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药品监督
编号:11822704
新中国医药研发的先行者——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0月22日 中国医药报 2009.10.22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医工院)成立于1957年3月1日,50多年来为新中国医药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上海医工院的前身是解放前的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由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于1932年在南京创立。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中央工业试验所,并更名为“上海工业试验所”。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轻工业部确定上海工业试验所增加医药工业方面的研究内容。1955年,国家增设食品工业部,上海工业试验所划归食品工业部领导,并改称“上海科学研究所”。与此同时,国家开始加强对医药工业研究的领导,食品工业部会同化工部、卫生部决定,由医药管理局和轻工业局在上海筹建6个研究所,其中包括3个医药研究所,即化学合成药物研究所、生化药物研究所和药物制剂研究所。1957年2月12日,化学工业部根据精简建设原则,征得上海市同意,将筹建中的几个医药研究所合并,组建“化学工业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 1957年3月1日,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宣告正式成立,1961年更名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文革”期间,上海医工院的发展遭到重创,医药研发举步维艰。1978年,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成立后,上海医工院由化工部划规国家医药管理总局领导。此间,正值改革开放时期,医药研发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上海医工院凭借丰厚的技术沉淀和难得的发展契机,研究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2000年10月,上海医工院进行企业化转制,进入中央企业序列。
, 百拇医药
    上海医工院作为中央企业科研院所板块中惟一的应用型医药工业科研院所,科研水平在国内医药类应用型科研院所中占据龙头地位,其“贴近国际医药技术创新前沿,贴近国家创新战略,贴近医药行业市场的现实与未来创新需求”的特色和实力,在国内医药界乃至海外享有盛誉。

    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内医药行业的众多科研成果大多出自上海医工院,在血吸虫病防治等涉及国家安全和公众健康的重要领域,该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医工院推出的溶血栓药物“高纯度尿激酶”、抗肿瘤抗生素“阿霉素”、一类新药“呋喃丙胺”“头孢硫脒”“胶原酶”、维生素B6恶唑还原合成新工艺、依托泊苷生产工艺、维生素C生产工艺等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医药工业的升级换代,改变了我国相关药物依赖进口的局面。2005年以来,上海医工院连续4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获奖数量在国内医药类科研院所、医药企业中位居前列。沪深股市医药板块中30余家上市公司,以上海医工院输出的成果作为主要产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上海医工院申报专利总数累计达到568项,获授权专利117项,拥有新药证书259个,先后获国家科技发明奖1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0余项,体现了上海医工院引领医药行业技术创新的实力。

    在国家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上海医工院的重大品种技术带动作用十分重要。2008年底,经过国家严格评审,上海医工院开始建设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16项重大专项之一的“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中最体现技术创新综合实力的“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充分显现了其技术创新的行业地位和整体实力。目前,上海医工院正在按照“以技术创新体系、自主成果产业化体系、人力资源培育体系为支撑,以特色发展、技术领先、市场拓展、文化创新为着力点,把上海医工院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高科技医药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向着发展目标不断前进。(一弓),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