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欲知病脉,必先识常脉
脉,又写做“脈”,小篆作脉,本义指血脉、脉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可见扁鹊重视脉诊,将脉学研究到至精至微的程度。
中医诊脉就是用手指在病人手腕的脉搏处,感知病人脉象的方法。三部是指寸关尺三个部位,九候是指医生手指的轻、中、重力量,这样三三得九而称“三部九侯”。
相传公元前五世纪名医扁鹊就开始采用脉诊的方法来诊察疾病,古老的《内经》就记载了21种脉象,中医脉学经历代的不断发展,已记载30余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脉诊,把它作为临床诊病、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之一,故常用来识病因、析病机、定病位、辨病性、测病势之进退预后等,尤其是在辨证候的真假、寒热、虚实之时,更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脉诊是一种技艺,《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内经》谓:“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然而,《脉经》曰“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即欲知病脉,必先识常脉,以常衡变,以变识病,初学之时常含混不清。”徐灵胎曾说:“微茫指下最难知,各绪寻来悟治丝”,他说脉诊和治丝差不多,必得其头绪方能有条不紊。
, 百拇医药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中医脉学专著中主要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例如,感冒之脉见浮数(风热感冒)、浮紧(风寒感冒)、沉迟(阳虚感冒)、细数(阴虚感冒)。临证见细脉为诸虚,也见湿阻之候;滑脉者为妊娠之脉,也见痰饮诸候,食内停之征。
脉诊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同时,一种脉象可见多种病证,一种病证又可以出现多种脉象。这些只有通过四诊合参才能够辨别清楚。诊脉只是一个诊查的途径,需要病人和医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百拇医药(任宏丽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脉就是用手指在病人手腕的脉搏处,感知病人脉象的方法。三部是指寸关尺三个部位,九候是指医生手指的轻、中、重力量,这样三三得九而称“三部九侯”。
相传公元前五世纪名医扁鹊就开始采用脉诊的方法来诊察疾病,古老的《内经》就记载了21种脉象,中医脉学经历代的不断发展,已记载30余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脉诊,把它作为临床诊病、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之一,故常用来识病因、析病机、定病位、辨病性、测病势之进退预后等,尤其是在辨证候的真假、寒热、虚实之时,更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脉诊是一种技艺,《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内经》谓:“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然而,《脉经》曰“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即欲知病脉,必先识常脉,以常衡变,以变识病,初学之时常含混不清。”徐灵胎曾说:“微茫指下最难知,各绪寻来悟治丝”,他说脉诊和治丝差不多,必得其头绪方能有条不紊。
, 百拇医药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中医脉学专著中主要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例如,感冒之脉见浮数(风热感冒)、浮紧(风寒感冒)、沉迟(阳虚感冒)、细数(阴虚感冒)。临证见细脉为诸虚,也见湿阻之候;滑脉者为妊娠之脉,也见痰饮诸候,食内停之征。
脉诊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同时,一种脉象可见多种病证,一种病证又可以出现多种脉象。这些只有通过四诊合参才能够辨别清楚。诊脉只是一个诊查的途径,需要病人和医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百拇医药(任宏丽 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