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民族医药 > 土家族 > 土医药
编号:12536434
试论土家族人文传统医药特点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20日 国医在线
     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803万人口,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植根于这块神奇土地上的神奇民族,创造了神奇的土家族人文医学。土家先民在长期生息繁衍中,在与大自然斗争中逐渐积累了防病治病经验,从一草一药,一方一技到医药萌芽时期,经过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从“口传医药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基本理论知识的“文传医药知识”,即“土家族医药学”。其基本特点在于,有基本医学基础理论,有独特的医疗方法,有丰富的药物资源及特殊的应用方法。土家族传统人文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土家族人文传统医药基本特征

    1.1 三元学说为医学基础框架[1]

    土家医以三元学说为其医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从整体上讲,将人体从解剖部位分为上、中、下三大部位,上元即头、上肢,中元为胸、腹,下元为下肢。从脏器上分为,脑、心、肺居上为上元,肚、肠、肝、脾居中为中元,肾、膀胱、生殖器居下为下元。从功能上,心神居上为上元,气、血、精居中为中元,水居下为下元。气、血、精是人类赖以生命活动的物质,这些物质均由三元中的内脏所产生,人体各种生命现象均受三元中的内脏所支配。人体的精微物质——气、血、精经三元脏器往复灌注于肌体,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 百拇医药
    1.2 毒气学说为其主要病因基础 [2]

    在病因上,注重外因,多由外邪中的“毒气”致病。将毒气分为天毒、蔫毒、玍毒三大类18种,如风、寒、水、潮、火、热、瘟、食、虫、草、气、血、巴达、尿、粪、脓胎毒等。在毒气的治疗方法上采用攻毒、败毒、赶毒、消毒、排毒、拔毒、化毒、散毒、提(放)毒、调毒等10种治法。在内因上注重饮食、情志、顺应气候等因素。在病理上以气血变化为基础,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致病机理。

    1.3 遍诊法为诊断学基础 [3]

    诊法主要是看(望)、问、听、纳、摸、闻、算等方法。在脉诊上,脉种脉象繁多据统计,遍布全身有30多种脉象,是遍诊脉的遗迹所在。常用脉是骨脉、命脉、天脉、地支脉等。

    1.4 五术一体的传统外治法
, 百拇医药
    早在土老司时代,土老司用“刀、针、水、火、药”五法为一体的治疗方法,是土家族医学史上的经典传统疗法。由传统的“五术”疗法发展到今天的土家族疗法更具民族特色,如火攻疗法、封刀接骨法、刮痧法、扑灰碗法、提风法、药浴法、推抹疗法、蛋滚法等20多种。正因为有土老司的五术一体的医疗方术,促进了土家族传统人文医药的发展。现今流传在土家族民间的20多种传统外治法,就是从“五术”中延伸和发展起来的。土家族医药发展到现在,土老司对本民族医学 的贡献是功不可灭的。

    1.5 集民族文化与养生保健于一体的卫生保健

    土家族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民族歌舞、民族体育、劳动习俗、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性文化、婚俗、食疗、心神等民俗文化,土家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将民俗文化与养生保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为行之有效的健身之道。其养生之道主要有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调食养神.起居有常,劳体结合,避瘟祛邪、卫固元气、延年益寿。在民间还注意药物预防保健,如农历三月三用地米菜煮鸡蛋,吃后不生疱疮。五月初五,将菖蒲、艾叶、松柏叶等新鲜药物挂到门外,以防疫毒避邪,洒雄黄酒到室内外,防虫蛇入室袭人等。
, 百拇医药
    1.6 独特药物学基础[4]。

    1.6.1 按药性分类的三性体系 [4]

    土家族将常用药物大体上分为三类,即冷性药(寒药)、热性药(温药)和平性药,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如五虎进、滚山珠、见血飞、八里麻等一类药物为热性药(温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如地苦胆、水黄莲、九牛造等一类药物为寒性药;介于寒性与热性之间的药物,其作用平和称之为平性药,平性药的功能为补养一类药物,如土人参、土沙参等。

    1.6.2 药物作用分类的三十六、七十二体系

    土家族药匠(即医生)将作用大致相同的药物按序数分成若干大类。如将具有赶火败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除风湿等功能药物称之为“七十二七”;把具有通筋舒脉、消肿祛瘀、活血止血、赶火败毒、祛风祛湿等功能的药物称为“七十二还阳”;把具有补气、润肺、健肝和中、强心补肾等功能的药物称为“七十二参”;把具有赶风祛寒、活血散瘀、赶火败毒、赶气止痛、利湿通淋等功能的药物称为“七十二莲”;把具有赶风除湿、活血止痛、赶火败毒、止咯化痰等功能的药物称为“七十风”;把具有消肿散瘀、舒筋通脉、活血止痛等功能的药物称之为“三十六蜈蚣”;把具有止血止痛、活血散瘀、消肿等功能的一类药物称为“三十六血”。此外,还有称为“七十二藤”等类的药物。
, http://www.100md.com
    1.6.3 有严格的 配伍禁忌和药物使用方法

    在民间流传有《草药十四反》、《草药十三反》、《草药三十六反》,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药物的反畏现象。在治疗期间还讲究忌口,如各种痨病,伤病患者,对具有发性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如雄鸡、磨芋豆腐、鱼虾、羊肉、牛肉等。不吃生冷、腥臭或有刺激的食物。在用量上,药匠们一般不太严格,有经验的老药匠对单味药常以一把、一根、一节、一蔸、一块为计算单位。目前中青年药匠必用克制来计算药量。在用药方法上是多样的,有煎服、冲服、包吞、炖蒸、酒泡、磨汁、碾粉、口嚼、挤汁、外擦、外洗、外敷、蒸者、点眼、塞鼻、佩挂、调擦、浴法等十几种。

    1.6.4 独物的药物炮制方法和炮制辅料[5]

    磨捣法、切制法、煨制法、焙制法、佩制法、烧灰法、汗渍法、腌制法、泡制法、炒制法、漂制法、炙法、发芽法、露制法、埋制法、阴干法、炖制法、油炸法等二十多种。在炮制辅料上,一是液体辅料,如动物乳、尿、人乳、尿醋、酒、动物胆汁动物油米泔水、药水等,二是固体辅料有土、石矾、麦、米、豆腐、姜、糠、艾叶、面粉等。
, 百拇医药
    1.7 独物的临床病症命名分类体系[6]

    病症的命名和分类多采用形象生动的性状分类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1.7.1病症的命名形象多样

    在病症的命名上,多以发病部位命名,如疮长在阴门旁的叫衙门疮;以致病原因命名,如由火邪致病的称火流、火疔;以临床表现命名,如妇女血来如潮的叫血崩山;以动物形象命名的较多,在临床上有几百种之多,如兔子痧、飞鹅扑惊、羊癫风等;以发病季节命名的有桃花症、秋燥症等;另外还按疾病性质来命名。

    1.7.2疾病分类突出性质计数

    在疾病的分类上,有按门类、疾病的性质、致病原因、发病部位、临床体征进行分类,但最为通行的还是按性质计数分类。如36惊(经)、72疾(症)、108症、360大症、但一般以36及72为基数增减计算分类。在72这个分类序数中,民间有72流、72疽、72霉、72箭、72疡、72风、72惊、72痧、72痒、72劳等等。其他类型疾症有:惊症、疾症、尿积症、火症、寒症、虚症、闭症、腌臢病、窍病、瘤症、尿积、癫痫病类、水病、气病、风症、劳病、流痰、疡子、疱疮和霉病类、跌打损伤、刀枪伤、虫兽伤。关于36惊(经)、72症病名,在土家族民间流传较广,各地对病名述说不一。上述三十六症或惊,是急性惊疾之病,七十二症(疾)是以杂病、慢性症疾为主。药匠在辨病立症创立了三十六症、七十二疾的临床病证,它既有民间传统特色,又是古朴的、科学的经验总结,先人们把民间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形象生动的予以描述,给后人诊治疾、经、症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http://www.100md.com
    1.8 突出人文关怀的服侍哲理与服侍技术

    土家族药匠是集医、药、护于一家的医生。他们在识药、遣方、诊疗、服侍的医疗活动中,除了具有良好的医疗技术外,还要求有仁慈的心肠和高尚的医德,视病人为亲人,在医疗实践中充分体现土家族传统人文关怀,人性温暖的服侍思想和服侍技术,即现代医学的护理思想及技术。善于在情志、心理上体贴、安慰,使病人有一个相对舒适的医疗环环境。土家族药匠对病重或行走有困难的病人,多采用上门诊疗或愈后随访形式观察病人、治疗病人。对生活或医疗有困难的病人,药匠对病人可以赊帐或免收费用、或今后有事帮帮工,或节日送点人情礼,对医生以示感激之情。在服侍技术上,药匠们还注重情志、饮食、气候(如季节与时象)、药物、疗法与服侍的关系,在医疗实践总结出一套土家医服侍的独特理论与技术。

    2、 多元文化对土家族传统人文医药的影响
, http://www.100md.com
    土家族人文传统医药产生和发展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别是早期受到巴楚文化[7]、巫文化、傩文化[8]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同时 也受至自身文化——梯玛文化[9]的影响,使得土家族医药早就烙上巫医的印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巫和医相伴而随,形成医巫并存,神药两解的现象,这层神秘的面纱,就是当今在土家族民间的偏僻山村也有待“捅破”。由于文化的滞后,原始宗教信仰的遗迹尤存,时常有一经药匠把巫术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疾病。早在土老司(土语为梯玛,意为敬神的人)时代,就用“法术”与医术相结合,给患者以心理与药物治疗,收到药(术)到病除的功效。外来文化虽然对土家族人文传统医药烙上巫医印记,但祖国传统医药也是从巫到医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巫术对土家族人文传统医药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土家族居住地内,还有苗族、侗族、白族、回族等多种民族居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药,这就是各个民族承传人类文明的历史。生活在同一区域内不同民族,其文化、医药、经济都在不断的交流,有的还在不同程度上的融合。如土家族医与苗医的36惊疾症状就有其异同点,其同点为都用三十六经症,七十二疾症来描述症候,但病名几乎无相同点,临床表现也各异。有人担心湘西苗医、土家医没有质的区别,这是多余的。因为苗医的三十六经属“英症”,即五脏六腑的内科急症,而七十二疾则是“养症”,以外科、皮科等为主要疾病,这是用苗医“英养”观点来解释的。土家医则是按急慢性病来分类的,三十六惊为急病,七十二疾多为慢性病等。
, http://www.100md.com
    土家族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切实的临床疗效,在历史长河中为土家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值得我们加以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华咏、潘永华、唐永佳,等编著. 土家族医药学 . 第1版 . 北京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1994; 11~18.

    2、彭芳胜,土家族医毒气学说研究 . 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2 . 8(1): 93~94.

    3、田华咏、潘永华、唐永佳 , 等 . 土家医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 医学研究通讯 . 2001 . 30(9):18~19.

    4、田华咏,略论土家族药的分类及用药特点 . 中国民中医药报,1998,7:13(民族医药专版)
, 百拇医药
    5、田华咏,土家族药炮制特点 .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 2001,7(4):14~15

    6、田华咏,土家医疾病分类与命名特点 . 中国中医药报,1999,4:5(民族医药专版)

    7、田华咏,试论楚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 中国中医药报,1997,11:3(民族医药专版)

    8、田华咏,略论傩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 21世纪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研究 . 2000,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 28~29.

    9、田华咏,梯玛文化与土家族医药 .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 2002 . 8 (2) : 1~2

    作者简介

    田华咏,男。湖南省民族医药研究会副主任,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民族医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湘西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民族医药文化研究。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荣获中国中西结合突出贡献奖。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