多一些,就会吃的少一些。

    亚当·朱尔诺斯基:有张图表,把美国一些物价,一些食物,还有它的含热量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不是要求我们一定吃什么食物,而是阐明一个理论,就是平衡摄入食物的营养;以及它的价格,是否能够负担;再者是人们的喜好。不同的食物具有同样的热量,而价格相差很远。当我们制定营养指引时,不应仅仅建议公众选择最贵的食物,大众一般负担不起。因此,我们制定的营养指引中,同样的热量,或者具有同样的营养的食物,其实有很多选择,有一些是较贵的,有一些则是便宜的,如果我们了解这方面知识的话,就是可以取其中,既能有一个均衡的饮食结构,公众又可以负担得起。

    提问:第二个问题,请教亚当·朱尔诺斯基,大家对肥胖问题关注度一直很高,虽然肥胖问题在美国发现得比较超前,为什么这个数据一直没有体现出效果来?是不是在传播健康知识和公众日常饮食与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行为之间尚有一段距离?美国在让美国人真正动起来,吃得更健康的行为落实方面,是不是有比较好的策略?

    亚当·朱尔诺斯基:很好的意见,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举措,例如:有一些法律去研究关注肥胖的问题,同时支持并推动这种研究肥胖情况的项目,并鼓励政府与私人团体,或者是基金会合作。最重要的一点,是推动社区范围内的一些行动,鼓励在社区里面进行一些本地的活动,例如:帮助大家提高对健康问题的认识,鼓励健康饮食方式,通过媒体发布有关消息。如果大家全方位的采取一致行动,公众的意识就会有所提高,相关知识也丰富了,这样操作非常有效。如果仅某一方面努力,政府也好,个人也好,都是不够的。社会全方位积极行动是很重要的。

    约翰·弗尔特:我补充一下,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防止肥胖继续恶化,在学校内的行动是极其重要的,可以通过学校的教育方法使学生了解到,尽量多做一些运动,均衡饮食,吃健康的食品,都是能够帮助我们防止儿童肥胖情况恶化的。而其中的关键则是执行和坚持。

    李可基:实际上从美国几十年与肥胖的斗争当中,证明治理肥胖问题是非常困难的。肥胖问题,可能不仅仅是食品工业提供了太过丰富、可口的食物,也不单单是人们缺少运动,实际上还有很多遗传因素、社会的因素,如果将来中国的肥胖问题得以控制,一定缺少不了大家的同心协力,特别是媒体朋友的努力。

    提问:刚才专家谈及肥胖人数不断增多,对于肥胖人来说,他们也渴望找到有效途径使自己变得身材苗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电视上很多的抽脂广告,我想请问在美国是不是这种情况?怎么看待这种情况?抽脂手术和减肥药物对于人体有没有危害?

    约翰·弗尔特:肥胖这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有很多因素导致肥胖,因此,不存在一种单一的方法,也就是说不能依赖某种药物或者是手术就可以达到目的。最重要的是从细节开始,逐步改变,循序渐进,最终是完全可以成功的。例如:坚持吃健康食品,坚持做适量的运动,并持之以恒,很多科学方面研究证明这样才是最有效的,而且是安全的,也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参考。因而,没有捷径能够解决一个这么复杂的问题,必须要从个人的坚持和自我管理入手。

    提问:我想请教李教授,造成美国和中国肥胖的原因有什么不同?相应的干预和预防措施有什么不同?根据亚当博士提到西雅图关于人口教育、生活水平和肥胖问题的研究,不知道在中国有没有类似研究?如果有的话,在中国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李可基:尽管表面上显得很简单,肥胖就是因为吃的多,消耗的少,但实际上肥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牵扯到社会因素,还有遗传因素,与我们祖先的基因也有很多关系。与人的生命早期,就是所谓从妊娠到出生,成长的整个环境,或者是营养、活动水平都有关系。如果从最基本的科学道理讲,中美肥胖问题可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细致分析,中国与美国则一定是有差别的。例如:中国目前年龄达到50岁这一代人,儿时的营养,相对较差。在其生命早期的时候,我们整体的生命运行程序,更适应于营养单纯的那种状况。因此,成年之后,一旦营养丰富或过剩,便不能适应或承受“过高”待遇,因此生命系统便会受到伤害。

    从社会因素方面看,中国的经济发展,比美国经济发展速度要快很多,这时大量的生活方式、因素的改变,与美国发展有类似的地方,同样也有不同的地方。现在中国肥胖的增长率、糖尿病的增长率,都比美国要高很多。

    有关收入方面的研究,很多研究关心这方面的因素,但是单独的社会因素对一个地区的影响,还没有一个独立的研究,不过,其他很多研究,都同时关注社会因素等等。

    提问:有什么初步结论吗?

    李可基:据我所知,中国大多数研究结果跟国外没有什么显著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