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中医专家 > 金世元
编号:11971866
国药泰斗金世元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4日 《中国医药报》 2010.12.14
国药泰斗金世元

     图为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专程前往金世元家中祝贺金老从事中医药事业70年

    □文/本报记者 徐亚静 图/巨峰

    12月5日,北京国际饭店二号会议厅里热闹非凡,北京中药圈的众多人士聚集在这里。此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首都国医名师”金世元的学生、徒弟、学生们的学生、指导过的药厂代表;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庆祝金老从事中医药工作70周年。从旧社会药庄的学徒工,到如今桃李满天下的国药大师,84岁的金世元的人生经历无疑是传奇的。而成就这一传奇的,正是金老一直执着的“药道致诚”的信念。

    从学徒工到“活药典”

    小时候就听奶奶讲:“你爷爷能到现在这样不容易。他将满7个月母亲就故去了,由姑姑抚养长大,7岁时开始读私塾,14岁去北京复有药庄学徒,日子过得很苦。”如今也从事中药工作的金老的孙女金艳提起爷爷的经历不胜唏嘘。
, 百拇医药
    金世元1926年出生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4岁的时候,经人介绍到北京复有药庄当学徒。学徒的日子很苦,白天不停地认药斗子、包药包、使铜缸子砸药、使药戥子称药,晚上还要给师傅打洗脚水、提夜壶,每天至少要干12个小时的活,稍有闪失,师傅就会训斥一顿。

    晚上师傅们都休息了,金世元便请厨房的大师傅给留点儿灶火,借着灶眼儿那点儿光亮看药书、背汤头歌、四百味。这对于一个14岁的孩子来说还真有点吃不消。与金世元同时去学徒的一共有3个人,那两个人因为吃不了这样的苦,不到半年的时间便辞工回家了。

    金世元的努力为自己赢得了机会。学徒的当年,他便被允许学习炒药。这是一项技术要求高但又特别苦的活,烟熏火燎不说,被烫到更是家常便饭。炒药中最苦、最累的莫过于炒姜炭了。干姜块刚加热的时候会冒出很多黄烟,并带着一股强烈的姜辣的刺激味道,让人咳呛难忍,涕泪俱下,就连流的汗都是黄色的。等到姜炒成黑炭的时候,冒的就都是黑烟了,这时人的脸上、身上流的汗水全都是黑的。
, 百拇医药
    在药庄,师傅考徒弟技术也往往要考炒药。考的时候两个徒弟一起炒,看谁炒的药合乎标准。一边炒,师傅还要一边提问,问这药为什么要炒,这药的功效是什么等等。金世元不仅药炒得好,问题也能对答如流。短短一年的时间,他依靠自己的勤奋和才智,赢得了药庄上下的好评。

    “我是个农民的孩子,这点儿苦不算什么。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还得抢着干,这样师傅才会教你。”提起这段经历,金世元说。正是这种吃苦耐劳的劲头,让他学到了传统中药的“全活儿”:辨识草药、饮片炮制、成药制作等。

    此后的几十年,他仍旧凭着这股不怕吃苦、谦虚好学的精神,在地道药材与非地道药材的产地和性状、规格和质量等方面掌握了一套娴熟的鉴别本领,渐渐成为人人敬仰的“活药典”。

    “弃医从药”终不悔

    一位家住赤峰的病人由于中风造成身体瘫痪,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卧床不起,中医、西医看了很多,可是病情都没有改善。经别人介绍她找到了金世元。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人慢慢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并给金世元寄来了自己稳健站立着的照片。在中医药界,金世元一直有“医药双馨”的美誉。
, http://www.100md.com
    1957年,金世元考下第一批中医师资格执照,这对于一心梦想济世救人的金世元来说是一次绝好的转行机会。当时他工作的北京市药材公司总经理焦景成对他说:“中医缺人,中药也缺人呀,像你这样既懂医又懂药的人就更缺了。为了中医药事业的需要,我建议你把自己的理想放在第二位。”于是金世元毅然决定放弃开业行医,留在药材公司继续干老本行。

    也正是当年的这一决定,为中药界留下了一位大师。1995年,国务院下发《整顿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的通知,年近古稀的金老被特聘为中药鉴别专家,跟随检查团深入全国各药材市场明察暗访。虽然当时他身患糖尿病,依旧拖着病体和年轻人一样长途跋涉、不辞辛劳,感动了随行的每一个人。

    为考察全国各地的种植基地,研究野生道地药材资源,20多年间,从最北端的黑龙江省到最南端的海南省,从黄沙漫天的敦煌戈壁,到四季湿润的西双版纳,金世元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期间他积累了大量中药材资源分布、中药材种植技术的资料。
, 百拇医药
    开创中药教育新局面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没见过爷爷在家里踏踏实实地呆过一天。他成天都是在北京卫生学校给学生们授课,深夜骑车回到家,胡乱吃几口饭就又开始准备第二天的课。我那时总想,爷爷可真忙啊,都不理我们。再后来,能见到爷爷的机会更是少得可怜了。只知道他带着一批批年轻人在全国各地药材市场、药源基地不停地跑。他的心啊,全放在中药上了。”金艳说。

    1961年,北京地区的四城区相继成立中医院,各大综合性医院及专科医院都增设了中医科。一时间,中药人员奇缺,就连北京市卫生局从药材公司调人也已无人可调了。北京卫生学校的中药专业应运而生。

    由于中药人员自古以来都是通过学徒培养的,历史上也没有一所正规的中药学校,中药学校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教材怎么写?实践课程怎么教?完全没有蓝本可以参考。“不懂就看其他专业的老师怎么上课、写教案,听人家讲课,跟人家学。”就这样,金世元和另三位调入北京卫生学校的老师傅白手起家,建立起中药专业。
, 百拇医药
    在教学的同时,金世元也开始编写中药学教材,第一版中等中医药学校全国统编教材《中药炮制学》就是由金世元主编的。另外,他还编著了《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为指导临床中医正确辨证用药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带着摄制组人员,跑遍北京周边地区的养鹿场,拍摄的《鹿茸》教学录像片,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0年,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第一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作为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金世元成为惟一一位中药学指导老师。8年时间,他带出了两批四名徒弟。“老师教我们,不光教知识,还教‘药道致诚’的道理,教中药人的职业道德。这是我们一生都受益的宝贵财富。”金世元的徒弟翟胜利说。

    在北京卫生学校工作40年,金世元培养中药专业人才1200余人。现在,这些学生大多已成为北京地区中药行业的骨干。2007年,金世元从北京卫生学校退休,但他却从未放下中医药事业,在家也一样“上班”,撰写《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我要把自己这辈子的所学一个不落地都写在这里。”他说。,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