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疗管理 > 医疗改革 > 医改快递
编号:11893401
大众日报:公益回归切忌重吃“大锅饭”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日 《大众日报》
     医改,是个沉重且让人期待的话题。新出台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为公立医院改革定下了公益性的基调。

    从追逐利益到踏上公益归途,新医改顺应了民众意愿,令人鼓舞。然而,利弊总是结伴而生。对不少人而言,强化公益性也就意味着淡化经济利益,而利益驱动的缺失,很可能减缓医疗事业发展速度,扼制医生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滋生新的“大锅饭”。

    这绝非杞人忧天。回顾过去,上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公立医院都是公益性定位,医院主要由政府投入,医药收费很低,医院与医务人员都吃“大锅饭”。此时,与公益医疗相伴的,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缺乏积极性,医疗事业发展缓慢,医生服务效率较低,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满足不了群众的就医需求。试想,倘若没有“大锅饭”诸多弊端,当初对医院实行放权、让利、搞活,鼓励创收,哪来的群众基础?

    放到全球视野中去关注新医改,更应警惕“大锅饭”。有则“英国牙医”的新闻,耐人寻味。据报道,英国一名清洁工患齿龈疾病,掏不出钱找私人牙医看病,而靠国民医疗服务机构则需要预约排队,若干年后才能看上病,他不愿“坐着等死”,用一把老虎钳给自己拔了7颗牙,然后找英国首相讨说法,首相无奈地说:“我不可能马上制造出很多牙医。”其实,英国不是真缺牙医,而是因为医院属于国家,医生是公务员,普遍认为看病与收入没有很大关系,缺乏积极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绝大多数国家政府主办的公立医疗机构中,官僚主义、效率低下和惊人浪费的现象较为普遍。

    着眼现实,“大锅饭”问题亦无法回避。如今,不少医院靠卖药为生,倘若医药分开,没有了药品加成,那些公立医院还能像现在这样吗?开药提成,调动了一些医生的积极性,对医生提高技术引来更多患者也是一种激励,倘若没有了“提成”动力,医生会不会干多干少一个样?

    显而易见,若引发“大锅饭”回潮,新医改就可能走进死胡同。公益与效率,是医药卫生发展的两大目标,有效率缺公益不可取,有公益缺效率也破解不了看病难题。可以说,能否从制度上解决医疗公益及效率问题,是考量新医改成功的重要标志。其实,公益与效率并非一定顾此失彼,关键是怎么做。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防止“大锅饭”,既要下决心打破“以药养医”的体制和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垄断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形成比较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也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力量,鼓励多元化办医,推动不同所有制和经营性质医院协调发展,同时要在医疗机构内部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笔者在此期待新医改能把握好公益性和积极性两个关键环节,在推进公平、提高效率等方面迈出一大步。(孙秀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