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模式并举保障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廖伟坤 钟林东
在中药资源中,近80%的种类来源于野生资源。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合理开发利用野生中药资源的认识不足,使得我国很多地区不同程度地对野生中药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采收、捕获;又由于违反自然规律进行垦殖等原因,使一些药用动植物丧失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减弱了野生中药资源的再生能力,致使许多野生动植物种类趋于衰退或濒临灭绝,造成野生中药资源减少和枯竭。如何保障野生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野生中药资源压力巨大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对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中药产业依旧面临着用药需求量猛增,而资源量减少的困局。野生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在以野生植物为来源的300~400味常用中药中,有100多种出现资源量急剧下降的局面,如川贝母、甘草、千金藤、银柴胡、肉苁蓉、阿魏、雪莲、半枫荷、八角莲、杜仲、银杏、中华猕猴桃、绞股蓝等,野生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逐渐陷入“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之中。川芎、三七、北沙参等药材的野生个体已很难找到。由于对野生中药资源的不适当开发与利用,黑熊、灵猫、蛤蚧、玳瑁等药用动物资源也在减少,资源量普遍下降,有些种类的优良种质正面临消失。
, http://www.100md.com
造成野生中药资源减少或珍稀资源濒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人为影响和生态环境的改变。近半个世纪以来,人口的急剧增长,工业的迅速发展及由此带来自然及社会因素的变化,造成全球性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剧。其中,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药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更大。
建立多种保护模式,
保障可持续利用
针对野生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不少学者都在对中药资源的濒危机制及保护策略方面展开研究,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野生中药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笔者认为,对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模式进行。
种源保护模式 主要是对野生种源不清的中药资源,依据新版《中国药典》进行本草考证、现今药源和商品调查,解决中药材应用中的品种混乱问题,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 百拇医药
种群保护模式 主要解决如何使珍稀的中药材增加种群数量,运用快速繁殖技术提高种群繁殖能力等问题,以达到明确有效保护种群的目的,从而合理、可持续性地进行分级开发和利用。全国杜仲主产区大范围调查发现,杜仲在全国的分布达300万亩以上,但绝大多数均为栽培种,野生存量极少,很多地区原有的成片野生杜仲现已消失。
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在制定种群保护措施时,应当保护多个种群的遗传变异,并促进不同地区的种源交流,避免单一种源的大面积栽培;尽可能对现存的野生资源进行就地保护,收集种子贮藏或进行繁殖,防止野生资源的灭绝;加强各地不同种源之间的基因交流,防止不同种源在人工选择压力下消失。
种植保护模式 主要解决野生中药材资源紧缺状况及野生变家种的人工繁育栽培技术,达到增加资源量的目的。譬如,石蒜野生资源濒临枯竭,传统种苗繁殖率又低,如果利用创新的快速繁殖方法,则可大大提高种苗繁殖率,满足种植栽培的需要。同时,在从石蒜中提取氢溴加兰他敏药物方面,利用科技创新,跳出传统的水提醇沉法窠臼,也可大大提高药物的萃取率,从而减少石蒜资源的消耗。
, 百拇医药
新药源开发保护模式 通过新药源的开发,解决造成珍稀中药材濒危的机制及药用类同品的人工繁育问题,达到扩大药源的目的。《中国药典(2005年版)》 新增来源收载了杜仲叶。由于杜仲皮产量较低,价格昂贵,资源有限,而杜仲叶再生循环能力比杜仲皮快,并且产量大,价格低廉,利用叶代替皮进行生产就能使成本大大降低。另外,还可加强对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如以人参茎叶、种皮作为提取人参皂苷的原料;对同一药用部位不同有效成分加强综合利用,如提取甘草甜素后的药渣中再提取黄酮类成分;对同一有效成分的多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再如适合人工栽培的瓦布贝母作为川贝母新增来源收入《中国药典(2010版)》,解决了川贝母资源问题。
生物技术保护模式 即利用生物技术,解决中药材天然活性成分等大规模生产、培养的技术问题,达到获得有效成分的目的。如人参、西洋参等药用植物,存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问题等,为此,可利用药用植物生物技术,对人参的有效成分实现工业化生产。
保护野生中药资源,要推动野生药用植物产业从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培植资源为主转变,缓解野生资源保护压力。在拯救濒危药用动植物,更有效地保护、利用现有中药资源上,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政府对中药产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在现有立法的基础上,完善对濒危药用动植物的立法,颁布更为严格的法律,解决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中的矛盾。同时,要重视人工栽培过程中保持药材地道性的问题,要监测中药资源的动态变化;在开发和使用中,要减少野生中药资源的浪费。, 百拇医药
在中药资源中,近80%的种类来源于野生资源。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合理开发利用野生中药资源的认识不足,使得我国很多地区不同程度地对野生中药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采收、捕获;又由于违反自然规律进行垦殖等原因,使一些药用动植物丧失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减弱了野生中药资源的再生能力,致使许多野生动植物种类趋于衰退或濒临灭绝,造成野生中药资源减少和枯竭。如何保障野生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野生中药资源压力巨大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对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中药产业依旧面临着用药需求量猛增,而资源量减少的困局。野生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在以野生植物为来源的300~400味常用中药中,有100多种出现资源量急剧下降的局面,如川贝母、甘草、千金藤、银柴胡、肉苁蓉、阿魏、雪莲、半枫荷、八角莲、杜仲、银杏、中华猕猴桃、绞股蓝等,野生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逐渐陷入“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之中。川芎、三七、北沙参等药材的野生个体已很难找到。由于对野生中药资源的不适当开发与利用,黑熊、灵猫、蛤蚧、玳瑁等药用动物资源也在减少,资源量普遍下降,有些种类的优良种质正面临消失。
, http://www.100md.com
造成野生中药资源减少或珍稀资源濒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人为影响和生态环境的改变。近半个世纪以来,人口的急剧增长,工业的迅速发展及由此带来自然及社会因素的变化,造成全球性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剧。其中,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药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更大。
建立多种保护模式,
保障可持续利用
针对野生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不少学者都在对中药资源的濒危机制及保护策略方面展开研究,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野生中药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笔者认为,对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模式进行。
种源保护模式 主要是对野生种源不清的中药资源,依据新版《中国药典》进行本草考证、现今药源和商品调查,解决中药材应用中的品种混乱问题,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 百拇医药
种群保护模式 主要解决如何使珍稀的中药材增加种群数量,运用快速繁殖技术提高种群繁殖能力等问题,以达到明确有效保护种群的目的,从而合理、可持续性地进行分级开发和利用。全国杜仲主产区大范围调查发现,杜仲在全国的分布达300万亩以上,但绝大多数均为栽培种,野生存量极少,很多地区原有的成片野生杜仲现已消失。
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在制定种群保护措施时,应当保护多个种群的遗传变异,并促进不同地区的种源交流,避免单一种源的大面积栽培;尽可能对现存的野生资源进行就地保护,收集种子贮藏或进行繁殖,防止野生资源的灭绝;加强各地不同种源之间的基因交流,防止不同种源在人工选择压力下消失。
种植保护模式 主要解决野生中药材资源紧缺状况及野生变家种的人工繁育栽培技术,达到增加资源量的目的。譬如,石蒜野生资源濒临枯竭,传统种苗繁殖率又低,如果利用创新的快速繁殖方法,则可大大提高种苗繁殖率,满足种植栽培的需要。同时,在从石蒜中提取氢溴加兰他敏药物方面,利用科技创新,跳出传统的水提醇沉法窠臼,也可大大提高药物的萃取率,从而减少石蒜资源的消耗。
, 百拇医药
新药源开发保护模式 通过新药源的开发,解决造成珍稀中药材濒危的机制及药用类同品的人工繁育问题,达到扩大药源的目的。《中国药典(2005年版)》 新增来源收载了杜仲叶。由于杜仲皮产量较低,价格昂贵,资源有限,而杜仲叶再生循环能力比杜仲皮快,并且产量大,价格低廉,利用叶代替皮进行生产就能使成本大大降低。另外,还可加强对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如以人参茎叶、种皮作为提取人参皂苷的原料;对同一药用部位不同有效成分加强综合利用,如提取甘草甜素后的药渣中再提取黄酮类成分;对同一有效成分的多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再如适合人工栽培的瓦布贝母作为川贝母新增来源收入《中国药典(2010版)》,解决了川贝母资源问题。
生物技术保护模式 即利用生物技术,解决中药材天然活性成分等大规模生产、培养的技术问题,达到获得有效成分的目的。如人参、西洋参等药用植物,存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问题等,为此,可利用药用植物生物技术,对人参的有效成分实现工业化生产。
保护野生中药资源,要推动野生药用植物产业从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培植资源为主转变,缓解野生资源保护压力。在拯救濒危药用动植物,更有效地保护、利用现有中药资源上,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政府对中药产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在现有立法的基础上,完善对濒危药用动植物的立法,颁布更为严格的法律,解决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中的矛盾。同时,要重视人工栽培过程中保持药材地道性的问题,要监测中药资源的动态变化;在开发和使用中,要减少野生中药资源的浪费。,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