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诊断与治疗2.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59kb)。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常用支气管哮喘药物介绍
目前,哮喘治疗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可分为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和症状缓解作用的药物两大类,某些药物兼有以上两种作用。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过敏性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气道对多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刺激的反应性异常增高。临床上可出现反复性发作的典型哮喘症状,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及喘息。哮喘急性发作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许多病人把自己比喻为"可怜的青蛙",希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治疗,而合理用药在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炎症和气道反应性过高为特征的疾病。
致敏的气道对特异性抗原的反应有早期哮喘反应( early asthma reaction, EAR)和晚期哮喘反应(late asthma reaction, LAR)。EAR是由于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前列腺素D2(PGD2)、白三烯等支气管收缩因子而引起的。4~6天后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逐渐迁移到致敏的气道对特异性抗原的反应有早期哮喘反应( early asthma reaction, EAR)和晚期哮喘反应(late asthma reaction, LAR)。EAR是由于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前列腺素D2(PGD2)、白三烯等支气管收缩因子而引起的。4~6天后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逐渐迁移到气道,使支气管反应性增高,即LAR中出现的炎症及气道狭窄。近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参与气道炎症的这些细胞和因子在哮喘发病中的重要性,哮喘的治疗也不仅是简单的缓解支气管痉挛。目前,哮喘治疗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可分为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和症状缓解作用的药物两大类,某些药物兼有以上两种作用。常用的支气管哮喘药物如下: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抗变态反应炎症的药物。其主要的作用机制包括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与活化;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减少微血管渗漏;增加细胞膜上β2受体的合成等。给药途径包括吸入、口服和静脉应用等。
1.吸入给药:这类药物局部抗炎作用强;通过吸气过程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较小;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血液, 大部分药物被肝脏灭活,因此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口咽部局部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感染。吸药后及时用清水含漱口咽部、选用干粉吸入剂或加用储雾罐可减少上述不良反应。吸入糖皮质激素后的全身不良反应的程度与药物剂量、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肠道的吸收、肝脏首过代谢率及全身吸收药物的半衰期等因素有关。目前上市的药物中,丙酸氟替卡松和布地奈德的全身不良反应较少。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长期治疗持续性哮喘的首选药物。
(1)气雾剂:目前我国临床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3种。其每日剂量高低和互换关系见表1。
(2)干粉吸入剂:包括二丙酸倍氯米松碟剂、布地奈德都保、丙酸氟替卡松碟剂等。使用干粉吸入装置比普通定量气雾剂方便且吸入下呼吸道的药物量较多。糖皮质激素气雾剂和干粉吸入剂通常需连续、规律地吸入1周后方能奏效。
(3)溶液:布地奈德溶液经以压缩空气或高流量氧气为动力的射流装置雾化吸入,对患者吸气配合的要求不高,起效较快,适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治疗。
表1 常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每日剂量高低与互换关系
药物低剂量(μg)中剂量(μg)高剂量(μg)二丙酸倍氯米松200~500500~1 000>1 000布地奈德200~400400~800>800丙酸氟替卡松100~250250~500>500
2.口服给药:急性发作病情较重的哮喘或重度持续(4级)哮喘吸入大剂量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应早期口服糖皮质激素,以防止病情恶化。一般使用半衰期较短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泼尼松龙或甲强龙等。对于糖皮质激素依赖型哮喘,可采用每日或隔日清晨顿服给药的方式,以减少外源性激素对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泼尼松的维持剂量最好≤10mg/d。对于伴有结核病、寄生虫感染、骨质疏松、青光眼、糖尿病、严重忧郁或消化性溃疡的哮喘患者全身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应慎重,并应密切随访。
3.静脉用药:严重急性哮喘发作时,应经静脉及时给予大剂量琥珀酸氢化可的松(400~1000mg/d)或甲基泼尼松龙(80~160mg/d)。无糖皮质激素依赖倾向者,可在短期(3~5天)内停药;有激素依赖倾向者应延长给药时间,控制哮喘症状后改为口服给药,并逐步减少激素用量。地塞米松抗炎作用较强,但由于血浆和组织中半衰期长,对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时间长,故应尽量避免使用或较长时间使用。
β2受体激动剂
该类药物通过对气道平滑肌和肥大细胞膜表面的β2受体的兴奋,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环磷腺苷(cAMP)含量增加,游离Ca2+减少,从而舒张气道平滑肌、减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和介质的释放、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气道上皮纤毛的摆动等,缓解哮喘症状。β2受体激动剂种类较多,可分为短效(作用维持4~6 h)和长效(维持12 h)β2受体激动剂。后者又可分为速效(数分钟起效)和缓慢起效(半小时起效)两种。
1.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常用的药物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特布他林(terbutalin)、丙卡特罗、非诺特罗等。(1)吸入:可供吸入的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包括气雾剂、干粉剂和溶液等。这类药物松弛气道平滑肌作用强,通常在数分钟内起效,疗效可维持数小时,是缓解轻~中度急性哮喘症状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于运动性哮喘的预防。这类药物应按需间歇使用,不宜长期、单一使用,也不宜过量应用,否则可引起骨骼肌震颤、低血钾、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2)口服: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丙卡特罗片等,通常在服药后15~30 min起效,疗效维持4~6h。使用虽较方便,但心悸、骨骼肌震颤等不良反应比吸入给药时明显。缓释剂型和控释剂型的平喘作用维持时间可达8~12h,特布他林的前体药班布特罗的作用可维持24h,可减少用药次数,适用于夜间哮喘的预防和治疗。长期、单一应用β2受体激动剂可造成细胞膜β2受体的向下调节,表现为临床耐药现象,故应予避免。(3)注射:虽然平喘作用较为迅速,但因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已较少使用。
2.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具有较强的脂溶性,对β2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其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可维持12 h以上。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吸入型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有2种。
(1) 沙美特罗(salmeterol):经气雾剂或碟剂装置给药,给药后30min起效,平喘作用维持12h以上。推荐剂量50μg,每日2次吸入。
(2) 福莫特罗(formoterol):经都保装置给药,给药后3~5min起效,平喘作用维持8~12 h以上。平喘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推荐剂量4.5~9μg,每日2次吸入。
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尤其是夜间哮喘和运动诱发哮喘)的预防和持续期的治疗。福莫特罗因起效迅速,可按需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治疗。
近年来推荐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哮喘 ......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常用支气管哮喘药物介绍
目前,哮喘治疗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可分为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和症状缓解作用的药物两大类,某些药物兼有以上两种作用。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过敏性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气道对多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刺激的反应性异常增高。临床上可出现反复性发作的典型哮喘症状,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及喘息。哮喘急性发作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许多病人把自己比喻为"可怜的青蛙",希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治疗,而合理用药在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炎症和气道反应性过高为特征的疾病。
致敏的气道对特异性抗原的反应有早期哮喘反应( early asthma reaction, EAR)和晚期哮喘反应(late asthma reaction, LAR)。EAR是由于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前列腺素D2(PGD2)、白三烯等支气管收缩因子而引起的。4~6天后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逐渐迁移到致敏的气道对特异性抗原的反应有早期哮喘反应( early asthma reaction, EAR)和晚期哮喘反应(late asthma reaction, LAR)。EAR是由于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前列腺素D2(PGD2)、白三烯等支气管收缩因子而引起的。4~6天后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逐渐迁移到气道,使支气管反应性增高,即LAR中出现的炎症及气道狭窄。近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参与气道炎症的这些细胞和因子在哮喘发病中的重要性,哮喘的治疗也不仅是简单的缓解支气管痉挛。目前,哮喘治疗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可分为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和症状缓解作用的药物两大类,某些药物兼有以上两种作用。常用的支气管哮喘药物如下: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抗变态反应炎症的药物。其主要的作用机制包括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与活化;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减少微血管渗漏;增加细胞膜上β2受体的合成等。给药途径包括吸入、口服和静脉应用等。
1.吸入给药:这类药物局部抗炎作用强;通过吸气过程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较小;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血液, 大部分药物被肝脏灭活,因此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口咽部局部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感染。吸药后及时用清水含漱口咽部、选用干粉吸入剂或加用储雾罐可减少上述不良反应。吸入糖皮质激素后的全身不良反应的程度与药物剂量、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肠道的吸收、肝脏首过代谢率及全身吸收药物的半衰期等因素有关。目前上市的药物中,丙酸氟替卡松和布地奈德的全身不良反应较少。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长期治疗持续性哮喘的首选药物。
(1)气雾剂:目前我国临床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3种。其每日剂量高低和互换关系见表1。
(2)干粉吸入剂:包括二丙酸倍氯米松碟剂、布地奈德都保、丙酸氟替卡松碟剂等。使用干粉吸入装置比普通定量气雾剂方便且吸入下呼吸道的药物量较多。糖皮质激素气雾剂和干粉吸入剂通常需连续、规律地吸入1周后方能奏效。
(3)溶液:布地奈德溶液经以压缩空气或高流量氧气为动力的射流装置雾化吸入,对患者吸气配合的要求不高,起效较快,适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治疗。
表1 常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每日剂量高低与互换关系
药物低剂量(μg)中剂量(μg)高剂量(μg)二丙酸倍氯米松200~500500~1 000>1 000布地奈德200~400400~800>800丙酸氟替卡松100~250250~500>500
2.口服给药:急性发作病情较重的哮喘或重度持续(4级)哮喘吸入大剂量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应早期口服糖皮质激素,以防止病情恶化。一般使用半衰期较短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泼尼松龙或甲强龙等。对于糖皮质激素依赖型哮喘,可采用每日或隔日清晨顿服给药的方式,以减少外源性激素对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泼尼松的维持剂量最好≤10mg/d。对于伴有结核病、寄生虫感染、骨质疏松、青光眼、糖尿病、严重忧郁或消化性溃疡的哮喘患者全身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应慎重,并应密切随访。
3.静脉用药:严重急性哮喘发作时,应经静脉及时给予大剂量琥珀酸氢化可的松(400~1000mg/d)或甲基泼尼松龙(80~160mg/d)。无糖皮质激素依赖倾向者,可在短期(3~5天)内停药;有激素依赖倾向者应延长给药时间,控制哮喘症状后改为口服给药,并逐步减少激素用量。地塞米松抗炎作用较强,但由于血浆和组织中半衰期长,对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时间长,故应尽量避免使用或较长时间使用。
β2受体激动剂
该类药物通过对气道平滑肌和肥大细胞膜表面的β2受体的兴奋,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环磷腺苷(cAMP)含量增加,游离Ca2+减少,从而舒张气道平滑肌、减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和介质的释放、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气道上皮纤毛的摆动等,缓解哮喘症状。β2受体激动剂种类较多,可分为短效(作用维持4~6 h)和长效(维持12 h)β2受体激动剂。后者又可分为速效(数分钟起效)和缓慢起效(半小时起效)两种。
1.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常用的药物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特布他林(terbutalin)、丙卡特罗、非诺特罗等。(1)吸入:可供吸入的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包括气雾剂、干粉剂和溶液等。这类药物松弛气道平滑肌作用强,通常在数分钟内起效,疗效可维持数小时,是缓解轻~中度急性哮喘症状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于运动性哮喘的预防。这类药物应按需间歇使用,不宜长期、单一使用,也不宜过量应用,否则可引起骨骼肌震颤、低血钾、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2)口服: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丙卡特罗片等,通常在服药后15~30 min起效,疗效维持4~6h。使用虽较方便,但心悸、骨骼肌震颤等不良反应比吸入给药时明显。缓释剂型和控释剂型的平喘作用维持时间可达8~12h,特布他林的前体药班布特罗的作用可维持24h,可减少用药次数,适用于夜间哮喘的预防和治疗。长期、单一应用β2受体激动剂可造成细胞膜β2受体的向下调节,表现为临床耐药现象,故应予避免。(3)注射:虽然平喘作用较为迅速,但因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已较少使用。
2.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具有较强的脂溶性,对β2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其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可维持12 h以上。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吸入型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有2种。
(1) 沙美特罗(salmeterol):经气雾剂或碟剂装置给药,给药后30min起效,平喘作用维持12h以上。推荐剂量50μg,每日2次吸入。
(2) 福莫特罗(formoterol):经都保装置给药,给药后3~5min起效,平喘作用维持8~12 h以上。平喘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推荐剂量4.5~9μg,每日2次吸入。
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尤其是夜间哮喘和运动诱发哮喘)的预防和持续期的治疗。福莫特罗因起效迅速,可按需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治疗。
近年来推荐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哮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5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