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人与医学2
编号:11998550
谁夸大了疾病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27日 《当代健康报》 2011.01.27
    近来,中国“年人均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报道再度引发了人们对包括过度用药在内的药品滥用问题的关注。事实上,滥用药物不仅仅是药物使用的问题,药物的滥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随便认定机体患病。众多荷兰人认同这样的观点:“药品不是糖果,它不是给人缓解病痛、带来快乐的唯一手段,疾病消退需要一个自然的过程,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利用药物加速这一过程。”如果中国人也认同这一观点,在我国滥用药物自然变少。

    人为造出“综合征”

    又到春节前了,很多人见面就会问:“焦虑了没?节前焦虑征得了没?”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成为某综合征患者。周末综合征、考后综合征、腕管综合征、病态建筑综合征、经济客舱综合征……综合征是这样被定义的。它是在种种病理过程中,当出现一个症候时,同时会伴有另外几个症候。这一群症候是很定型的,将其统一起来进行观察则称为综合征。一个综合征的各种症状可看作是由一个基本原因所引起的。代表一些相互关联的器官病变或功能紊乱而同时出现一群症状,往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常可出现于几种疾病或由于几种不同原因所引起的疾病。
, 百拇医药
    现在生活中,很多身体上轻微的小问题往往被渲染和夸张成严重的疾病:害羞被认为“社交焦虑障碍”,月经前的紧张表现被说成是一种名为“经前焦虑”的心理病,正常的性问题被看做“性功能障碍”,自然的生理变化成了“更年期激素缺乏征”,心烦意乱的办公室白领更被认为患有“成人注意缺陷障碍”……就这样,可能本来仅仅是一种致病风险,却被大家说成了一种疾病。

    疑病者乱戴疾病帽子

    过分担忧健康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疑病。他们坚信自己有病,身体稍有不适,就认为自己得了非同小可的疾病。他们喜欢查阅医学书籍里的症状“对号入座”;他们反复做各种医学检查,检查结果稍有异常,便惶恐不安;如果没有检查出任何异常,他们要么认为仪器不够先进,要么认为医生水平不够高。

    55岁的李阿姨退休后又找了一份工作,原本干劲十足,可近几个月来她总是咳嗽,吃了好些药也不见好,最后发展到吃不好、睡不着,浑身无力,只好卧床休息。李阿姨怀疑自己得了肺癌,可辗转几家医院,拍CT、核磁共振……相关检查都做了一遍,就是嗓子有点发炎。尽管医生很确定地告诉她没什么事,可她还是闹着要住院动手术。
, 百拇医药
    对于检查结果的认识,也造成很多疾病的认定。有道是,胃镜下面无好胃,不做胃镜没有胃炎,一做胃镜都是胃炎,人吃五谷杂粮,胃是研磨消化食物的,即使钢铁机器也会有磨损,何况胃呢?而关于前列腺炎,误解就更多了。目前认为,前列腺炎三分是生理上的病,七分是心病;重症前列腺炎一分是生理上的病,九分是心病。因此,前列腺炎有“患病性格”一说,也就是说,杞人忧天、谨小慎微的人就容易患前列腺炎。

    对健康过分担忧的人之所以疑病,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健康知识,除了自疑,还容易被忽悠。在一些疾病的宣传资料中,“三部曲”是最臭名昭著的忽悠名词之一。胃病有“胃炎、胃溃疡、胃癌”的三部曲,前列腺炎有“阳痿、不育、前列腺癌”的三部曲,诸如此类。由于对癌症的极度恐惧,有些人对身体的细微变化产生莫名其妙的怀疑:“我的大便两头干、中间稀,这是为什么?”“我为什么站着撒尿会分叉,而蹲着撒尿则不会?”这些不算症状的症状,医生也无法解释。

    制药也在制造疾病
, 百拇医药
    30年前,世界制药业巨头默克公司的CEO亨利退休时曾表示,他对默克公司的市场策略感到担忧,因为他们对潜在市场的定位仅局限于病人。言下之意,他希望默克公司像生产口香糖的箭牌公司一样,能够为健康人生产产品——— 这是他多年的梦想,因为这样一来,默克公司就能把药品卖给所有人,而不仅仅是病人。

    制药商促动发明新的疾病?也许很多人会对这一观点有些不解,但对制药界的业内人士来说这实在是太司空见惯了。近期《路透社商业观察》上一份专为各制药公司的领导层设计的研究报告认为:“创造新的疾病市场”的能力正在给已经突飞猛涨的药品销售带来数不清的巨额利润。报告称,制药公司一个主要的营销策略,就是改变人们对普通小病的思考方式,使正常的生命过程“医疗化”。于是人们开始相信,他们本来以为只是给生活带来一些不便的小问题——— 如秃顶、皱纹、性功能问题——— 现在已被视为“应当医疗介入”的疾病。

    在贩卖疾病的过程中,制药商有许多种不同的营销策略,但所有的策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兜售恐惧——— 利用女性对心脏病发作的恐惧,兜售更年期是一种荷尔蒙缺乏症状的观念;利用人们对过早死亡的恐惧,兜售高胆固醇需要药物治疗的观念。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被大肆宣扬能治疗某种疾病的药品,有时恰恰会导致这种疾病:长期的激素取代疗法会增加女性患心脏病的风险,抗抑郁症药品则有增加少儿自杀倾向的风险。至少有一种曾经名噪一时的降胆固醇药已经退出了市场,原因居然是它会有导致死亡的风险。最可怕的一个案例就是,有一种治疗常见肠胃问题的药,居然导致一些患者因严重便秘而死亡。然而,遇到这种问题时,政府监管部门似乎更有兴趣保护制药业的暴利,而往往忽略了自己应该担负的保护公众健康的职责。, 百拇医药(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