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460214
国内CPR亟待普及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25日 医药经济报
国内CPR亟待普及

    在基本生命支持阶段,心肺复苏的目标是使骤停的心脏尽快恢复自主循环。2005~2010年多项研究显示,与传统按压通气相比,持续按压可提高自主循环恢复比例。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 李春盛教授

    CPR意识有待提高

    上世纪60年代,研究者将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除颤三项技术结合起来,创建了现代心肺复苏术(CPR)。然而,目前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仍仅为7.92%,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60%。

    究其原因,与CPR技术和意识的普及程度有关。在美国,所有的公务员、学生、警察、社区居民都要接受CPR的规范化培训,医护人员都要通过CPR专业考核,合格者才能颁发执业医师资格行医证。而在我国,不仅大众缺乏复苏知识,就连基层医生的CPR技术和意识也十分寡淡。

    其实CPR技术并不复杂。最近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刊发的对美国亚利桑那州医院CPR后果比较研究显示,接受由旁观者所做的仅按压胸部的心肺复苏术的心脏停搏病人,要比那些接受常规心肺复苏术或没有接受心肺复苏术的患者更有可能活着出院。

    美国心脏学会公布的最新版CPR变简单了:只要在两乳中间、双掌扣迭、每分钟按压100下。由于此方法比常规的CPR(伴有救助性人工呼吸)更容易教、学、记和做,专家呼吁应以此为基础推广全民学习CPR。

    持续按压最重要

    施行仅按压胸部的简单版心肺复苏术,要注意3个关键点。

    其一,明确认识心脏停搏的三个时相。第一期为电活动期,此期为4分钟,多为室颤,其特征对早期除颤有高敏感性;第二期为循环期,约为4~10分钟,此期高质量的CPR最为有效,即在除颤前做CPR改善心脑的血液供应及氧合;第三期为代谢期,通常为心脏停搏10分钟后,此时CPR效果差,每延长1分钟则生存率降低8%~10%,主要因为长期缺血缺氧造成的代谢影响预后。

    其二,除颤前改善循环是关键。目前观点是主张多按压,少通气。从2005年到2010年间,许多主要文献均证明多按压、少通气,是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的重要关键。一项日本的研究证明:持续胸外按压组ROSC比传统的按压通气组高一倍。而事实证明过度通气不但中断按压,使冠脉灌注压降低,心肌缺血,而且由于胸内压增加,致造成静脉回流受阻致心脏排血量下降。

    因此,除由气道阻塞窒息和小儿的心脏骤停仍需通气外,对由心源性因素引起的心脏骤停按压要比通气更重要,而且持续按压最为重要。

    其三,胸外按压要快速有力。按压的深度要达到5cm左右才能增加冠脉灌注;且频率要快,要在80~100次/分以上,否则不能建立有效循环。在按压时,一定要注意胸壁回弹,这样才能易于造成胸腔内负压,促使静脉回流至心脏,从而增加下一次按压周期的前负荷。, http://www.100md.com(文 王有国(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