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骨与关节感染性疾病 > 布氏杆菌病(外科)
编号:13397261
布氏杆菌病——非疫区医师需提高警惕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2月3日 医药卫生报
     □赵清霞

    9岁的小姑娘艳艳暑假到农村老家玩了几天,回来一段时间后,莫名其妙地开始发热、多汗。半个多月过去了,家长带她跑了几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都没有查清楚发热的原因。开学在即,家长心急如焚带孩子到我院感染科做进一步检查。

    接诊医生仔细询问了孩子的病史,了解到艳艳在农村看到奶奶家的小羊羔很是喜欢,曾与其亲密接触玩耍。体格检查后发现,孩子的肝脏在肋下2厘米,剑突下4厘米,建议家长带孩子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血液检查,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诊断为布氏杆菌病。给予利福平和多西环素治疗后,艳艳的体温恢复到正常。

    布氏杆菌病也称波状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可由屠宰病畜,为病畜接生、挤奶等职业接触通过体表皮肤黏膜的接触进入人体;或经胃肠道,如进食含布氏杆菌的生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饮水和肉类感染;吸入被布氏杆菌污染的尘埃而感染的气溶胶传播亦为传播途径之一。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和新疆、西藏等地牧区,流行的布氏杆菌属主要为羊布氏杆菌。近年来非疫区本病发生率有增高趋势。
, http://www.100md.com
    主要症状

    布氏杆菌是一组球杆状的革兰阴性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可随单核—巨噬细胞扩散至周身各部位,不易被完全清除。本病易转为慢性,致反复发作菌血症,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较常见的是肝、脾、淋巴结等单核—巨噬系统及关节、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的受累。急性期可因菌血症引起反复发热,形成典型的波状热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等症状。慢性期可因迟发型变态反应造成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损害,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关节痛、乏力、睾丸炎、淋巴结与肝脾肿大等。

    诊断

    血和骨髓培养分离到布氏杆菌可确诊本病。血清学检查如血清试管凝集法,滴度≥1∶160有意义,平板凝集试验常用于普查,结合病史和体征可作出诊断。

    治疗

    由于布氏杆菌寄生于宿主细胞内,故应选用细胞内浓度高的抗菌药。本病单药治疗复发率高,易产生耐药菌株,宜联合用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多西环素首剂4毫克/千克体重,顿服,以后2毫克/(千克体重·天),顿服;利福平10~1毫克/(千克体重·天),分3次口服,6周为一疗程。治愈率在95%以上,复发率低,约为14%。
, 百拇医药
    布氏杆菌病预后良好,患者大多于3~6个月内康复,及时治疗者病程大为缩短,仅10%~15%的病例病程超过6个月。未经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病死率为2%~3%,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内膜炎、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全血细胞减少症等。少数慢性病例可遗留关节病变和肌痉挛,使肢体活动受限。

    本病为少见病,可出现全身多脏器受累,有时接触史不明显,全身症状无特异性,临床易被误诊。本病一旦延误诊治,迟发变态反应导致的全身多系统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同时会造成病人心理压力加大,经济负担加重。

    近年来,我们接诊的布氏杆菌病人有增多的趋势,且有些病人来自城镇,没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史和接触史,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布氏杆菌病的认识。特别是非疫区的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尚不足,需提高警惕。对长期发热伴有全身表现的患者应进行详细的问诊、查体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尽早诊断和治疗,最大程度地避免全身各脏器的损害。

    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河南省临床医学特色专科,承担着收治流脑、乙脑、霍乱、出血热、水痘、白喉、流行性腮腺炎等各类传染性杂病的任务,在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控制麻疹、手足口病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现设有2个病区,开放床位80张,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科室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努力为每位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