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缅怀学习
编号:11813781
赵炳南先生与德善医室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0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207期
     我的祖父哈锐川翁与赵炳南先生同为“德善医室”之弟子,均受业于丁德恩(一名庆三)先生。故我自幼常听家父哈贵增(原北京农业大学教授)谈及他们的一些趣闻逸事。我有幸于上世纪70年代末随诊于赵老,也曾在诊余聆听他谈及一些往事。

    记得有一年春节我去赵老家拜年,临出门告辞之际,赵老随口说让我代问“师弟”好,他是指我的父亲而言。可我来赵宅之前,父亲曾让我代问他对“师叔”的问候。我非常奇怪他们二人相互之间的称谓。回到家中,我特向父亲询问个中原由。父亲告诉我说:“赵老一生谦和,他入德善医室略晚,是1913年到德善医室的,丁德恩(庆三)先生1917年病故,在丁老患病卧床之际,德善医室诊务均由你祖父承担,故大师哥与小师弟共同切磋,赵老认为是师哥在代师授艺。所以在你祖父去世时,赵老执意要执弟子之礼相送。”因此,他一直称呼我父亲为师弟。赵老一生为人厚道可见一斑。

    “德善医室”确实是以“德善”为本,丁德恩老先生就曾收养过一个孤儿为螟蛉义子,后来此公步入梨园,成为京剧界一代名净。近几年有人道听途说,将丁老收养孤儿之事张冠李戴,误传为赵炳南先生,说:赵老“童年家贫,流浪街头,被恩师丁庆三公领养。”(见《京城国医谱》第一卷)。在《京城国医谱》丁庆三一节中(164页)记述:“光绪末年,丁氏冬日清晨溜弯儿,见到一个小男孩,衣褴褛,面带饥色,一问得知此童系郊区孤儿,问答之中,觉得世子有几分才气,便留在家中,收为门人,尽心教诲,此人即后来北京名噪中外的皮外科专家赵炳南先生。”其它书籍也曾以讹传讹,例如《百年北京中医》这部中医巨著中也曾错误地引用过这种说法,书中605页记载:“赵炳南原为北京街头的一个流浪儿,被丁德恩领养,收为门徒,也尽得真传,日后成为一代名医。”书中第七章“中医教育”第二节216页和960页中,有关丁德恩之介绍均引用了《京城国医谱》的记载。此类说法不胫而走,令赵氏后人及门人颇感不安。
, 百拇医药
    其实赵炳南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曾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上发表过文章,详细记述了少年时代进入德善医室学医的全部经过,后来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整理成《名老中医之路》刊载于第二辑。赵老以“悬壶生涯六十年”为题,他在文中这样记述到:“十四岁那年,我经人介绍到伯贤氏药房学徒。一次偶然机会,德善医室的老师丁庆三出诊到药房歇脚,顺便谈起正在他那儿学徒的陈某,想到其舅父伯贤氏开办的药房学徒。于是二人商议互换徒弟,我就换到德善医室,投师丁庆三,开始了新的学徒生活。”这段话是赵老亲口讲述,由张志礼、孙在原、邓丙戌、陈凯整理而成。同样是《百年北京中医》这部书,在前后的记载也有出入,如书中附录三(1161页)“北京中医名家赵炳南生平”一章中,就曾正确地记载了这段往事,书中写到:“1913年,14岁的赵炳南经人介绍到伯贤氏药房学徒,一次偶然的机会,拜在北平德善医室丁德恩门下,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从赵炳南先生自己的讲述和其哲嗣赵恩道先生最近为纪念其父所发表的文章都清清楚楚讲明了赵老进入德善医室时间和经过。

    今天我们在纪念赵炳南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以告慰炳南赵老。, 百拇医药(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