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抗病毒药还安全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成军教授答记者问
新闻背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第3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药品生产企业和公众,警惕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引起横纹肌溶解的风险。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都是治疗乙型肝炎的核苷类抗病毒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数据显示,拉米夫定可能引起肌肉骨骼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与替比夫定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统损害相似。替比夫定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统损害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肌痛、肌酸激酶增高、关节痛、横纹肌溶解。一般肌痛、肌酸激酶增高预后较好,但如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发展为横纹肌溶解。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7月22日发布了《第3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药品生产企业和公众,警惕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引起横纹肌溶解的风险。这本来是药物上市后监测数据的一个正常发布,却在乙肝患者中引起了一定的恐慌:乙肝抗病毒药还安全吗?部分地区的乙肝患者找到医生质询,为什么仍处方“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有些患者看到报道后不经专家同意就擅自停药。针对这些现象,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肝病领域的著名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成军教授,他表示,发布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是药政部门的正常工作,广大乙肝患者对此不必过分紧张,要客观看待药物的不良反应,切忌擅自停药。
, 百拇医药
问:乙肝抗病毒药的安全性有保证吗?
成军: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临床应用需要很多程序,而在每一个环节,安全性都是一个相当严格的考核指标。从新药研发开始,要从实验室的细胞系对其安全性进行考核;之后,选择小鼠、白兔等小型动物,甚至猴子、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进行实验,对药物的致畸、致突变、致肿瘤、对胚胎发育的影响等进行详细考核。在这一阶段,一大批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遭到淘汰。之后是临床试验,Ⅰ期临床试验对象是正常人,主要考核其安全性;Ⅱ期临床研究主要针对药效和安全性;Ⅲ期临床试验是注册临床试验,对于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全面考核。如果通过这些关口得到上市,还有上市后的Ⅳ期临床研究,在大范围内对药物的安全性再一次进行考核。
也就是说,在研发过程中,那些不良反应明显的药物早在“大浪淘沙”的筛选过程就被滤掉了,只有那些安全性有保障的药物才有机会上市。作为近年来上市的新药,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过程更是十分严格。而且,这些乙肝抗病毒药物均不是首先在我国上市,也不仅仅在我国使用,世界上众多国家都进行了独立的研发、评审、监测,因此其安全性应该是有保证的。但我们也应该明白,没有不良反应、“绝对安全”的药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要能够保证药物不良反应是一个低概率事件、对患者的危害是可控的,就应该可以使用。老百姓说的“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意思。
, 百拇医药
问:应该如何看待不良反应信息发布呢?
成军:上面说过,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再到上市之后,国家药政部门对其安全性指标的关注一直不会停止。这一套机制是国际上通行的,我们国家执行的也很好。这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第3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就是这个工作的一个具体环节。对于这样的信息发布,患者应该正确对待,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这恰恰说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于患者所使用的药物的安全性监测一直在做,没有放松。
问:为什么不同乙肝患者有不同的药物安全性表现呢?
成军:这是因为,虽然药物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患者的遗传背景却会存在很大差别。最近几年,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etics)进展很快,进一步阐明了患者个体因素与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药物不良反应有些是药物本身引起的,有些是药物代谢产物引起的,反应性存在差别,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在不同患者人群存在差别,应很容易理解。
, 百拇医药
问:对乙肝抗病毒药还应有哪些认识?
成军:广大的乙肝患者要明白,绝对没有不良反应的药物是不存在的。例如,青霉素过敏休克在过去几十年中曾经夺去过许多人的生命,但我们不能完全淘汰这一类的药物。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增加,这些问题可以得到非常满意的解决。例如干扰素或者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应用非常广泛,但是用药后乙肝患者基本是百分之百出现发热和白细胞数降低。那么干扰素就不能使用了吗?不是这样的。20多年来,干扰素还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治疗药物,关键要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正确判断,及时处理。
对于乙肝抗病毒药,患者对药物说明书中所罗列的不良反应要认真阅读,正确对待。关键是对于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要看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对于具体的一个患者来说,对于服药后可能的不良反应要心中有数,细心体会,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大多数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可逆的,经过处理或根本无需处理即自行消失。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绝大部分乙肝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如果在不合适的时机停药,会造成病毒反弹,造成肝炎活动,这样的损失比药物不良反应更厉害。因此,有顾虑的患者可以咨询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切不可因为看到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而自行随意采取不当的停药措施。, http://www.100md.com(徐亚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第3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药品生产企业和公众,警惕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引起横纹肌溶解的风险。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都是治疗乙型肝炎的核苷类抗病毒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数据显示,拉米夫定可能引起肌肉骨骼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与替比夫定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统损害相似。替比夫定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统损害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肌痛、肌酸激酶增高、关节痛、横纹肌溶解。一般肌痛、肌酸激酶增高预后较好,但如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发展为横纹肌溶解。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7月22日发布了《第3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药品生产企业和公众,警惕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引起横纹肌溶解的风险。这本来是药物上市后监测数据的一个正常发布,却在乙肝患者中引起了一定的恐慌:乙肝抗病毒药还安全吗?部分地区的乙肝患者找到医生质询,为什么仍处方“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有些患者看到报道后不经专家同意就擅自停药。针对这些现象,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肝病领域的著名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成军教授,他表示,发布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是药政部门的正常工作,广大乙肝患者对此不必过分紧张,要客观看待药物的不良反应,切忌擅自停药。
, 百拇医药
问:乙肝抗病毒药的安全性有保证吗?
成军: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临床应用需要很多程序,而在每一个环节,安全性都是一个相当严格的考核指标。从新药研发开始,要从实验室的细胞系对其安全性进行考核;之后,选择小鼠、白兔等小型动物,甚至猴子、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进行实验,对药物的致畸、致突变、致肿瘤、对胚胎发育的影响等进行详细考核。在这一阶段,一大批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遭到淘汰。之后是临床试验,Ⅰ期临床试验对象是正常人,主要考核其安全性;Ⅱ期临床研究主要针对药效和安全性;Ⅲ期临床试验是注册临床试验,对于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全面考核。如果通过这些关口得到上市,还有上市后的Ⅳ期临床研究,在大范围内对药物的安全性再一次进行考核。
也就是说,在研发过程中,那些不良反应明显的药物早在“大浪淘沙”的筛选过程就被滤掉了,只有那些安全性有保障的药物才有机会上市。作为近年来上市的新药,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过程更是十分严格。而且,这些乙肝抗病毒药物均不是首先在我国上市,也不仅仅在我国使用,世界上众多国家都进行了独立的研发、评审、监测,因此其安全性应该是有保证的。但我们也应该明白,没有不良反应、“绝对安全”的药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要能够保证药物不良反应是一个低概率事件、对患者的危害是可控的,就应该可以使用。老百姓说的“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意思。
, 百拇医药
问:应该如何看待不良反应信息发布呢?
成军:上面说过,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再到上市之后,国家药政部门对其安全性指标的关注一直不会停止。这一套机制是国际上通行的,我们国家执行的也很好。这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第3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就是这个工作的一个具体环节。对于这样的信息发布,患者应该正确对待,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这恰恰说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于患者所使用的药物的安全性监测一直在做,没有放松。
问:为什么不同乙肝患者有不同的药物安全性表现呢?
成军:这是因为,虽然药物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患者的遗传背景却会存在很大差别。最近几年,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etics)进展很快,进一步阐明了患者个体因素与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药物不良反应有些是药物本身引起的,有些是药物代谢产物引起的,反应性存在差别,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在不同患者人群存在差别,应很容易理解。
, 百拇医药
问:对乙肝抗病毒药还应有哪些认识?
成军:广大的乙肝患者要明白,绝对没有不良反应的药物是不存在的。例如,青霉素过敏休克在过去几十年中曾经夺去过许多人的生命,但我们不能完全淘汰这一类的药物。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增加,这些问题可以得到非常满意的解决。例如干扰素或者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应用非常广泛,但是用药后乙肝患者基本是百分之百出现发热和白细胞数降低。那么干扰素就不能使用了吗?不是这样的。20多年来,干扰素还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治疗药物,关键要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正确判断,及时处理。
对于乙肝抗病毒药,患者对药物说明书中所罗列的不良反应要认真阅读,正确对待。关键是对于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要看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对于具体的一个患者来说,对于服药后可能的不良反应要心中有数,细心体会,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大多数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可逆的,经过处理或根本无需处理即自行消失。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绝大部分乙肝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如果在不合适的时机停药,会造成病毒反弹,造成肝炎活动,这样的损失比药物不良反应更厉害。因此,有顾虑的患者可以咨询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切不可因为看到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而自行随意采取不当的停药措施。, http://www.100md.com(徐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