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疗管理
编号:11998553
身患绝症如何直面生死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20日 《当代健康报》 2011.01.20
身患绝症如何直面生死

     正在热播的《非诚勿扰2》中,得了绝症的李香山说:“其实我不怕死,但是我怕生不如死。活得苟且,不如死得有尊严。”秦奋说:“去海边吧,趁着还能动。我承诺给你尊严。”于是,在隆重的“李香山人生告别会”后,两人一起出海,李香山从轮椅上一跃,不忍亲眼看着兄弟投海自杀的秦奋伤心地冲进了船舱。最终,秦奋帮助香山“有尊严地死去”,中年人的兄弟情回荡在“民歌之父”胡德夫苍凉的歌声里,观众的眼泪也就不自觉地跟着流下来。

    如果医学再进步一些,能够攻克李香山的绝症,他就不会轻易放弃生命;如果临终关怀更普及一些,可能李香山就不会把有尊严的死委托给自己的朋友……

    A 如果医学技术更加进步

    癌症 国内死因第一位

    随着传染病的逐渐被控制,恶性肿瘤——— 癌症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增大。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的报告,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起新病例被诊断为癌症,760万人死于癌症。根据卫生部2009年的数据显示,在我国癌症死亡占死因中的第一位,目前我国每死亡5人,即有1人死于癌症。预计2020年癌症新发病例将达到1500万,死亡1000万,现患病例3000万。所以,像李香山一样患晚期癌面对死亡者将越来越多。
, 百拇医药
    癌症也许只是一种慢性病

    人们一听到“癌症”就会不寒而栗。因为相比其他疾病,除了要经历昂贵且痛苦的手术、放疗、化疗外,还有疼痛、腹水、消瘦等与癌症相伴,癌症患者会时时笼罩在死亡阴影中,这就是人们谈癌色变的原因。

    客观地说,医学的进步只是提高了癌症早期的治疗效果,对于晚期癌症依然是良策甚少。癌症治疗的三大手段给病人带来了许多额外的痛苦,经历过化疗的人大都有“生不如死”的感觉,用这么多伤害性的、攻击性的治疗,这在其他疾病上是很难见到的。事实上,癌症并不可怕,它其实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只是一种慢性病。癌症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把握好时机与方法,很多癌症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与人“和平共处”的,而防治癌症的钥匙,其实就在您自己手上!如果李香山在黑色素瘤早期发现,也许就不用这么绝望。就像衰老一样,很多癌症只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生理异常。国外有尸检资料显示,80岁以上者有1/4身患癌症,却无任何不适,而死于癌症以外的其他因素。这似乎可以说明,人的年龄越大,肿瘤的自然发展就越慢,威胁和危害就越小。说“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可以指导患者不受错误观点的误导而精神崩溃,不至于众多患癌者都像李香山一样选择安乐死。
, 百拇医药
    治疗手段有所转变

    传统治疗癌症的方法——— 手术、放疗、化疗,指导思想是“寻找与破坏”。就是尽可能寻找癌细胞的“蛛丝马迹”,一旦发现癌症“敌情”,马上采取攻击性治疗方法,务求彻底杀灭癌细胞。但这种“规范”方法却往往导致过度治疗,一方面让病人产生极度的痛苦和恐惧感,且常常因病致贫、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会因过度重视“病”而忽略“人”,最终导致“正”“邪”同归于尽,也就是李香山所说“生不如死”。现在肿瘤治疗多半早期以“攻邪”为主,采取放、化疗控制病情;中、晚期宜“攻补兼施”或“扶正”,采取“干预性治疗”。“干预性治疗”的目标是,尽可能减小疾病对患者生活与生存带来的不利影响,控制或减缓该病的发展或恶化态势,帮助患者活得更好,更长。

    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采用,从过去的中西医相互排斥到今天的融为一体,这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扶正培本法的研究证实中药合并放化疗具有减毒增效作用;抗肿瘤中药的研究发现清热解毒中药有抑制肿瘤的作用;中药活血化瘀抗转移已研究证实中药可作用于转移的不同环节。近40年来,肿瘤治疗进入综合治疗的时代,内科治疗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而且对于某种肿瘤已取得相当高的治愈率。在过去,外科手术绝对是肿瘤治疗“老大”,然而,今天随着中西医药物的开发,使治疗的前景一片广阔。除了中医治疗“扶正”、“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接纳,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和人们对肿瘤的发病机制也从细胞、分子水平上的进一步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对付肿瘤的治疗方法、治疗手段的转变,人类征服癌症应为时不远。
, 百拇医药
    纵向地看癌症治疗的进展,也许李香山会有信心再“挺一挺”,毕竟活着也是一种勇气的证明。

    B 如果临终关怀能更普及

    死亡从来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然而,对一些绝症患者来说,生存也是那么的沉重。绝症患者就像一个人在大河里无助地挣扎,死亡的恐惧占据了他们的内心。如果这个时候有一艘船向他们驶来,把他们拉上来,拉着他们的手陪伴着他,消除他们的恐惧感,把他们送到彼岸……这艘大船就是临终关怀,就是姑息保健。如果临终关怀能够更为普及,片中的李香山就不会怕自己“生不如死”选择“安乐死”。

    认识临终关怀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点一盏心灯,让生命泊于安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临终关怀”这一概念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实际上,“临终关怀”一词最早始于国外。世界上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克里斯多弗医院,是由英国护士桑德斯于1967年创办。20世纪70年代后期,临终关怀传入美国,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临终关怀”一词在我国的正式应用,始于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
, 百拇医药
    临终关怀也叫姑息保健,因为在许多病痛面前,医生也是束手无策的,面对这些病痛,不能不照顾病人的感受而进行一味的强制治疗,应该寻求一种保守的手法,尽最大可能来降低病人的疼痛。根据临床统计,姑息疗法能使90%以上的病痛得到缓解。姑息治疗的医生,就是在为病人尽量减轻身体疼痛的同时,对其进行心理的安抚,帮他认识生老病死的必然过程,使他抛却恐惧,有质量、有尊严地走完他的一生。

    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在临终阶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 百拇医药
    国内著名临终关怀机构

    在临床实践方面,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各地都纷纷因地制宜地创办了临终关怀服务机构。

    北京的临终关怀机构比较著名的是朝阳门医院“临终关怀”病区和松堂医院。朝阳门医院“临终关怀”病区是北京第一家由卫生局批准的老年关怀医院,有40张床位,收住多种心脑血管病人,癌症晚期病人,医护力量雄厚,提供24小时临床护理和生活护理。松堂医院的特点是护士与病人同住一病房,使病人昼夜得到护理,并得到学校及宗教界等志愿者的服务。

    上海的临终关怀机构,在上海市退休职工管委会的领导下,发展了几十家,以南汇护理院最为突出。现有床位80张,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临终关怀机构。

    南京鼓楼安怀医院是一座社会办医性质的临终关怀院,护理人员注重对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并妥善地协助料理死者的后事,使家属感到满意。许多医院给予物质上的帮助,鼓楼区政府还筹建了一所能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临终关怀院。
, 百拇医药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03年初成立的“姑息保健病房”是山东省唯一收治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病房,至今已经送走了近千人。

    浙江义乌市关怀护理医院是一所以临终关怀为主,重点收治中、晚期癌症患者,兼收高龄老年人,老年性痴呆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残疾、瘫痪病人,是第一家由个人出资创办的临终关怀院,并得到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指定为享受公费医疗的定点单位之一。

    沈阳的临终关怀机构主要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就收治临终病人近900人。

    临终关怀病房部分日志

    为了能更清楚地了解临终关怀,记者搜寻部分临终关怀病房医生的日志。就算李香山不了解临终关怀,但是看了这些医生日志,也许他会尝试临终关怀。

    日志一:安静地走是幸福的
, 百拇医药
    10月28日中午1点,81床的向女士,终于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右肺癌晚期,各个部位的癌细胞都在转移,身体虚脱得完全出壳,然而,没有被痛苦折磨的嘶嚎,没有死神来袭的恐惧,走的时候,她平静地熟睡着,嘴角还带着若隐若现的微笑。丈夫说,她是安静地走的;孩子说,她是没有遗憾地走的;同室病友说,她是幸福地走的……

    日志二:儿子一周没喊疼

    3天前的10月25日,16岁的小军也走了。母亲曾为他的胃癌花掉了N个万元,可他还是被疼痛折磨得死去活来,杜冷丁注射从4小时一支变为半小时一支,病魔仍死死纠缠着孩子孱弱的身体。面对完全没有希望的病,母亲含泪选择了“姑息治疗”,然后,她看着儿子变得平静、快乐,儿子一周多没喊疼,甚至因此萌生了生存信心和勇气,虽然这已是不可能。

    日志三:新室友选择“住下来”

    28日中午,号叫着进来了一个10岁的男孩小强。他患的是骨肉瘤,为了治他的病,父母全累倒了,跟随来成都的爷爷说,家里东西都快卖光了,可孩子还是没一丝起色。舅舅说,都知道孩子不行了,听到孩子喊疼的声音,比让自己死还难受。然后,他们来到这里,听说了关于向女士和小军等许多人的故事,他们选择了“住下来”。一个小时后,小强不哭不闹不喊疼了,他躺在病床上安静地睡着。两个小时后,他醒来了,睁着清澈的眼睛告诉爷爷,自己想玩游戏,还告诉大家,等他好了以后,要学电脑……
, 百拇医药
    不得已他选择“安乐死”

    毕竟医学发展没有让李香山相信他的黑色素瘤能够治愈;李香山也不了解临终关怀可以让癌症晚期患者直面死亡,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最具有争议的“安乐死”。对于“安乐死”,虽然已经争议十年之久,但这争议还将继续下去。

    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85%以上的人认为安乐死符合人道主义,近80%认为目前国内可实施安乐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对313名不同人群的调查显示:93.6%的人赞成实施安乐死,其中医务 人 员 赞 成 者 为98.4%,法学界人士赞成者为90%,一般者占90.1%。然而,众多法学专家和医生并不太认同“安乐死”立法。

    广东中安律师事务所律师高波说,正是因为安乐死本身就游走于道德与法理的边缘,所以关于安乐死的话题一直持续,却一直没有定论。尤其在中国,亲情、文化、伦理、道德与法律相互冲突是看着亲人在痛苦中延续生命,还是随他意愿用外力助其结束生命?

    北大医院门诊部主任王光明表示,作为医务工作者,他对安乐死立法也有一些担忧。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如果实施安乐死,在末期病人还有呼吸心跳的情况下,医生拔了呼吸管,虽是法律允许,但客观上是剥夺了病人的生命,那医生岂不成了刽子手?王光明认为,这可能是从道德层面上,医务人员最难过的一道坎。

    少数反对安乐死立法的市民认为,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安乐死立法尚不具备条件。国家太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对同一问题的判断很难统一。安乐死涉及剥夺人的生命权,分寸把握很难,如果操之过急,可能造成家庭伦理的混乱。除了可能造成的钻法律空子的事发生,主要是作为病人的亲属,从感情上和面子上都不愿病人非自然死亡。, 百拇医药(/晨露)


    参见:首页 > 医学版 > 护理天地 > 心理护理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