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药——熊胆
名称:熊胆
类别:清热药
拼音:XIONG DAN
拉丁:Fel Ursi
别名:黄熊胆、黑熊胆
药用部位:胆
药材性状:胆囊呈长扁圆形,上部狭细,下部膨大成囊状,长10~20cm,宽5~10cm。表面黑色、棕黑色或黄棕色,显光泽,微有皱褶。囊内有干燥的胆汁,习称“胆仁”,呈块状、颗粒状或粉末,金黄色,透明如琥珀,有光泽,质松脆者习称“金胆”或“铜胆”;黑色、质坚脆或呈膏状者习称“墨胆”或“铁胆”;黄绿色、光泽较差、质脆者称“菜花胆”。气清香,味极苦,有粘舌感。
产地:东北
采收加工:饲养者,可根据需要随时捕杀,取出胆囊。取出胆囊后,将胆囊管口扎紧,剥去胆囊外附着的油脂,用木版夹扁,置通风处阴干,或置石灰缸中干燥。
性味归经:寒;苦;归肝、胆、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用于治热黄,暑泻;小儿惊?,疳疾,蛔虫痛;目翳,喉痹,鼻疮。
用法用量:内服:或入丸、散,0.2~0.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点眼。
禁忌:虚寒证禁服。
来源:棕熊Ursus arctos L.
形态描述:体长,长约2米,肩高1米,体重200千克左右。头圆而宽,吻长,鼻宽,耳大,肩部隆起。四肢粗大,5趾;前足爪较后足爪长,前足腕部的肉垫细小,后足跖部的肉垫宽厚,并在其内侧具距毛。尾短。全身为棕黑色,头部较浅,稍带褐色;腹面毛色比背部浅暗;四肢黑色;有些幼兽有一白色的环,自胸部向上延伸至颈背。
生态环境:生活习性与黑熊相近。分布东北、华北和陕西、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甘肃等地。
来源: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
科属:熊科黑熊
形态描述:体长1.5~1.7米,尾长10~16厘米,体重130~250千克。身体肥大,头宽,吻部略短,耳大而圆,被长毛,颈侧毛尤长。四肢粗壮;5趾均有爪,前足爪长于后足爪;前足腕部肉垫和掌部肉垫相接,相接间有棕色短毛分隔;后足跖部肉垫肥厚,其内侧无距毛。全身被黑毛,毛基灰黑色,毛尖乌黑,绒毛灰黑色。面部毛近于棕黄色,下颏白色。胸部有一明显的新月形白斑。
生态环境:栖于森林,有冬季睡眠习性。多白天活动,能直立行走,善爬树和游泳,多独居。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以东北及华北较多。
,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动物类 > 熊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