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访谈
编号:12067530
把生的希望种在患者心中(天下名医)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2日 《生命时报》 2011.04.12
     本报独家专访中华医学会妇瘤学分会主任委员曹泽毅教授

    名家介绍

    曹泽毅 主任医师,教授。原中国卫生部副部长,现任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擅长疑难妇科疾病及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卵巢癌等手术治疗,晚期及复发肿瘤的综合治疗和盆腔脏器去除术。

    出诊时间:每周四上午

    “我喜欢尝试,喜欢新的挑战和创造。”原卫生部副部长,70多岁的曹泽毅教授精神矍铄,淡定又从容地描绘着他的事业愿景。

    也许正是靠着这份自信与坦率,50多年来,他为中国妇产学科的发展扬起一面风帆,为中国妇科肿瘤事业的发展开创一个又一个新的时代。
, http://www.100md.com
    行医之路偶然又必然

    “当医生,对我来说,既是必然,又是偶然。”曹泽毅笑着说。他的父亲曹锺樑是上世纪40年代中国著名的内科传染病专家。曹泽毅从小耳濡目染,见识了父辈的投入与敬业。

    但真正走上学医之路,成为妇产科中为数不多的男大夫,却充满了偶然。高中毕业后,喜欢手工操作的他本想学工科,可因为弟弟已经去当了兵,身为长子的他只能子承父业,进入医学院。这一选择,他并没有感觉太意外,仍然一门心思投入学习,力致当一名外科医生。结果毕业分配工作时,又因为学校安排他补差冷门专业,喜欢做大手术的他在眼科和妇产科之中,选择了妇产科。

    刚开始,想让女患者和家属接受他这个男大夫,并非容易的事情。有的病人会不好意思,还有的会担心他技术不行。为了让女患者接受自己,曹泽毅除了耐心诊治,还主动跟她们聊天,关心她们的生活。在产科,他会对每一个产妇从头守到尾,认真监测胎心、宫缩的变化……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女患者。“后来,无论年龄老少,病人都很接受我。”
, 百拇医药
    临床一线的亲身经历,让他看到,很多女性因为妇科恶性肿瘤没有得到及时救治,不仅弄垮了自己的身体,更让一个家庭陷于绝境。他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的责任感,下决心投入到子宫颈癌等妇科肿瘤性疾病的防治事业中去。从此,不管世事如何变迁,这一钻研,就是50多年。

    不仅治病,更要治人

    “当大夫就是要全身投入,从病人的角度出发考虑,做不到就称不上好医生。”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医学院的严格培养,让曹泽毅逐渐领悟到当一名优秀医生的内涵。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被诊断为恶性肿瘤,就等于拿到了一张死亡判决书,甚至有很多人都说,肿瘤是医生的“荣誉之墓”。但曹泽毅并不这么看。他从不否认,面对癌症,就是在一个面对人生的生死大限,但他更认为,尽可能让肿瘤病人活得更长,是医生的本职所在。更何况,现在癌症早已不是“不治之症”,只要早预防、早治疗,完全可以痊愈。也正因为此,现在的他更有信心带着团队在与癌魔抗争的路上曲折前行,不断探索。
, http://www.100md.com
    现在,曹泽毅经常思考和强调的问题,是如何让肿瘤病人活得更好。小到为了保证女患者手术切口的美观,大到千方百计想办法,尽可能地保留卵巢和阴道的功能……每一细节,他都希望用时间短、出血少、解剖清晰、缝合漂亮的手术做到最好。

    绝不放弃“生”的希望

    经过以曹泽毅为代表的国内多位妇科专家的多年努力,2000年我国在国际妇产科联盟的合法席位终于恢复,实现了中国妇产科界20多年的心愿。而且,他们已经让大多数人意识到,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妇科普查、接种HPV疫苗等,有助于预防宫颈癌;得了癌并不绝望,通过有效的治疗,大多数都是可以治愈的。

    复发宫颈癌患者的根治问题是曹泽毅教授目前最关注的问题。“癌症复发是个世界难题,而且患者数目不小,复发率可能达到30%。现在,宫颈癌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很多病人只有三四十来岁,她们的生命还很长,‘生’的希望还很大。”曹泽毅说。

    通过再次进行根治手术,清扫盆腔器官,希望能够彻底消灭癌细胞。“这个手术听上去有些残忍,但只要治疗,就有50%的生存率。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好了,每一个人都值得活下去。只要生命继续,希望就能继续。”曹泽毅的话里,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曾经有一位31岁的宫颈癌患者,疾病复发,家里人表示想放弃治疗。眼看着这么年轻的生命就要离去,曹泽毅不忍、更不舍。他亲自跑到病人家里,苦口婆心地劝说,把“生”的希望一点点种在患者和家属心中。

    “这个任务很艰巨,但医生就得这么当!”现在,曹泽毅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再多带几个好徒弟,培养一批好学生,将这份事业传承发扬下去,把生命希望传到四面八方。▲, 百拇医药(本报记者 郑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