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文化信息 > 正文
编号:13200942
中西合璧谈术语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3日
中西合璧谈术语

     李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治医生,北京奥运会中医国际形象大使。致力于中医的国际化交流推广和提高当代都市人群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著有《小穴位大健康》等。

    鉴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名词术语是几千年来人们从认识理解中总结出来的,更偏向于宏观的范畴,很难让大家一目了然,这使中医独特的内涵蒙上了神秘的色彩。那么能否用现代西医中的客观化验指标来让大家感受到中医的具体化呢?

    我试着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让更愿意用具体化、形象化思维的读者用试验数据指标来体会这其中的同与异,“异”在思维、表述方式的不同,“同”在结论的惊人相似。

    “肝失疏泄”=西医肝脏解毒

    中医认为肝的特性与树木生长非常类似,因为树木生长形态中其主干挺直向上,树枝曲折向外。从树木的向上生长、向外扩展、枝疏叶茂等现象,引申为木有生长、兴发、生机、条达、舒展等特征。自然界中的树木生长只能向外、向上生长,从来不可能由树梢向树叉、树根生长,这就好比人的情绪必须通过倾诉、交谈、疏泄出来,而不是长期憋闷在心里,否则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或者疾病,甚至是癌症等。

    中医学认为肝调情志,情志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知觉、运动等,属于脑的功能,许多外国人无法理解。其实在严重肝细胞损害后,由于对肠道吸收或体内产生毒物的解毒能力下降,毒物就会进入血液循环并作用于神经系统,从而表现出急躁、抑郁、沉默、智力减退、动作不灵等症状,还会产生语无伦次、衣冠不整、无原因哭闹、吵叫甚至昏迷等神志异常行为。这些都是经过实证证实的。

    “气滞水停”=西医水肿

    身体各种激素的生成与灭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之中,激素过多或不足可引起体内物质代谢的紊乱。多种激素的灭活,主要在肝脏内进行:如雌性激素、雄性激素等。当患肝脏疾病时,由于肝脏对激素灭活能力降低或其他因素可使某些激素在体内堆积。如雌性激素在体内过多时,女性可引起月经失调等,中医学认为 “气滞血瘀”。还有某些激素在体内堆积,可以引起水肿。

    肝主筋=肝为“物质代谢中枢”

    因为“肝主筋,其华在爪”,“筋”是肌健、关节韧带的俗称,现代医学已证实无论是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还是体内贮存的其他物质,均通过肝脏加工合成,产生各种生理上的重要物质,并及时供给身体各部分需要,这些物质即中医之“肝血”。肝血足,则筋强力壮,爪甲坚韧。

    心主神明=西医大脑功能

    脑皮层各部位在功能上有一定的分工,构成了不同的中枢,把智力、记忆、视、听、嗅等感官功能,统归于脑。但在中医学说中,认为人主神明,即人的精神活动一刻也离不开血液的需要,只有心血充足,大脑得到充足血氧供应,才能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完全符合西医理论:脑细胞对缺氧极为敏感,大脑血氧供应不足均将导致脑的功能和代谢改变,脑供氧不足(中医所指心血不足)可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精神萎靡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候,甚至健忘、不省人事、昏迷等症状。

    脾统血=西医止血+凝血

    中医学认为在生理状态下,脾能统摄或制约血液,使血液流行于脉管之中,而不溢出脉管之外,称为脾统血。如果脾的功能不足,则血液溢出脉动管之外而造成出血,即所谓“脾不统血”。中医脾不统血的主要证候:月经过多、崩漏、尿血、紫斑等。西医认为脾是个血库,可贮存和调节全身血量。

    我们知道,脾在胚胎中是主要造血器官,脾也是衰老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破坏场所。所以脾的功能正常是维持红细胞、血小板正常值的重要环节。

    脾之为卫=西医人体免疫机能

    中医称“脾之为卫”,卫的含义是保卫,保护身体,防卫疾病。卫气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温养脏腑与肌腠皮肤,启闭汗孔调节体温; 卫气昼行于阳,使人体保持清醒,夜行于阴,使人体进入睡眠;保卫肌表、抗御外邪作用,西医理解为脾的淋巴组织具有造血功能,可产生淋巴细胞,参与人体免疫机能。比如血液中的某些细胞可透出血管壁,向炎症区域渗透,移动并具有吞噬能力;所以中医中的卫气不足,相当于西医免疫力的下降,表现为面色苍白,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反复生病等。

    肾=西医性腺+内分泌+植物神经系统

    中医讲“肾藏精,主发育与生殖”,中医学的“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个“精”,用现代医学来解释,究竟指什么?指塑造人体一切细胞和各种组织结构的基本物质——蛋白质?还是指DNA?或一个受精的卵泡?看来都包括,但这还远远不够。肾不但具有调节肌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还具有管理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各器官的功能,即现代医学的性腺、整个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里只是举出一些在中医科普化与国际化的路上,大家常谈到、遇到的,甚至是中西医经常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认识的,不足之处望方家斧正! (文/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