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疑案
2007年,长春中医药大学的一个课题组进行了一项“中国公民中医药素质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一位偏远农村大字不识的老农民中医药素质最高。这个结果,令国人惊讶,令中医信徒感叹。惊讶者认为,要得我国国民中医药素质的提高,首先就得倒退到大字不识,否则,中国人的中医药素质无法提高。感叹者认为,要得国民中医药素质提高,还得率先把通行于全世界的医学科学打入十八层地狱,然后强行普及他们自以为是的“东方科学”。
这个课题组设计了一个问卷,试图测试受试者是否知道“医圣张仲景”。若将这个问卷拿给我回答,我是绝不承认张仲景的医圣地位的。原因很简单,张仲景没有可信的行医经历。把张仲景说成医生尚且勉强,更何况升格为“医圣”!
最近,我综合研判了有关张仲景的史料。我发现,不用说要我承认张仲景为医圣十分困难,就连历史上是否真有张仲景其人,我也可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与张仲景有关的文献疑窦
, 百拇医药
按照我国“后朝修前朝的历史”的修史习惯,南朝范晔先生费时13年,考订众家之说,著成《后汉书》一部,为后汉史研究保存了一份难得的史料。这部最权威的后汉史著作,共计收录了六位名医(郭玉、程高、华佗、徐登、赵炳、费长房),其中没有张机或张仲景的名字。晋代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也不给张仲景面子,居然也是只字不提张仲景。两本史书,同时不载号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如果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先生们有幸在晋代进行中医药素质测试的话,想必范晔和陈寿都是严重缺少“中医药素质”的。
范晔祖籍南阳郡顺阳县,曾在荆州做过四年秘书丞。当时的荆州下辖七郡,其中就有南阳郡。这就是说,范晔不仅是传说中的张仲景的老乡,而且做过南阳百姓的父母官。老乡当中出了个“医圣”,范晔居然不知道,天底下古往今来哪有这样的怪事?
首次为张仲景做传的文献是一个传说文献。这个文献见于宋代林亿的《伤寒论序》。其中引述唐代甘伯宗写的《名医传》说:“张仲景,名机,南阳人,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 http://www.100md.com
这里所谓“甘伯宗写的《名医传》”,早已失传。相传,甘伯宗在《名医传》当中记载了从三皇五帝到唐代的名医120名。既然这本书记载了唐代的名医,甘伯宗至少是唐朝人,当属不争。问题是,甘伯宗离开张仲景少说也有460年,这位甘先生凭借什么史料为460年前的张仲景做传?
离传说中的张仲景最近的史料,可见于晋代葛洪写的《抱朴子·至理篇》。其中说道:“越人救虢太子於既殒,胡医活绝气之苏武,淳于能解颅以理脑,元化能刳腹以澣胃,文挚愆期以瘳危困,仲景穿胸以纳赤饼,此医家之薄技,犹能若是,岂况神仙之道,何所不为?”
很显然,葛洪这里提到的几个医学人物及其事迹,都是假设,不能当真。实际上葛洪自己也没有当真。如果张仲景真像传说的那样能够“穿胸以纳赤饼”,则这个张仲景大约也可以“穿胸以取红心”。葛洪去张仲景,只相差80年左右。葛洪是江苏人,传说中的张仲景是南阳人。张仲景如果是真人,葛洪是完全可以把张仲景当真人记录下来的。可是,在这个文献中,葛洪却对张仲景的神迹事件坚持了怀疑态度。
, http://www.100md.com
还有一个史料也是离传说中的张仲景比较近的,那就是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当中记载的张仲景与王宣仲的一次会见。依据皇甫谧的记载,张仲景会见王宣仲以后,断言王宣仲四十岁的时候会脱眉毛,然后死去。
1935年,洪贯之先生曾经分析了这一则史料。他将既见过曹操又见过张仲景的何颙做了一个时间上的推理,最后得出结论说,如果张仲景真见过王宣仲,当时的张仲景还不曾进入医道。一个未曾进入医道的人何以能够判断一个20岁的人会在40岁的时候脱眉毛,然后死去?此外,《太平御览》(722)引述《何颙别传》,关于张仲景会见王宣仲的记载,与皇甫谧的记载相差甚远。于是,张仲景是不是真的会见过王宣仲,后世读者早已莫衷一是。
二、张氏谱牒研究没有发现张仲景
进行中国人物研究的一个领域是谱牒研究。我本人与传说中的张仲景同姓。据我所知,全国谱牒研究最详细,几乎是代代可考,首推张氏族谱。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张门有望郡43个,其中南阳郡属最望一族。到目前为止,不但张仲景的名字不见于南阳望郡张氏族谱,就连《名医传》记载的张仲景“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也未有记载。中国人向来喜欢托庇先祖阴福,尤其特别醉心于祖上的“先前阔”。祖上若真有张仲景这样的名人,张姓后人绝对是要大肆渲染的。有趣的是,至今没有任何张姓后人托庇到了张仲景或其医学入门师傅张伯祖的阴福。
, http://www.100md.com
三、长沙太守名单中没有张仲景
《名医传》说,张仲景曾经“官至长沙太守”。这个说法不知依据什么?
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第一任长沙太守是孙坚。由于孙坚镇压湖南境内的黄巾军、平定零陵、桂阳农民起义有功,公元187年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孙坚担任长沙太守直至192年。192年,孙坚推荐吴人苏代继任长沙太守。刘表攻下长沙后,刘表任命张羡为长沙太守。查我家里保存的《张氏族谱》,张羡为我一百世祖张茂的兄长,张平的长子,汉留侯张良的第19代孙。张羡担任长沙太守不久即与刘表不和,终至张羡叛表。尔后,刘表组织对张羡的围攻。数年不下。张羡最后病死长沙。临死前,张羡任命自己的儿子张怿继承长沙太守。刘表趁机再次攻长沙。张怿败。长沙陷于刘表。汉建安13年,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归顺了曹操。曹操任命韩玄担任长沙太守。七年后,曹操再任命廖立接任。廖立担任这个职务六年以后,长沙被吴人攻破。从那以后,长沙不再受汉室控制,也不再有汉室臣民担任长沙太守。这样一来,东汉至魏蜀吴三足鼎立,唯一可能的张姓长沙太守,只有张羡和张怿。于是,有人便做出假定,张羡即是张仲景。
, http://www.100md.com
前已述及,张羡乃我第一百世祖张茂的兄长,张良的第19代孙。据宋代裴松之引《英雄记》所做的注解,张羡是南阳人,曾经在零陵、桂阳担任过要职,深得湘间民心。但因张羡性格倔犟,官场上多有得罪。这也成为张羡叛表的主要原因。不过,无论《后汉书》、《三国志》还是《英雄记》,都没有关于张羡、张怿父子曾经学医、行医、断人生死的任何记载。他们错综复杂的政治经历,似乎也容不得他们在与刘表的冲突中逍遥于岐黄之术。《伤寒卒病论序》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相传这是张仲景写的。如果确实,那张羡就更加不可能是张仲景了。因为汉建安10年,张羡已死。一个死者,是完全不可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去写作《伤寒论》的。
四、《伤寒论》所表达的思想没有前提
, http://www.100md.com
把张仲景奉为医圣,源自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皇甫谧早年读书不用功,既没有学医的经历,也没有行医的经历,23岁时病了一场以后,陡然顿悟,秃笔生花写出了一部《针灸甲乙经》。依据皇甫谧的这个说法,伊尹依据《神农本草经》创始了汤液治病。事实上,在伊尹那个时候,还没有《神农本草经》这本书。不仅有关《神农本草经》的书目文献不支持皇甫谧的说法,《神农本草经》的行文风格也与先秦文献极不协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支持夏商之交的伊尹写过《伊尹汤论》。从篇幅上即可断言,《汉书·艺文志》记载的《汤液经论》四十卷,不可能是伊尹所作。此外,相传为张仲景所作的《伤寒论》只有十来卷。《汉书·艺文志》记载的《汤液经论》有四十卷。可知,《伤寒论》并不如皇甫谧所言,是《汤液经论》的推广。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伤寒论》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在东汉以前完全没有前提。虽然《伤寒卒病论序》的作者声称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但这个说法与东汉真实状况不合。在这个列举中,《素问》、《九卷》、《阴阳大论》大概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黄帝内经》的某些部分。《黄帝内经》在西汉的时候确有此书,只是没有现在这样的篇幅。据司马迁暗示,西汉版《黄帝内经》十八卷当为淳于意所作;《八十一难经》当为扁鹊所制。至于《胎胪药录》,除《伤寒卒病论序》记载之外,史书上没有任何别的记载。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书在东汉建安年间没有真正地流行过。范晔撰《后汉书》记载了六个著名医学人物,没有一个人物条目下记载了其中任何一本书。《三国志·华佗传》也不曾提及这些著作,甚至连其中的基本思想也不见一丝一毫。
, 百拇医药
东汉没有流行这些著作,却又出现在《伤寒卒病论序》中,这个答案应该在王叔和的著作中去寻找。细心阅读《叔和脉经》的读者不难发现,它与《伤寒论》在思想脉络上如出一辙。清代中医文献学家徐大椿认为,没有王叔和,就没有《伤寒论》。这是可信的。另有学者考订《伤寒卒病论序》之后认为,这个序言至少有一半是王叔和写的。《宋史·艺文志》记载《金匮要略方》三卷和《金匮玉函》八卷,皆称为王叔和集。据此载,宋人已经发现了王叔和伪托张仲景之名所做的捏造。
五、张仲景墓祠之迷
还有一件张仲景疑案值得提及,那就是张仲景墓祠的由来。
由于张仲景只是东汉时期一个神传人物,未有真人,所以,张仲景没有谱牒和传记可考。清朝康熙年间,一个叫徐可忠的人伪造了一部《张仲景灵应记》。以张仲景显灵给冯应鳌的方式表达了重建张仲景墓祠的愿望。冯应鳌梦中的张仲景对冯说:“我,汉长沙太守南阳张仲景也,今活子,我有憾事,盖为我释之。南阳城东四里有祠,祠后七十七步有墓,岁久湮没,将穿井于其上,封之维子。”后来,冯应鳌为检验这个梦境的真实性,千里走南阳,拜谒三皇庙,果然在三皇庙旁的古代名医画像中看见了张仲景,与梦境当中的张仲景一模一样。再往庙后走,发现了一口废弃的枯井。四年以后,在井里发掘出一块墓碑,上面刻有晋代书体“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
, 百拇医药
据史家考证,张仲景墓祠最初是明崇祯年间修的,在废井里发掘出来的墓碑也是那个时候刻的。不知什么原因,清顺治丙申年(1656年),南阳人为张仲景重修了墓祠。到康熙年间,冯应鳌讲述张仲景向他显灵时,张仲景墓祠已经败坏。可见,清朝的南阳百姓并不真信张仲景。大约为了释去张仲景显灵的遗憾,南阳百姓听信了冯应鳌的建议,再次重修了张仲景墓祠。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中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抨击。余云岫等医界领袖号召国人进行医学革命,花40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家医疗体制中彻底废除中医。对此,中医界耿耿于怀。时有陕西中医师黄竹斋发起重修仲圣祠。他建议,中间主祀张仲景,左侧从祀王叔和,右侧从祀孙思邈,其余名医分五楹配祀。不知出于什么动机,黄竹斋等人并不打算在仲圣祠中安排华佗、扁鹊、淳于意、李时珍,金元四大家的牌位。不过,现在保存于南阳城东的医圣祠,显然没有按照黄竹斋等人的意见重修张仲景墓祠。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国务院公布南阳医圣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不过,至今没有人知道,在这个墓祠中究竟有哪件文物是值得保护的。
原文链接:http://zhgybk.blog.hexun.com/45090893_d.html, http://www.100md.com(张功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