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考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六经辨证符合厥阴病提纲,即此方证属厥阴病。
●据《伤寒论》第147、148条所述,凡见上热下寒,又见阳微结者,即可认定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胡希恕经前后对照研究、反复体会,认为《伤寒论》第148条即为前条做注解,主要在说明“阳微结”。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由小柴胡汤方证发展而来说明,人们先认识到半表半里的阳证,后认识到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这一认识,是众多经方家经过不断临床应用和探讨方证体悟到的。
●由应用、认识小柴胡汤方证,发展至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显示了我们的先辈临床应用、认识方证的漫长过程。
笔者曾于2005年8月1日在贵报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进行探讨,后常与同道切磋,仍感对该方认识浮浅,从而促使笔者进一步学习、认识该方证,今就对笔者近年来对该方证的学习、考证阐述如下。
对第147条认识的嬗变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始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学术界对该条的认识、争论、探讨不断,临床研究倍受重视。
成无己是第一个注解《伤寒论》者,当然亦是该条的第一个注解者,他注解为:“伤寒五六日,已经汗下之后,则邪当解,今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即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未解也。胸胁满,微结,寒热心烦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若热消津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其人必呕,今渴而不呕,知非里热也。伤寒汗出则和,今但头汗出而余处无汗者,津液不足而阳虚于上也,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以解表里之邪,复津液而助阳也。”成无己以《内经》注《伤寒》称著,但对本条却以八纲注释,因此很值得关注:第一,认为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亦是其首先明确《伤寒论》有半表半里病位概念,尤其值得称道;第二,认为本方证以津液伤重为特点,为后世研究本方证者所宗。
但是成氏这一观点,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引起后世重视,却出现对该条文的误解、怀疑,如日本的山田氏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盖叔和加减之法所制,决非仲景氏之方”,主张刪除该条文及方药。
不过,后世不少注家密切结合临床,探讨了该方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868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中医药报》编辑部联系。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