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药——巴豆
名称:巴豆
类别:泻下药
拼音:BA DOU
拉丁:Fructus Crotonis
别名:江子、巴果、巴仁、巴米、芒子
药用部位:成熟果实
药材性状:本品呈卵圆形,一般具三棱,长1.8~2.2cm,直径1.4~2cm。表面灰黄色或稍深,粗糙,有纵线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柄痕。破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种子呈略扁的椭圆形,长1.2~1.5cm,直径0.7~0.9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及种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种仁黄白色,油质。无臭,味辛辣。
产地:四川、广西、云南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干燥。
性味归经:热;辛;归胃、大肠经;大毒
功能主治:峻下积滞,逐水退肿,祛痰。外用蚀疮。
用法用量:内服:多入丸、散0.1~0.5g。外用:适量,捣膏涂敷,或以纱布包擦患处。
禁忌:无寒实冷积、孕妇及体弱者禁服;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来源:巴豆Croton tiglium L.
科属:大戟科巴豆属
形态描述:灌木或小乔木,高2~7米幼枝绿色,被稀疏得星状毛。叶卵形至矩圆状卵形,顶端渐尖,长5~13厘米,宽2.5~6厘米,掌状3出脉,两面被稀疏得星状毛,基部两侧近叶柄各有1无柄的腺体;叶柄长2~6厘米。花小,单性,雌雄同株;顶生总状花序,长8~14厘米,词话在下,雄花在上,萼片5;雄花无退化子房;雄蕊多数,花丝在芽内弯曲;花盘腺体与萼片对生;雌花无花瓣,子房3室密被星状毛,每室1胚珠。蒴果矩圆状,长2厘米,宽1~ 1.5厘米;种子长卵形。
生态环境:分布于浙江、江苏、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野生或栽培。
【饮片】
名称:巴豆
饮片性状:呈椭圆形,略扁。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种仁黄白色,富油质。味辛辣。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去皮,取净仁。
炮制作用:巴豆有大毒,泻下猛烈,生品仅外用蚀疮。
,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果实类 > 巴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