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开养生误区
当前,从报刊、电视到网页,各种养生书籍、养生讲座和养生信息可谓无处不在。这些所谓的养生理念和方法使人们获得了有益的知识,促进了健康的改善,但也有的使公众误入歧途,适得其反。
专家指出,我们今天讲的食疗、药膳,只是养生当中的一部分,虽然它很有价值,但并非最重要的部分——— 因为第一位是“养神”,第二位是“养形”。食疗和药膳实施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体的自组织能力,也即“养神”。
“药食同源”是中医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 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在这个标准里,食品和药品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食品略略离开“中”时就会偏凉(例如绿豆)或偏温(例如豆豉);如果偏离“中”较远时,就是“寒”与“热”;如果更远离“中”,就是“药”了——— 这就是凉药或者热药的来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得了热病应该用凉药,如果热得不那么厉害,就不一定要药,用性偏凉食品调节就可以了;反之亦然———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疗”。
食疗和药膳并非同一概念。前者使用食品调理,后者则是将通常归入“药”范围的变成可口的食品。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药,又是美味佳肴。对于身体虚羸、冬天手脚常冰凉者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首选。
如果是极寒或者极热者,就叫“毒”了。比如同是豆类的“巴豆”,普通人只要误食一粒就会一泻如水,因为它性极热,常用以治疗极寒的病人。所以《黄帝内经》说治病是“聚毒药以攻之”,而不是说“聚药以攻之”。因此,无论食品、药物甚至毒药都是同源的,因为目的是相同的,即将偏离正常状态的自组织能力恢复到常态。
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养生就要因人而异,体现个体化的养生观。生活中常见这样的事情:有人晚上和朋友们一起吃了火锅,第二天脸上长了包;夏天吹电风扇,有人说再开高一点,有人说再开低一点;同样是吃东西,有人吃了冰的东西就要拉肚子,有人则喜欢吃凉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养生就要因人而异,体现个体化的思想,即“因体施保”、“因人施养”。养生之前很关键的一步,就是搞清楚自己是个什么体质——— 体质辨识在治未病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有可能为个体化诊疗和养生的大面积推广实施提供借鉴与思考。 (摘自《光明日报》), 百拇医药
专家指出,我们今天讲的食疗、药膳,只是养生当中的一部分,虽然它很有价值,但并非最重要的部分——— 因为第一位是“养神”,第二位是“养形”。食疗和药膳实施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体的自组织能力,也即“养神”。
“药食同源”是中医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 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在这个标准里,食品和药品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食品略略离开“中”时就会偏凉(例如绿豆)或偏温(例如豆豉);如果偏离“中”较远时,就是“寒”与“热”;如果更远离“中”,就是“药”了——— 这就是凉药或者热药的来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得了热病应该用凉药,如果热得不那么厉害,就不一定要药,用性偏凉食品调节就可以了;反之亦然———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疗”。
食疗和药膳并非同一概念。前者使用食品调理,后者则是将通常归入“药”范围的变成可口的食品。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药,又是美味佳肴。对于身体虚羸、冬天手脚常冰凉者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首选。
如果是极寒或者极热者,就叫“毒”了。比如同是豆类的“巴豆”,普通人只要误食一粒就会一泻如水,因为它性极热,常用以治疗极寒的病人。所以《黄帝内经》说治病是“聚毒药以攻之”,而不是说“聚药以攻之”。因此,无论食品、药物甚至毒药都是同源的,因为目的是相同的,即将偏离正常状态的自组织能力恢复到常态。
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养生就要因人而异,体现个体化的养生观。生活中常见这样的事情:有人晚上和朋友们一起吃了火锅,第二天脸上长了包;夏天吹电风扇,有人说再开高一点,有人说再开低一点;同样是吃东西,有人吃了冰的东西就要拉肚子,有人则喜欢吃凉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养生就要因人而异,体现个体化的思想,即“因体施保”、“因人施养”。养生之前很关键的一步,就是搞清楚自己是个什么体质——— 体质辨识在治未病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有可能为个体化诊疗和养生的大面积推广实施提供借鉴与思考。 (摘自《光明日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