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更多评论 > 正文
编号:13317064
“小病自己看”易导致用药不当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26日 北京晨报
    

    

    “中国约有70%的家庭存在自我用药不当问题,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12%至32%,62%的消费者不了解OTC(非处方药)的标识及其含义,超过40.55%的消费者认为去痛片是非处方药。”这组数据来自中国非处方药协会近日公布的“中国止痛类非处方药认知度网络调查”结果。“看病难、看病贵”让许多人选择“小病自己看,大病上医院”。有了头疼脑热,给自己“开处方”的现象非常普遍。

    “中国每年约有250万人因用药不当或药物不良反应致病住院”,这是记者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数字,在向朝阳医院药事部副主任陈阳育求证这个数据的准确性时,陈主任表示“准确数字还需向专管部门求证,但自我用药的风险远比我们预想的更大,可是很多老百姓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中国百姓“不良反应”意识差

    有人或许还记得若干年前的一桩“药害事件”,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3年,国内外陆续出现了“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肾衰竭”的报道。这种非处方级中成药具有泻肝胆火的作用,成了人们常备的“灭火药”。龙胆泻肝丸中一味叫“关木通”的药里含有马兜铃酸成分,长期服用之后会导致肾衰竭和尿毒症。2003年,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就接治了100多名此类患者。此后,国家药监局重新评估了龙胆泻肝丸的风险性,将其划归到处方药行列。

    “‘龙胆泻肝丸事件’其实就是典型的自我用药不当的案例。”陈主任说,“用药不当最直接的‘警报’就是药物不良反应,但中国老百姓非常忽视这个问题,不是注意不到就是默默地忍受,有病人在服用某种处方药过程中发生了胃疼、腹泻,但他没跟大夫反映,而是忍着这些副作用坚持服完了一个疗程,直到医生问起才说,这才知道是药物不良反应。其实,病人发生不良反应,医生是可以调整更换药物的。国外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医生会以患者的主观感受为主,以将病人的痛苦降到最低为准,病人一旦反映用药不适,医生就会帮他把药换掉,中国老百姓这方面的意识就差一些。”

    “OTC”不代表百分百安全

    此次“中国止痛类非处方药认知度网络调查”中特别提到,超过半数的消费者不了解OTC,40%的消费者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去痛片是非处方药。

    OTC的英文全称为“Over The Counter”,意为“可以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如今已是全球广泛应用的非处方药标识。有“OTC”标志的药物代表着应用安全、质量稳定、疗效确切,不需要医生处方即自行购买和服用。

    陈主任纠正,去痛药不能一概而论都是OTC,它其实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种,“去痛药的止痛性和风险性成正比,有特殊止痛效果的药,风险性也就越大。药店里出售的去痛药一般都是风险性相对较小的,比如散利痛、布洛芬等,但它们的止痛效果也相对弱。处方药级的止痛药是受国家严格控制的,在药店不可能买到,在医院里也只有具备特殊药物处方权的医生才能开。但这不意味着OTC药品就绝对安全。很多药店都出售‘去痛片’,它虽然是OTC,却含有致人成瘾的成分,过量服用会加重身体负担,对健康很不利。可见,即便是OTC药品也不能滥用,国家目前正在建设OTC药物咨询机制,通过设立热线电话,消费者可以咨询专业药师OTC药品的用法、用量。”

    自我用药不当的6个误区

    陈主任总结了一般百姓在自我用药时常会犯的6种错误。

    用药时机把握不当

    自我用药时,人们常常把握不好用药的时机,不是过晚就是过早。以常用药感冒冲剂为例,这种药更适合感冒初起时服用,如果吃了一两天后,鼻涕发黄、痰液更黏稠了,烧也不退,就说明外邪已经入内,应该加用其他药物,否则就会贻误病情。尤其对甲流这样的流行性感冒,如果及早诊断、合理用药,就能遏制住病毒的蔓延,如果因为用药不当贻误病情,就有可能发展成重症。

    “用药过早”则体现在抗生素的滥用上。有人嗓子一疼就吃抗生素,实际上这种抗生素对病毒性感染并不起作用。在不需要这种抗生素的时候使用它,并且用量、疗程都不规范,会使细菌产生耐药,“超级细菌”就是这么被催生出来的。

    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或频繁换药

    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或频繁换药是许多人在自我用药时常犯的错误。有人在症状稍微缓解时就“自觉”减少药量,这就好比你跟病毒打仗,还没赢就撤了,这时候病毒就会反扑。还有人因为短时间内感觉药物“不管用”,就要求医生或擅自换药。所有药物起效都是有一定时程的,不可能立竿见影。这个过程就像两军作战,肯定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分出胜负。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药物起到的是辅助作用,真正跟病毒较量的主力军应该是你的免疫力。不让免疫力经历这个过程,它就得不到锻炼。

    用药时断时续

    这种情况多见于慢性病人。像很多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升高的时候服药,血压正常时就停药,这种时断时续的服药方式对人的危害其实更大。高血压病人本身血管壁就容易变脆变硬,血压突然升高,过大的压力会导致已出现破损的血管壁彻底“崩溃”。有些高血压患者即便“自觉”血压不高了,但血管壁承受的压力还存在,所以高血压病人千万不能时断时续地服药,否则就会导致脑血栓、脑溢血、冠心病等严重后果。此外,糖尿病人、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也都应该注意。

    盲目联合用药

    不少有慢性病的老人为了避免忘记,习惯将一天要吃的各种药放在一起吃。陈大夫表示,这种服药方法非常不可取。药学上有“配伍禁忌”,两种药或多种药放在一起吃,不是相互加重对人体的副作用就是药效相互抵消。

    每种药都有适宜的时间和适宜的配伍,有的药需要在胃里待的时间比较长,就不应该和胃动力药一起服用,否则药很快就会被排泄掉了。再比如,医生常会给腹泻的病人同时开抗生素和活菌制剂,但并不意味着两种药就能一起吃,而是应该间隔2小时,这样抗生素在杀灭肠道有害菌的同时就不会“误杀”刚刚进入体内的有益菌。

    乱服中药

    很多人相信中药,因为比起西药,中药的副作用更小。事实上,中药其实同样要经过肝肾的分解、代谢,对身体造成的负担并不比西药少。现在很多保健节目都推崇中医养生,但其中推荐的绝大部分还是食物,并非真正的药物。如果专家推荐的东西是你在粮店里买不到的或是只能在药店才有售的,一定要咨询专业的药师。此外,中西药之间也有配伍禁忌,像高血压病人,西医大夫为了防止病人得血栓会开阿司匹林、抗凝剂,中医大夫也会开些活血化淤的药物,如果中西药同时用,凝血机制势必会受到影响。

    使用过期变质药物

    很多人的家里都会有“存药”,这些存药的来源有些是没吃完的“剩药”,有些则是有意囤积的备用药。药品对储存条件的要求很严格,普通百姓根本达不到。因此不建议在家囤积过多的药,如果一定要囤,要掌握一些专业知识。比如眼药水是需要放入冰箱冷藏的药品,但瓶盖一定要盖严,还要放进密封袋。需冷藏的药品绝对不可冷冻保存,因为冷冻会使药理的化学物质发生变性,特别要注意不能放在靠近冰箱后壁的地方。

    晨报记者 孔瑶瑶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用药 >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