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文化信息
编号:11943110
李时珍的知音和伯乐 等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6日 《中国医药报》 2010.11.06
     李时珍的知音和伯乐

    ■王吴军

    明朝李时珍写的划时代的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国医学、养生学、营养学、甚至动物学、植物学都有客观的记录、精辟的分析与论述,四百多年了,这部书一版再版,长销不衰,影响深远。不过,当初《本草纲目》的出版却很不容易。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这部书,花费了二十七年的时间。万历七年(1579年),李时珍带着《本草纲目》的手稿来到南京,想找一家“书坊”(即现在的出版社)将这部书刻印出版。然而,由于当时李时珍没有什么名气,在书商眼里,他不过是来自湖北山区的一名乡村医生,而且,像《本草纲目》这样一部52卷的巨著,既不是适合市井口味的小说,也不是能让读书人考取功名的工具书,出版后也不会成为热销书,所以,书商对李时珍拿来的《本草纲目》的书稿都不感兴趣,没有人愿意出版。

    面对无人出版的窘境,最后,李时珍决定想一想别的方法。他到离南京不太远的太仓拜访了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不过,李时珍和王世贞只有过一面之交,当年王世贞在湖北出任湖广按察使的时候曾见过李时珍一次。世事变幻,当时李时珍也不知道王世贞这个大名人愿不愿意帮自己,只是想请王世贞为自己的《本草纲目》写一篇序,来提高《本草纲目》的身价。
, 百拇医药
    王世贞是一个很有慧眼的人,他热情接待了李时珍,并认真听了李时珍对于《本草纲目》这部书的论述,且甚为赏识。但是,王世贞当时却没有答应为《本草纲目》写序,他要李时珍先把《本草纲目》的书稿留下来,他要认真读完全书后再决定是不是为这部书写序。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书稿在王世贞那里一放就是整整十年。王世贞认真阅读了《本草纲目》这部书稿后,在万历十八年(1590年)新春的元宵节,欣然为《本草纲目》写下了一篇洋溢着由衷赞誉的序言,称其为“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在序言中,王世贞还不忘向当时的“书坊”极力推荐这部书。这十年中,李时珍及其后人也没有停止对《本草纲目》这部书的不断完善。

    由于有了王世贞的热情赞赏和大力推荐,默默无闻的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很快得到了书商的青睐。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本草纲目》一书终于出版问世了,以后越传越广,有多种版本。

    
, http://www.100md.com
    食药两用的茯苓

    ■江大雄

    茯苓,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寄生于松树根。茯苓的干燥菌核,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为白色或粉红色。茯苓主产于安徽、云南、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岳西的茯苓品质最佳。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茯苓外皮有利水肿功能;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为赤茯苓,有渗利湿热功能;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为白茯苓,有渗湿健脾功能;在茯苓的生长过程中,有细松树根穿过茯苓,这种茯苓称为茯神,具有宁心安神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茯苓含有多糖类、卵磷脂、组氨酸、多种酶及微量元素等。茯苓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并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我国古代有关服食茯苓祛病强身的记载很多,明代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茯苓是由“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有滋补功效。茯苓药性平和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适宜长期服用,历代医家及养生学家都很重视茯苓延年益寿的功效。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就很会做茯苓饼,他曾指出,“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据说苏东坡年已六旬还有惊人的记忆力和强健的身体,这可能和他常吃自制的茯苓饼有很大关系。如今,北京生产的茯苓饼,又名茯苓夹饼,是一种滋补性传统名点。其制作过程即以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饼,中间夹有蜂蜜、蜜饯、松果碎仁,其形如满月,白如雪,珍美甘香。
, http://www.100md.com
    

    医圣故里的端午节

    ■贾博

    过端午,用中药,是河南省西峡县两大民俗特色。

    西峡县与端午节有缘,因为西峡有个屈原冈。由西峡县城往东30公里的霄山脚下,有一道横贯东西的山冈,岗上青松翠柏,郁郁葱葱。碑后为清内乡县令邱铭勋撰写的序文,时间为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屈原冈,还建有一座屈原祠,为六间青砖瓦房,占地120平方米。左祠内中堂墙壁用青石镶刻,牌位是清戊寅年骚客所立,横刻着“精忠一世”,竖刻着“楚三闾大夫屈子神位”;右祠内墙壁及木梁上都镌刻着穿着戎装的战将,骑着麒麟,拿着长枪,驰骋疆场。祠内祠外现存的青石碑文,多为后人追忆屈原,安抚屈原忠魂的千古感慨。
, 百拇医药
    如今,西峡人和全国各地同胞一样,每年的端午节都要祭祀屈原。但这里的端午习俗又带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家家户户都擅长使用中药材包粽子、养生辟邪。这是因为西峡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已查明的中药材就有1328种,所以这里的端午习俗与中药有着悠长的历史渊源。

    包粽子。江南地区包粽子多用芦苇叶、竹笋叶等,而西峡则用当地盛产的一种称为“槲叶”的树叶。《本草纲目》记载:“槲叶,气味甘、苦、平,无毒,”具有止血、止渴、利小便的功效。用槲叶包的粽子颜色鲜亮、不发黑、不变味,有一番自然的清香。据科学研究表明,槲叶是一种非常环保的食品包装材料,它不但不会与食品发生反应,而且使用后能很快分解,不污染环境。在西峡,槲叶象征着吉祥如意、长命百岁。用槲叶包粽子,寄托了西峡人的祝福和喜庆,还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插艾蒿。在西峡,端午节的早晨,家家起早打扫庭院,把所有的门户都插上艾蒿。艾是一种草本药物,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除了部分插门窗外,农家常用燃烧的艾,驱赶蚊虫,身上瘙痒或有皮肤病等,用艾熬水洗澡,很快就会见效。
, http://www.100md.com
    戴香囊。俗话说“吃了五粽,才把棉衣送”、“过了五月端,才把单身穿”。大人用各种彩色布块做成辣椒、茄子、葫芦、菱角、鸡心、小布人以及各种小动物形状的香囊,内装由白芷、川芎、山奈等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做成的香料,让小孩佩戴在胸前,以避蚊虫,驱瘴气。

    饮雄黄酒。端午节前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西峡人民发现,饮雄黄酒能驱邪解毒。端午节这天清早,长辈们就会早早起床调好雄黄酒,以备在早饭吃粽子、鸡蛋、熟蒜瓣时饮用。同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来驱赶蚊虫,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吃剩的雄黄酒还要喷洒在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平日遇有虫咬红肿,就用来涂抹解毒消肿。而现今人们逐渐认识到过量饮用雄黄酒有毒,端午节这天也就不再饮雄黄酒了,只做涂抹和喷洒用。

    在西峡,过端午和用中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种民俗习惯的背后,是两种不同历史文化的交融,文化之所以能相通,是因为它们都饱含着一种淳朴的民族情怀——憧憬和追求着美好的生活。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