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247078
血管病变中医脉络解决之道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23日 北京晚报
血管病变中医脉络解决之道

     TAKEFOTO供图

    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机制的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以血管炎性反应为主要病理表现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等以及动静脉瘘、动脉瘤。这些病都与中医所讲脉络密切相关,把古今脉络病治法方药应用于血管病变,将极大地开拓了血管病变的治疗思路与组方遣药的选择范围,成为中西两种医学体系认识及研究血管病变的结合点。这是中国科学院吴以岭院士“脉络论”研究的内容,中医的脉络之说如何与防治血管病相结合,二者相结合会给血管病变的患者带来哪些福音?带着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吴以岭院士。

    《健康专列》:中医上所说的“脉络”指的是什么?

    吴以岭: 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络属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的通道,《黄帝内经》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络脉分为经(气)络与脉(血)络,经络运行经气,脉络运行血液,两者形成经脉系统中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两大网络,共同发挥着“行血气而营阴阳”的生理功能。脉络学说与经络学说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经脉理论,形成以脏象为核心、以经脉为枢纽、以气血为基础的中医学术体系。由于经脉与经络的概念混淆,导致了脉络学说的历史缺位,致使这一对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理论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 百拇医药
    《健康专列》:“脉络”有什么作用?

    吴以岭:《黄帝内经》明确提出“血脉”概念,“脉络”既是经脉系统中运行血液的网络结构,又是心(肺)—血—脉循环系统的血行通道,同时也是独立的实体脏器——奇恒之腑,其形态学特点为中空有腔、与心肺相连、动静脉有别、逐层细分、网状分布;生理学特点“藏精气而不泻”,保持血液量和质的相对恒定;运动状态为伴随心脏搏动而发生舒缩运动;功能特点为运行血液至全身发挥渗灌气血、濡养代谢、津血互换作用。

    《健康专列》:脉络上的病变包括哪些,治疗上有哪些原则?

    吴以岭:《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脉络”,专篇论述脉络病变,创立通络方药,奠定了脉络学说的理论与证治基础。脉络学说研究脉络病变发病规律、基本病机、临床证候、辨证治疗,脉络病变既包括脉络自身功能结构损伤,又包括致病因素及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改变,常见疾病如胸痹心痛、中风、心悸、心积、心水、支饮、心痹、脱疽等,涵盖了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周围血管病变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 百拇医药
    元气为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气之升降出入运动及伴随而发生的气化活动,维持着人体物质代谢与能量转化的正常生命运动,遵循了阴阳动态平衡与五行生克制化的运行规律,基于“气—阴阳—五行”学说而提出“承制调平”。 “营卫承制调平”揭示了“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规律,指出气候变化异常(外感六淫)、社会心理应激(内伤七情)、环境污染影响(毒损脉络)、生活起居异常(劳逸失度)、代谢产物蓄积(痰浊瘀毒)是其主要致病因素,络气郁滞(或虚滞)为始动病机、痰浊瘀毒为代谢产物又可继发致病,形成脉络瘀阻、绌急、瘀塞及络息成积、络虚不荣等基本病机与证候类型。“络以通为用”治则突出“调”之干预——调营卫、气血、阴阳,调五脏之气、气机气化、邪正虚实,重新达致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平衡状态。

    《健康专列》:脉络学说的提出对临床防治血管病有哪些意义?

    吴以岭:脉络学说是“络病证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络病学说主要研究符合络病特点的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的辨证治疗规律,而脉络学说则以“脉络—血管系统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
, 百拇医药
    脉络学说荟萃数千年传统中医学对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理论与经验精华,脉络学说的形成过程即是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的结果,既坚持中医整体、系统、辩证、恒动的气血相关理论特色与思维优势,又汲取了西医学以及系统生物学等新兴学科血管病变研究的前沿进展。血管病变作为复杂性疾病其研究正处于向综合整体回归的特殊历史阶段,脉络学说的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并借鉴现代分析方法,以深化对血管病变的规律性认识,并寻找更有效的干预策略和治疗药物。基于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规律——临床实践为基础,理论假说为指导,创新药物为依托,临床疗效为标准,建立脉络学说的终极目的在于提高血管病变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创新发展脉络学说的动力在于此,脉络学说的生命力也在于此。

    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指出,在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方面,中医和西医各具优势。中西医结合汲取了中医药学宏观整体和西医药学微观局部的优势,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两者结合是对中西医药学优势的集成,是整体医学时代所追求的目标。大量的医学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效果优于单纯西医药学或单纯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代表了整体医学发展的方向,代表了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