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873414
中药店新一代掌门人崛起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2月27日 联合早报
中药店新一代掌门人崛起
中药店新一代掌门人崛起

     实况报道

    不少传统的邻里中药店成功转型,在求新求变的努力下,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比如运用现代管理方式,使日常运作系统化。一些则在购物中心开店,争取到新的顾客群,开拓了新商机。

    而一些学有专长的年轻接班人,也带着一身现代管理的知识回归传统中药店祖业。

    陈剑英:不站柜台的现代大掌柜

    泰山药行董事经理陈剑英(60岁),是一位不必亲自站柜台的传统老药铺现代大掌柜。

    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陈剑英,正努力为父亲开创的老店设立一套零售电脑管理系统(Point of Sale System)。顾客明年到他店里抓药时,也将有电脑化记录。

, http://www.100md.com     陈剑英正以企业化方式,经营和扩充父亲一手开创的泰山药行。他表示,每天都是挑战,因为经商环境不断在改变,现在不再只是大鱼吃小鱼,还是快鱼攻慢鱼的时代。

    虽出身中药世家,陈剑英年轻时从未想过要接手祖业。他在南洋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便投入供应商行列,成为政府部门供应商,还和姐夫合股成立建筑承包公司。

    陈剑英小时候根本不想从事中药这一行,因为看到父兄做得很辛苦。另外,他大哥陈卓英很早就在店里帮忙,自然是父亲陈泽培的接班人,他大可专心搞自己的生意。

    1990年10月,他大哥突然因病去世,当时父亲已经78岁,年事已高,祖传家业的接班问题,一下子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泰山药行是他父亲陈泽培1955年创办的,为了让这个老字号经营下去,父亲希望他结束外面的生意,回来接手祖业。他考虑了两三天,终于在使命感推动下,答应父亲的请求。
, 百拇医药
    当时他已经41岁,突然间面对一盘门槛很高的生意,感觉很辛苦又很无助。那时哥哥已不在,父亲又年迈,他只能向店里老伙计学习药材知识。

    说中药行业门槛高,是因为要认识种类多而又繁杂的中药材,需要下功夫,学中药更需要文化背景,华文根底要好。

    2002年7月,中药学院开课,陈剑英和太太刘赛珊一起去上课,前后花了四年半时间。刘赛珊原本是小学教师,后来因为膝盖受伤提早退休,正好可以协助丈夫打理生意。

    泰山药行董事经理陈剑英是一位不必亲自站柜台的老药铺现代大掌柜。(陈福洲摄)

    陈剑英说,中药行业绝不是夕阳行业,只是缺少人才。他认为这行目前正在转型中,除了经营药店的传统专门知识,还需要科学和现代化管理系统,才能有所发展。

    他也认为这个行业目前处于“两极化”,一部分人越做越好,规模越来越大,另一些人则难以维持下去,或因孩子不愿接手,决定休业。
, 百拇医药
    泰山药行除了牛车水总店,目前在桥南路有分店,最近又在小印度开了家泰山凉茶,两年前还开了加工厂。

    陈剑英不仅希望把格局做大,更希望做强,还希望能借助新加坡这块信誉好的品牌,日后发展到国外。

    曾丽华:放弃行销回归祖业

    一走进马林台的永和兴参茸药行,会发现这家传统中药店的幼料(指人参、燕窝等珍贵补品)很多,特别是排成两行,收藏有年的高丽人参。

    不过这家邻里中药店更独特的地方,是店主曾杰盛的女儿曾丽华(41岁),在外头工作11年后,决定回来继承祖业,还在店里当起中医师。

    这名澳洲柏斯柯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商业系的毕业生,曾在银行、快递公司、中药批发公司从事行政、客户服务、行销和管账等方面的工作,最后是在一家电脑公司管账。
, 百拇医药
    在外头累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后,曾丽华决定回到父亲的中药店工作。在电脑公司工作时,她还到中华医院念六年的中医课程。

    曾丽华决定回归祖业时,一点也不挣扎,只是在念中医时有些痛苦,因为这些年来用惯英文,念起中医来难免有些吃力,但她还是在2008年6月顺利完成学业,开始在父亲的店里执业。

    曾丽华说,在外头闯了这些年后,发现在外面工作,难免要应付各种办公室政治,不如回来继承祖业,何况父亲创业不容易,不传承下去实在太可惜。

    在接触中医药后,曾丽华发现自己当中医还有不少优势,特别是为不会讲华语的华人、马来或印度人看病时,沟通不成问题。过去她常常当父亲的翻译。

    曾杰盛的父亲和祖父都从事中医中药行业,传到曾丽华已经是第四代。曾杰盛说,他原本打算,如果孩子都不感兴趣,就收掉生意;现在女儿愿意接手,他当然很高兴。
, 百拇医药
    他认为做中药店生意,绝对不比在外面工作差,现在很多工作,虽说是八个小时,加班起来,时间也很长。曾杰盛还有一个儿子在从事电脑工作,最近也去上了中药课程。

    对中药行业前景,曾杰盛持乐观看法,但他认为中药店需与时并进,门面要整齐干净,最好有冷气,作业逐渐电脑化等。

    他指出,现在从事这一行,工作比过去轻松多了,因为现在所买来的药材规格比较统一,卫生标准比过去高。过去花在炮制、处理药材方面的时间要多许多。

    原本学金融的黄丽儿,从事的却是祖传中药业,抓药、秤药和包药是她的专长。

    黄丽儿:金融专才天天在抓药

    2003年毕业于西澳大学的黄丽儿(30岁),念的是金融,从事的却是祖传中药行业。毕业后,她没有跟着金融市场的脉搏跳动,而是天天在父亲的中药店里,帮顾客抓药、秤药和包药。
, 百拇医药
    文静内向的黄丽儿有两个姐姐,一个在澳洲当药剂师,另一个在银行工作。

    黄丽儿从中学起,便经常在父亲黄绍明(68岁)设在牛车水的药行帮忙。这家原本位于牛车水硕莪街的药行,搬到勿洛南已有34年。

    她受访时说,起初并没打算接班。黄丽儿毕业于淡马锡理工学院金融系,之后再到西澳深造。可是从澳洲回来后便改变初衷。2002年,她到中药学院上课,有系统认识自己天天在接触的中药。

    黄丽儿说,改变初衷主要是觉得放弃这门生意太可惜了,这毕竟是父亲花了很多心血建立起来的事业。另外,她也觉得政府现在比较重视中医中药了,一些医院开始采用针灸疗法,中药前景看来比较乐观。她打算日后如果有时间,还要去学针灸。

    黄丽儿兼通双语,和年轻人打交道时,可以用英语介绍一些中药保健品,教他们如何借助中药养生。
, 百拇医药
    他们家的中药店,就在巴刹旁边,店里目前除了她,还有她父亲、叔叔和表哥。这一带过去有四家中药店,目前只剩两家。

    黄丽儿坦言这份工作的时间比较长,每天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7点,没时间参加社交活动,但店里毕竟有四个人,而且是自己的生意,大家可以轮流休息,她每年会去旅行一两次。

    谈到日后的发展,她表示,如果在澳洲的姐姐决定回来,也许可以中西合璧,同时卖中西药。

    杨镰瑞:走进现代化购物中心

    几个月前,一名欧裔机师走进杨镰瑞(57岁)位于百汇广场三楼的中药店,一口气买了千多两千元的瓶装燕窝,当礼物送到某家老人院。

    设在购物中心的传统中药店比较少见,也许因为这一缘故,杨镰瑞的顾客群除了熟客,还有不少在本地工作的外国人;不时也有游客和年轻人。他能以英语和顾客沟通,也是一大有利条件。
, 百拇医药
    传统药材店一般在巴刹附近营业,杨镰瑞则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走入购物中心。他最早在新邦勿洛,后来转到狮城大厦、加东购物中心,1982年百汇广场开业,他便转到这里做生意。当年,绝大多数业者涌入组屋邻里,这位开源参茸药行董事主席兼中医师却看准进军购物中心的商机。

    杨镰瑞指出,中药业所面对的大环境正不断改变,他很早便意识到自己必须跟着时代走。他的店取名“开源”,一方面是纪念最早在柔佛开业的祖父杨燕林,另一方面也提醒自己要“开创新的源头”。

    他认为在购物中心开店,好处是营业环境有秩序,时间固定,而对购物者来说,交通方便,环境整齐、清洁,舒适,还有冷气,而且有“一站式”便利,能一次过买齐各种物品。

    可是在走入现代化购物中心的同时,杨镰瑞却依然保持了一些逐渐消失的传统,例如每年年底,会邀约一批熟客一起“开茸”进补。

    所谓“开茸”,是由药店进一批未经处理的鹿茸,在店里去毛、消毒、浸酒、等鹿茸软化后切片,再按顾客需要,分售这批鹿茸。

    也是中医师的杨镰瑞从六七岁起就在父辈中药店边玩耍边帮忙,在这一行待了半个世纪,他对这中药业前景绝对看好,认定它前途一片光明,因为中药可治病,能养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