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德医道
编号:12526450
汕头中医院冷血微博事件:医生眼中的生与死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7日 健康时报
医生眼中的生与死
医生眼中的生与死

     汕头中医院“冷血微博”引发热议

    浙江宁波医学院学生向遗体捐献纪念碑鞠躬。

    “冷血微博”当事人李某的致歉微博。

    ■一位农村患者找到城里的专家,专家说了四句话,“晚了,没法治了,回去吧,早干吗去了!”病人当时腿就软了,都没走出医院……

    ■医学伦理学家杜治政曾对国内20多所医学院校的课程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是医学生们最不感兴趣的科目。

    ■在德国一家医院,一位患者突然咬伤了医生,医生的中国学生替她打抱不平,医生反而斥责这位学生:“你为什么如此粗鲁地对待我的病人!”

    ■因为要解剖小动物,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在上动物实验课前,老师会带领他们为“实验动物纪念碑”献花,感谢动物为医学研究做出的贡献。
, 百拇医药
    新闻背景:

    广东汕头市中医院医生李某日前连续发“冷血微博”:“这大冷天的,我暖个被窝不容易,您就等我下班再死,好不?”、“今晚上班收到的最好消息!病人2∶10PM宣布临床死亡,今晚可以睡个好觉……”

    微博很快被疯狂转发近两万次,引爆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积怨,给脆弱的医患关系再次火上浇油。

    医患纠纷的最主要原因是沟通不畅,不善沟通、冷眼相向是患者对医疗服务诟病最多的地方,也是引发医患纠纷主要诱因之一。因此,对医务人员的生命教育再次成为话题。

    “冷血微博”事件后,人们想探讨,对于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来讲,在目前行医环境不能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人文素质,理解生命、尊重生命。

    凌晨一点钟,北京一家医院的急诊室里,一场抢救正在紧张进行。
, 百拇医药
    抢救室里,七八名医生忙碌着,门外,家属在焦急等待。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抢救无效,医生宣布死亡。抢救室门一打开,病人家属一拥而上,抱头痛哭。

    这时,一位年轻的医生,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患者老伴面前,伸出手,握住她颤抖着的手,用力握着,“不要太难过了,他走得很安详”……就这样,一位年轻的医生和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两只手紧握着目送逝者离开。

    医生的四句话带走了一条生命。

    这位年轻的医生,是北大医学部急诊专业在读研究生,即将成为一名急诊科医生。死去的患者是一名八十多岁老人,是他负责管理的第一位病人。

    “当你全力地投入一场和死亡的较量之后,他仍然走了,病房空了,你的心也空了。那种累,不仅仅是体力消耗殆尽,还有心灵疲惫不堪,似乎有阵风就可以把你带走,”这位年轻医生如此描述当时的感受。
, 百拇医药
    但在场的一些老医生事后告诉他,以后不能这么动情,因为医生这个职业就是和死亡相伴的,如果每次都如此动情,医生本人也会难以承受的。

    “大凡从医之人,都有这么一个过程,从最初面对死亡的婉惜、震惊、无助、内疚自责……到后来的理智、沉稳、淡定,很多医生的恻隐之情始终暗藏于心。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具有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导师刘志平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病重的农村人,好不容易借了点钱到县医院挂了一个“水平很高”的专家的号。一见面,专家只瞟了一眼检查报告,上来就说:“你来得晚了。”接着第二句:“没法治了,”紧跟着第三句“回家吧。”听完,病人就有些承受不住了,但还是央求这位专家:“大夫,您再给我看看吧,是不是还有其他办法?”

    “你早干吗去了!”听了医生的这第四句话,病人当场就腿软了……刘志平告诉记者,这不是虚构的,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而这位患者,还没出医院大门就一命呜呼了。
, 百拇医药
    在卫生部部长陈竺看来,好的医生都应该是人道主义者。他说:“人在生病的时候往往最脆弱,这个时候医生如何对待他,会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如今,有多少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时,能抬头看病人一眼?一旦病人问得过多、问得不专业,又有多少医生能够笑脸相待并耐心解答?”

    医学从来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它是和人打交道的,医生职业的冷漠也是最可怕的,因为它影响的是一个人的生命。

    美国哲学家图姆斯在以自身患病经历写就的《病患的意义》中有一句名言:“大夫,您只是在观察,而我是在体验。”对于疾病,医生和患者的感受完全不同,医生关心病情,但更要体会患者的感受。

    是治病,还是给人治病?

    著名的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医生有三件武器——手术刀、药物和语言。

    “很多医学生入学的时都学过这句话,但工作后,往往最容易忽视语言这种武器。”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原副部长佘靖告诉记者,尊重生命的表现并不仅仅体现在对待将死之人的态度,而是用真心去关怀每一位病人。
, 百拇医药
    一位35岁的准妈妈,为在哪个医院生孩子四处打听。有一天,她在北京妇产医院检查,正好年近过七旬的老大夫吴连方当班。结束检查后,吴大夫并没有离开,而是用手臂托住孕妇的头颈,帮孕妇从床上起来……这位准妈妈毅然选择了北京妇产医院生产。这个故事,后来以《寻找温暖的产床》为题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上。

    “面对疾病,如果医生和每个病人都能像战友一样亲密信任,那医患关系也不至于紧张到现在这种程度。”佘靖告诉记者,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医患双方互不信任,加剧了医患矛盾。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90%的医患纠纷不是技术因素,而是医护人员服务不到位、沟通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在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看来,对于医生而言,治病越来越像修理机器,甚至个别医生做完心脏介入手术后都不知道患者多大岁数、到底是男是女,这都反映出了医学和人文之间距离越来越大。

    在传统思维方式中,医生的职责是看“病”,医生只需要关注患者生的什么病、用什么药、如何治疗,至于治疗态度是否生硬、治疗动作是否粗暴、是否有不尊重病人或是漠视患者之嫌,是次要问题。卫生部北京医院院长林嘉滨认为,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教育弊端已经显现,在很多地方,医生语气粗暴地命令患者“站着、躺下去、衣服掀起来”等现象早就见怪不怪。
, 百拇医药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邱贵兴对这种现象非常气愤,“我们那个时候,哪怕面对敌人或者罪犯,都要尽心尽力地治疗。现在的社会很重视物质,关心技术却忽视了‘人’,思想和精神需要恶补。”

    很多人都认为,是教育出了问题,但全国几乎所有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学伦理学、人文学的相关课程。问题到底出在哪?

    医学伦理学家杜治政曾对国内20多所医学院校的课程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最不感兴趣的科目是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他认为,未来的医生们需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因而重视法律,医学心理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更加顺利地解决问题,因而受到欢迎。

    “这说明他们看问题都是从功能性、功利性为出发点,而不是从人文精神出发。”杜治政点出了问题所在:医生的天职是治病,还是给人治病?

    其实,医学教育先驱奥斯勒早在一百多年之前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个医师绝不只是在治疗一种疾病,而是在医治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活生生、有感情、正为疾病所苦的人。”
, 百拇医药
    “你为什么如此粗鲁地对待我的病人!”

    北京协和医院一位博士在德国进修的经历让他终生难忘:他的导师是名艾滋病治疗专家,有天出诊的时候,一位艾滋病感染者突然发疯似地冲向他的导师,在胳膊上狠狠咬了一口。这位博士二话不说,一个箭步冲上去,抓起病人的头发使劲甩了出去。然后,关切地扶起倒地的导师。

    哪想到,老教授一站起来,就冲他吼道:“你为什么如此粗鲁地对待我的病人!”刹那间,他竟不知道如何回答,尴尬万分。

    2011年3月7日下午,全国政协第四次会议医卫组联组讨论时,政协委员冯世良发言说:“有没有一个医生在手术失败后对病人家属说,是我的错,我对不起你;有没有一个医生在用药失误导致事故后,承认是我用药不当。我们如何对待患者,患者就会如何对待我们。选择了医生,就要奉献给病人,就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话音未落,安静的会场顿时一片喧嚣,反对声音不绝于耳。
, 百拇医药
    或许用肢体冲突这种极端个例作对比并不合适,但德国教授爱惜病人胜过自己的做法无疑是医生中的典范。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心外科医生曲波曾经把照顾入院病人比做“作画”,医生画好一笔,护士来画好一笔,甚至护工画好一笔,才能完成这一杰作。

    “一个败笔,就能毁掉一幅名画。”从1994年起,他负责的科室,出现去世病人,医护人员都默哀致敬,完成这幅“名画”的最后一笔。而这个规矩,也作为唯一不处罚的条例写入科室规章。

    医生不是神仙,不能包治百病。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曾经救治过一个多次濒临死亡的孩子,当时家属已经熬不住提出放弃了,但她判断患者并没有到脑死亡的程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坚守,病人最终转危为安、长大成人,出国留学并且学成归来。

    凌锋很感慨,“医学本来就是个非常不确定的学科,不能因循守旧。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体现在医生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一种情感,把这种情感融化在血液中,就会成为手术前那严谨缜密的分析,手术中那一刀一剪的精确,手术后那无微不至的观察,决策时那设身处地的思考。”
, 百拇医药
    医学人文,到底能不能教?

    在很多医学院校里,学生在解剖课之前对尸体默哀已经是一个习惯。甚至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因为要解剖小动物,学生在动物实验学上课之前,老师会带领他们为“实验动物纪念碑”献花,感谢动物为医学研究所做的贡献。

    在两会期间,记者就广东汕头医生发表冷血微博的事情询问政协委员们的看法时,有很多委员直接问“她是不是正规院校毕业的学生?”而事实上,即使在正规院校中,医学人文到底能不能教,也一直是讨论的话题。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张大庆对记者说,医学人文能不能教的问题,其本质在于德行能否教会。知识是能传授的,而德行能否传授则有赞同和反对两种观点。“即便德行教不会,至少有些准则和规矩是能教的。譬如,医患沟通的一些原则与方法,以前医生要经过很多年才能体悟到,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授,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掌握。”

, http://www.100md.com     但他同时认为,临床医生沟通技巧好、不犯法,也不违背伦理,并不代表他是真正从病人利益出发。那样的交流仅仅是一种技巧,从工具层面避免矛盾而已。因此,还是要真正从价值的层面,而不是工具的层面来教育医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学家杨叔子认为,医学教育中包括的知识、思维、方法、道德等所有内容中,“做人”才是最基本、最首要的。教学最终应达到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起“善”的信念,把“关爱病人”的基本人文观念树立起来。

    解放军总医院人文教研室主任赵美娟给出的建议值得每个医生或准医生思考:讲人文,只有从境界与修养入手,使人文立足在生命哲学的层面,而不只是懂得一些“规矩”和“应该”,还要上升到尊重生命的层面,使医学故事回归生命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链接

    冷血微博事件始末

    2月16日、17日,汕头中医院内三科医生李某发表三条微博,包含很多把病人生死当儿戏的言论。

    2月22日,李某微博截图被网友疯狂转发,引起广泛关注。当晚汕头市中医院成立调查组调查此事。

    2月23日,汕头市中医院在网站发出声明,确认了李某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不当言论一事,医院将其调离临床岗位。

    2月24日,李某承认“冷血微博”为自己所发,并已于当天晚上重新注册微博,向公众致歉。, 百拇医药(刘永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