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品研究 > 药物不良反应 > 药物警戒
编号:11945750
小心药物引发的腮腺炎或腮腺肿胀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3日 《中国医药报》 2010.07.13
     □雷招宝

    临床医师和药师接触较多的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该疾病是小儿常见的病毒性疾病,是以腮腺肿胀及疼痛为特点的非化脓性炎症。但很少有医师和药师了解由药物引起的腮腺炎(腮腺肿胀),这种药物引发腮腺炎或腮腺肿胀的不良反应,被称为药源性腮腺炎(drug-induced parotitis)或药源性腮腺肿胀(drug-induced swelling of parotid gland)。药源性腮腺炎或腮腺肿胀不仅发生在儿童,成人也可发生,因此应引起临床医师和药师注意,避免误诊。

    多种药物可致腮腺炎或腮腺肿胀

    根据国内外文献记载,多种药物可导致药源性腮腺炎或腮腺肿胀。

    抗菌药物 氨苄西林、林可霉素、头孢唑啉、诺氟沙星、呋喃旦啶、特比萘芬、头孢噻定、多西环素、阿奇霉素等。
, http://www.100md.com
    神经系统药物 硫利达嗪、氯丙嗪、奋乃近、丙嗪、异丙嗪、氯硝西泮、氯氮平、曲米帕明、甲基多巴等。

    心血管药物 硝苯地平、尼卡地平、异丙肾上腺素、溴苄铵、可乐定、胍乙啶、依那普利等。

    消化系统药物 阿托品、山莨菪碱、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罗宁、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普鲁本辛、甘草酸苷等。

    碘制剂 普罗碘胺、碘酚、碘海醇等碘造影剂等。

    解热镇痛消炎药物 保泰松、羟基保泰松等。

    麻醉药及其辅助用药 盐酸利托君、氯胺酮等。

    疫苗 腮腺炎减毒疫苗、腮腺炎-麻疹联合疫苗。

    其他药物 α-干扰素、天门冬酰胺酶、甲巯基咪唑、二巯基丙醇、罗格列酮、人血白蛋白、核黄素磷酸钠、有机磷农药等。
, 百拇医药
    不同药物致病机理各异

    抑制腮腺分泌 抗胆碱药物致腮腺炎(腮腺肿胀)是通过节后抗胆碱作用,阻滞M受体与乙酰胆碱的结合,从而使腮腺分泌减少、分泌物变稠、排泄不畅,尤其是在大剂量时使口腔黏膜充血水肿,腮腺口变小而导致腮腺炎或腮腺肿胀。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也有抗胆碱作用,因而也可引起药源性腮腺炎或腮腺肿胀。组胺H2-受体阻滞剂则是通过阻断H2-受体而阻塞腮腺管的分泌,使腮腺分泌物变稠。有机磷农药中毒所致的腮腺炎或腮腺肿胀可能是在抢救的过程中使用了阿托品等抗胆碱药物引起。

    过敏反应 抗菌药物如氨苄西林、头孢唑啉钠、林可霉素等,以及硫普罗宁、还原性谷胱甘肽、碘及其制剂、二巯基丙醇、甲巯咪唑、人血白蛋白、氯胺酮等可能与过敏反应机制参与有关。

    减毒活疫苗特发反应 国内外文献报道接种麻疹腮腺炎减毒疫苗致腮腺炎(腮腺肿胀)的发生率为万分之一至五万分之一,但究竟是由腮腺炎减毒疫苗引起还是由减毒疫苗触发原存疾病所致有待研究。
, 百拇医药
    其他原因 有些药物致腮腺炎(腮腺肿胀)原因不明,有待研究,比如罗格列酮等。

    临床表现与药物种类相关

    药物性腮腺炎(腮腺肿胀)的临床表现可因致病药物不同而有所差别,有时差别还很大。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大多数肿胀或肿大处有触痛或压痛,大多数有口干,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及分泌物,无寒战及发热等。部分病例通过再激发试验(再次用药)而得到证实。根据对相关文献记载的128例病例资料统计来看,发生药物性腮腺炎的患者年龄范围非常广,为9个月~78岁,男女比例为1.84∶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部分药物有特殊临床表现,如保泰松和羟基保泰松可使部分患者同时出现发热、视物模糊、面部皮疹、鼻塞、弥漫性肌痛,有的伴全身性症状如心包炎、皮疹、结膜炎、肝肿大、发热等;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在致腮腺肿大的同时出现白细胞升高、全身性斑丘疹、全身性皮疹等。组胺H2-受体阻滞剂可致腮腺分泌物变稠和腮腺管阻塞;抗胆碱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抑制腺体分泌造成口干的同时容易发生腮腺感染,反复用药可致反复性腮腺肿大,有的腮腺区肿痛、导管口轻度充血、水肿、有稠状分泌物溢出、发热等。由药物的变态反应所致者可有发热等。
, 百拇医药
    依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治疗

    由于该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差异性显著,该不良反应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不十分明确。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条诊断依据可供参考:①使用药物与腮腺炎发生有明确的因果关系;②双侧或单侧腮腺肿大;③腮腺有轻度触痛或压痛;也可无压痛和触痛;④激发试验(再次用药)可使腮腺炎或腮腺肿胀发生的潜伏期明显缩短,临床表现更严重;⑤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效(疫苗引起者除外);⑥国内外文献有关于该药引起腮腺炎(腮腺肿胀)的报告。符合①~④条可以作出肯定的药源性腮腺炎的临床诊断,⑤⑥两条可作为参考。

    由于药物性腮腺炎(腮腺肿胀)的危害性并不大,不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一些预防措施可能并没有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重视。况且并不能肯定使用某种药物对某些患者就一定会导致腮腺炎(腮腺肿胀)。有时由于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在利大于弊的情况下还是得忽略药物的此种不良反应。尽管如此,在有替代药物的情况下,对于易感人群建议不使用可致腮腺炎的药物进行治疗或预防。患者一旦使用某种药物发生过腮腺炎(腮腺肿胀),今后应避免再次使用。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讲,一旦在用药过程中发生腮腺炎(腮腺肿胀)只要停药数小时或数日,腮腺肿胀就会逐渐消退,无需进行特殊的治疗,待致病药物在体内消除后会自然恢复正常。目前尚未有对症治疗药物。但有并发症时特别是严重的并发症时就应对并发症进行对症治疗。有过敏反应机制参与的药物性腮腺炎可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例如谷胱甘肽所致的腮腺炎,注射地塞米松可在3 小时内消失;而未使用地塞米松者则需要3天才能使腮腺肿胀消失,口服氯苯那敏也有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