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胰岛素泵
□王雪敏
去年9月,我国首个胰岛素泵治疗指南——《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10)》(以下简称指南)出台,以规范胰岛素泵的使用,明确胰岛素泵适应证和不推荐指征,使胰岛素泵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该指南也是全球第一个关于胰岛素泵治疗的指南。最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母义明教授对该指南进行了解读。
定义和特点
据母义明介绍,胰岛素泵治疗是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通过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从而控制高血糖的一种胰岛素治疗方法。与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相比,胰岛素泵具有能平稳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和变异,从而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避免大剂量使用导致的体重增加;还能通过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加强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等特点。
, 百拇医药
此外,胰岛素泵的使用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增加糖尿病患者进食、运动的自由度;提高患者自我血糖管理能力;减轻糖尿病患者心理负担,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适应证选择
“作为一种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装置,胰岛素泵原则上适用于所有需要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但合理地选择短期或长期治疗,可让患者有更多获益。”母义明表示。
指南明确指出,对于1型糖尿病(T1DM)患者和需长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住院期间短期应用胰岛素泵,可使血糖得到快速控制,既可缩短住院天数,亦可为优化胰岛素注射方案提供参考数据。对于短期需要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者亦可短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对于血糖波动大且采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仍无法平稳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伴有无感知低血糖者、频发低血糖者、黎明现象严重导致血糖总体控制不佳者、作息时间不规律且不能按时就餐者、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者、胃轻瘫或进食时间长的患者,可考虑长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而对于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伴有严重循环障碍的高血糖患者、皮下输液管过敏者、不愿长期皮下埋置输液管或不愿长期佩带胰岛素泵者、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者、无监护人的年幼或年长患者以及生活无法自理者,则不建议使用胰岛素泵治疗。
, 百拇医药
规范治疗
指南指出,胰岛素泵使用的胰岛素类型应为短效人胰岛素或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常规浓度为U-100(100 IU/ml);特殊情况可使用浓度为U-40(40 IU/ml)的低浓度胰岛素,但要注意换算和核实胰岛素泵有无与低浓度胰岛素相关的功能。中效、长效、预混胰岛素,不能用于胰岛素泵治疗。”母义明提醒。
对于每日胰岛素剂量的计算,指南表明,应根据患者的糖尿病分型、血糖水平以及体重情况确定。初始推荐剂量如下:对于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T1DM患者,胰岛素一日总量(IU)=体重(kg)×(0.4~0.5);对于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一日总量(IU)=体重(kg)×(0.5~0.8);对于已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根据胰岛素泵治疗前的胰岛素用量计算,一日总量(U)=用泵前胰岛素用量(IU)×(70%~100%),并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进行个性化剂量调整。
, http://www.100md.com
在剂量分配方面,指南指出,每日的基础输注量(维持机体基础血糖代谢所需的胰岛素量)=全天胰岛素总量×(40%~60%);基础输注率与时间段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以及生活状况来设定。可根据血糖控制的需要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时间段,临床大多分为3~6个时间段。相对于T2DM,T1DM采用更多分段,在患者运动或某些特殊情况时,可相应地设定临时基础输注率。
操作细节
指南对胰岛素泵的相关操作要求也做出了规定。对于输注部位的选择,指南推荐应首选腹部,其次可依次选择上臂、大腿外侧、后腰、臀部等,需避开腹中线、疤痕、胰岛素注射硬结、腰带位置、妊娠纹和脐周2~3cm以内,妊娠中晚期的患者慎选腹部。
指南中还提到,当出现意外高血糖时,需排除以下情况,包括胰岛素泵关机后未开机或停机状态未恢复、报警未解除、泵本身故障;电池电力不足或电池失效;更新输液管时未排气,导致无胰岛素输注;储药器内胰岛素已用完、气泡阻塞储药器出口、储药器前端破裂,胰岛素溢出等原因导致胰岛素未能经输入导管进入人体;输液管皮下胰岛素输注装置脱出、输液管皮下胰岛素输注装置与输液管连接处松动或破裂造成胰岛素漏出;埋置部位感染、硬结、疤痕、腰带位置及处在腰带摩擦处,胰岛素未能被有效吸收;胰岛素结晶堵塞输液管或胰岛素失效等。, http://www.100md.com
去年9月,我国首个胰岛素泵治疗指南——《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10)》(以下简称指南)出台,以规范胰岛素泵的使用,明确胰岛素泵适应证和不推荐指征,使胰岛素泵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该指南也是全球第一个关于胰岛素泵治疗的指南。最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母义明教授对该指南进行了解读。
定义和特点
据母义明介绍,胰岛素泵治疗是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通过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从而控制高血糖的一种胰岛素治疗方法。与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相比,胰岛素泵具有能平稳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和变异,从而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避免大剂量使用导致的体重增加;还能通过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加强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等特点。
, 百拇医药
此外,胰岛素泵的使用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增加糖尿病患者进食、运动的自由度;提高患者自我血糖管理能力;减轻糖尿病患者心理负担,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适应证选择
“作为一种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装置,胰岛素泵原则上适用于所有需要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但合理地选择短期或长期治疗,可让患者有更多获益。”母义明表示。
指南明确指出,对于1型糖尿病(T1DM)患者和需长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住院期间短期应用胰岛素泵,可使血糖得到快速控制,既可缩短住院天数,亦可为优化胰岛素注射方案提供参考数据。对于短期需要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者亦可短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对于血糖波动大且采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仍无法平稳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伴有无感知低血糖者、频发低血糖者、黎明现象严重导致血糖总体控制不佳者、作息时间不规律且不能按时就餐者、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者、胃轻瘫或进食时间长的患者,可考虑长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而对于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伴有严重循环障碍的高血糖患者、皮下输液管过敏者、不愿长期皮下埋置输液管或不愿长期佩带胰岛素泵者、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者、无监护人的年幼或年长患者以及生活无法自理者,则不建议使用胰岛素泵治疗。
, 百拇医药
规范治疗
指南指出,胰岛素泵使用的胰岛素类型应为短效人胰岛素或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常规浓度为U-100(100 IU/ml);特殊情况可使用浓度为U-40(40 IU/ml)的低浓度胰岛素,但要注意换算和核实胰岛素泵有无与低浓度胰岛素相关的功能。中效、长效、预混胰岛素,不能用于胰岛素泵治疗。”母义明提醒。
对于每日胰岛素剂量的计算,指南表明,应根据患者的糖尿病分型、血糖水平以及体重情况确定。初始推荐剂量如下:对于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T1DM患者,胰岛素一日总量(IU)=体重(kg)×(0.4~0.5);对于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一日总量(IU)=体重(kg)×(0.5~0.8);对于已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根据胰岛素泵治疗前的胰岛素用量计算,一日总量(U)=用泵前胰岛素用量(IU)×(70%~100%),并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进行个性化剂量调整。
, http://www.100md.com
在剂量分配方面,指南指出,每日的基础输注量(维持机体基础血糖代谢所需的胰岛素量)=全天胰岛素总量×(40%~60%);基础输注率与时间段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以及生活状况来设定。可根据血糖控制的需要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时间段,临床大多分为3~6个时间段。相对于T2DM,T1DM采用更多分段,在患者运动或某些特殊情况时,可相应地设定临时基础输注率。
操作细节
指南对胰岛素泵的相关操作要求也做出了规定。对于输注部位的选择,指南推荐应首选腹部,其次可依次选择上臂、大腿外侧、后腰、臀部等,需避开腹中线、疤痕、胰岛素注射硬结、腰带位置、妊娠纹和脐周2~3cm以内,妊娠中晚期的患者慎选腹部。
指南中还提到,当出现意外高血糖时,需排除以下情况,包括胰岛素泵关机后未开机或停机状态未恢复、报警未解除、泵本身故障;电池电力不足或电池失效;更新输液管时未排气,导致无胰岛素输注;储药器内胰岛素已用完、气泡阻塞储药器出口、储药器前端破裂,胰岛素溢出等原因导致胰岛素未能经输入导管进入人体;输液管皮下胰岛素输注装置脱出、输液管皮下胰岛素输注装置与输液管连接处松动或破裂造成胰岛素漏出;埋置部位感染、硬结、疤痕、腰带位置及处在腰带摩擦处,胰岛素未能被有效吸收;胰岛素结晶堵塞输液管或胰岛素失效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