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91994
扬州“名医”李炳的医疗生涯及其历史记忆(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摘 要:李炳是盛清时期扬州的一位医生,生前虽医技高明,却得不到当时主流社会的认可,但身后却因某些偶然性的机缘而被后人所记忆。从李炳的医疗人生及时人的观念和心理来看,其之所以不能为当时主流社会所认可,并不只是像现在文献中记载的那样是因为他关心穷人、医德高尚,更重要的还是缘于他不合于时的性情。而他之所以能被后人记忆,首先是因偶尔结识著名学者焦循并终获焦发自内心的赞赏和感激,随后又因为经焦循整理的遗著抄本在二十世纪有幸为著名医家裘庆元收藏并被收入丛书出版,从中颇可反映出当时医生医名获取及其流传的社会文化机制。

    关键词:李炳;盛清;扬州;历史记忆;医名

    中图分类号:K8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1)03-0142-11

    作者简介:余新忠,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天津 300071)

, 百拇医药     十八世纪的扬州,是一个令人艳羡的繁华富庶之地,不仅富商巨贵云集,文坛学界巨子辈出,而且还汇聚了一大批颇有成就的艺人和戏子①。然而令人多少有些意外的是,在如此繁盛的的时代,如此富庶的地区,在医学界,却并未像其他领域那样,涌现出声名显赫的一流人才。在为数不多的几位近代以来仍被记忆的盛清时代医家中,李炳当属其中最具影响的医生了。李炳(1729-1805,又名李钧),字振声,号西垣,江苏仪征人。从后人的视角来看,他在扬州医界的地位,从其死后不久刊刻出版的《重修扬州府志》中其传记的篇幅之长不难看出一斑②。不过考诸史迹,他在有生之年,却似乎只是位并不“行于世”,甚至贫苦潦倒的医者。那么这种不协调以及其身后有关他的历史记忆是怎样形成的呢?对此的探讨,显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清代医生医名的获取与流传。

    虽然李炳之名及其相关的事迹,在目下医史研究者有关温病学的论著中和历史研究者有关焦循或扬州地方史的探讨中,多有提及或简略介绍,不过专门的探讨,除了医史界一篇专门探讨其论著《辨疫琐言》的医学思想的短文外③,几付阙如。故此,笔者拟依据不算多的相关记载,尽可能对李炳的医疗人生及其身后的历史记忆做一钩沉,以期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盛清扬州的医疗状况以及传统社会医生医名的获取与流传有所裨益。
, 百拇医药
    一、主要相关史籍

    根据前述《重修扬州府志》的记载,李炳著有《金匮要略注》22卷、《治疫琐言》(即《辨疫琐言》)1卷和《西垣诊籍》2卷等三部著作,但除《辨疫琐言》外,其余两种均未见有刊本,至今也见有相关著述和各大图书馆的书目著录,应该已经亡佚(注:著名学者刘毓崧在咸丰十年(1860)为李炳弟子汪近垣所著的《金匮要略阐义》写序言时,就说《金匮要略注》“今已无传”。刘毓崧:《通义堂文集》卷11《汪近垣系那是金匮要略阐义序》,“续修四库全书”1546册影印民国刘氏刻求恕斋丛书本(光绪十四年初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3页。)。《辨疫琐言》目前所见最早的刊本为裘庆元于1936年编辑出版的“珍本医书集成”本。是为李炳流传后世的唯一著述。除此之外,至今可见的时人有关李炳的记载,亦相当有限(注:冯尔康先生曾在《清代仪征人才的兴起及原因》一文提到他的三部著作(《辨疫琐言》1卷、《西垣诊籍》2卷、《金匮要略注》22卷),载《扬州研究——江都陈轶群先生百年冥诞纪念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558页。),而且大多是著名学者焦循留下的。现对其中主要的载籍略作介绍。
, http://www.100md.com
    就管见所及,现存文献中最早载有李炳信息的文献,为初刊于乾隆末年(1795)的《扬州画舫录》以“李钧”之名记录了他治愈江春族人之事,并述及他撰有《金匮要略注》一书(注: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2《桥东录》,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79页。)。

    稍后,焦循在其仅存的嘉庆元年的日记中,记载了他因为儿病返回扬州,请李钧诊治之事,该日记除记载此事外,还记录了一些有关他治病神效的事迹(注:焦循:《理堂日记》,姚氏咫进斋抄本,国家图书馆善本库藏。),被刘建臻视为是焦循后来撰著的《李翁医记》的初稿(注:刘建臻:《焦循著述新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3-74页。其实该日记所载只是《李翁医记》事迹中的少数几个,要说是《李翁医记》初稿,似属勉强,至多只能说是该书部分内容的初稿。)。九年后,即嘉庆十年(1805),李炳不辞劳苦,竭尽心力治愈焦循儿子与儿媳的重病,令焦循甚为感动,遂仿太史公“仓公列传”之例,撰成了《李翁医记》(两卷)(注:焦循:《与汪损之书》、《李翁医记》,载刘建臻点校《焦循诗文集》(下),广陵书社2009年版,第445-446、450-457页。),成为存留至今有关李炳医疗史迹最重要的资料。该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在阮元的资助下,会同焦循的《北湖小志》一起刊刻印行。在焦循完成该著后不久,李炳就发病并很快不治,这令焦循甚为悲伤,又为其写下了颇注入感情的墓志铭(注:焦循:《名医李君墓志铭》,载刘建臻点校《焦循诗文集》(上),第393-395页。)。这又成了今人了解李炳生平事迹最重要的史料。后来,焦循在所著的笔记《忆书》中,再次谈到李炳的医术(注:焦循:《忆书》卷4、5,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38页。该书焦氏生前并未刊行,直到光绪十年才有赵之谦刊出。参见来新夏《清人笔记随录》,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01-302页。)。
, 百拇医药
    再五年,嘉庆十五年(1810),焦循参与编纂的《重修扬州府志》出版,李炳被收入该书的“人物•艺术”之中,篇幅颇长,记录的内容除了摘录焦循为其所写的墓志铭和《李翁医记》的内容外,也记录了四个焦循以往著述中未曾提及的医案(注: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54《人物•艺术》,第4219-4223页。)。此后,于道光三十年梓行的《重修仪征县志》也在“人物•艺术”中收入了李炳的传记,不过其内容基本是抄录《扬州府志》,并未见有新的讯息。

    在李炳去世两年后,焦循得危疾,幸由炳门人汪近垣治愈,这让焦循之子廷琥记起了李炳数年前曾治愈己病情形及其治病之理与清初侨寓扬州的名医郑重光的医案之论述暗合,遂写下了《郑素圃医案序》一文(注:焦廷琥:《蜜梅花馆文录•郑素圃医案序》,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页。)。咸丰十年(1860),李炳弟子汪近垣之子少垣谋刊刻其父之著《金匮要略阐义》,求序于同邑著名学者刘毓崧,刘氏便依据焦氏父子的有关李炳的记载以及近垣之书的内容,撰成《汪近垣先生金匮要略阐义序》一文(注:刘毓崧:《通义堂文集》卷11《汪近垣系那是金匮要略阐义序》,第512-513页。)。
, 百拇医药
    时人留下的有关李炳(李钧)的基本信息主要就这些,下面就主要依据这些有限的史料对李炳身前的医疗生涯即身后被记忆的历史作一探究。

    二、医疗人生钩沉

    李炳生于雍正七年(1729),卒于嘉庆十年(1805),享年77岁(虚岁,下同)。这在史料中记载明确,并无疑义。他籍贯仪征,但从现存的相关史料来看,似乎看不出其活动与仪征有何关联,焦循曾在其《忆书》中称他,“不善逢迎,故不行于城,常往来于淮,而往邵伯镇者最久”(注:焦循:《忆书》卷5,第38页。)。而嘉庆府志的传记则云:“晚年多寓邵伯镇、瓜洲、北湖。”(注: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54《人物•艺术》,第4220页。)从中大概可以看出至少其晚年活动范围大概是府城周边的乡镇,而非在仪征。因此很有可能他生活的轨迹主要在府城一带。另外,关于他的名字,现在通行的说法都为李炳,而且我们今天所见史料,比如他的《辨疫琐言》的题名,焦循所写的墓志铭以及府志中的传记,也均称其为“李炳”,不过如前所述,较早成书于乾隆末年的《扬州画舫录》则称“李钧”,而焦循保留下来的次年的日记,亦以“李钧”相称,而其字、号则都一致。如果说《扬州画舫录》偶一提到他,尚有将其名弄错的可能,那么凭焦循与他的深厚交情,断不可能记错其名。而且“钧”的本意与“音乐”有关,与其字相配程度明显超过“炳”。所以,依笔者的推测,其本名即为李钧,炳之名,乃是嘉庆元年以后,即在他晚年因为某种缘由而新改的。

    , http://www.100md.com
1 2 3 4 5 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