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信息
编号:11984613
中药药理研究注重开创性实用性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465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药理研究室以中药防治病毒性疾病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等为重点研究方向,提出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整合调节作用等多个创新性理论,得到国内相关学科的一致认可和广泛应用。

    中药抗病毒研究的先行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病毒研究室(中药药理研究室前身)成立于1972年,是国内最早进行中药抗病毒研究的单位。

    现任研究室主任崔晓兰研究员,一直致力于中药抗病毒机理的研究,并根据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高效、广谱、低毒的特点提出“中药抗病毒作用可能是通过干扰病毒吸附宿主细胞膜这一过程而发挥作用”的全新思路,并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电生理手段研究中药对病毒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膜这一重要过程的影响,将高新技术引入中药抗病毒研究领域,为深入探索研究开创了全新的方法学基础。为从病毒性疾病的病理环节入手,筛选高效、低毒的中药复方,为防治病毒性疾病及突发性病毒性疾病的流行提供有效的手段,为进一步从中药中开发高效、低毒、广谱的抗病毒药奠定基础。
, http://www.100md.com
    同时,通过研究病毒感染后宿主的免疫反应和中药对宿主免疫状态的影响,从而阐明中药抗病毒的靶点和作用机理。通过加强高新技术(如电耦合成像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手段)在中药抗病毒领域的应用,探索药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学。

    近10年来,中药药理研究室承担了大量与病毒性疾病相关的各类国家级课题,现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重点学科和三级实验室。在SARS、禽流感和甲型 H1N1流感的防治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开创国内生物力药理学研究

    近5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使中药药理研究室的研究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尤其在生物力药理学等方面形成特色学科。

    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流变学研究的廖福龙研究员,1980年出国师从著名流变学家L.Dintenfass专修生物流变学。回国后积极向国内介绍该学科,首次提出并研究这一交叉学科,充分考虑药物与体内生物力学因素(包括血流剪应力)的联合作用。即:一方面药物具有药效,同时也可能调整体内的生物力学环境;另一方面,生物力学因素可能具有生物学功能,也可能影响药物代谢与药效。
, 百拇医药
    在生物力药理学中,药效对于剂量与生物力的依赖多为非线性关系。在血循环系统中,采用药物调整生物力学因素,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并维护其正常功能,从而行使药物的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促进或抑制血管新生等作用。采用药物调整血循环生物力学因素,对于血管网络生成加以调控,有望在动脉缺血性疾病和肿瘤等重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作用。

    廖福龙研究员说:“从生物力药理学途径诠释活血化瘀作用机制,是一个有待开展的新领域。生物力药理学的发展必将深化人们对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相关药物的认识,并促进中西新药的发展。”

    目前,中药药理研究室已经从离体及整体动物水平研究了血流剪应力与活血化瘀中药的联合作用。从血管、血液、血流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深入研究活血化瘀中药防治血管内膜病变的作用机制,对理论和实践均具有指导意义。

    重视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

    多年来,中药药理研究室除承担国家重大紧急任务及基础研究项目外,还承担了大量新药研发项目。崔晓兰说:“中医药科研的最终目的是防病治病。”她组建了涉及流感、疱疹病毒感染、手足口病、艾滋病、高血压、抑郁症等疾病的多个技术平台,完成10余项中药新药项目的开发研制工作,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开始面向临床应用。成为国内中药新药研发的主要力量。

    2007年,崔晓兰作为负责人完成了“神七”出舱活动的航天用药“太空养心丸”的临床前药效学实验和毒性实验,为推动中医药在我国的航天事业中的应用做出了贡献。, 百拇医药(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