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好血管,全身少得病(专家呼声) 等
护好血管,全身少得病(专家呼声)
人体由血管组成,一旦被堵死,器官就像没有水的土地一样干涸枯死
专家小传
杨跃进,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
(张勇摄)
老百姓看病,都是哪儿难受看哪儿。很多医生也认为:人体是由系统组成的,系统是由器官组成的。哪儿有病就主要治哪儿。但现在我却越来越发现,如果从整体,特别是功能来讲,人体是由血管组成的,而且各种病的出现,都跟血管有扯不开的联系。
比如,一个高血压的病人,30岁还不注意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肯吃药调整,40岁就有可能血管被堵,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这些病人被抢救过来后,也有可能留下偏瘫、肾衰等问题——这都是大血管栓塞造成的。随着年龄增长,老人患上了老年痴呆,糊涂了——这又是由微血管病变造成的。再比如,现在糖尿病越来越多,它的最可怕之处不在于疾病本身,而是并发症,特别是微血管病变,可引起肾衰、心衰及脑病等。就算是糖尿病足,也同样是因为下肢动脉栓塞,导致组织坏死而引发的。
, 百拇医药
我们在临床上还碰到过一些非心脏病,比如说特发性耳聋、眼底一过性失明,目前的解释多认为是由于微血管栓塞所致,把供应听力、视力的血管堵住了。
没有血管,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个器官都会坏死。试想一下,假设鼻子没有血液通过了,会是什么结果?肯定会引起组织坏死,就像土地没有水灌溉庄稼会干枯一样。当然,人体有强大的循环功能,当一个部位的血管被堵时,可以从别的地方慢慢渗透过来,这叫做侧支循环,比如心脏和脑,就都有这样的“自救”能力。但像皮肤等,这种功能很有限,一旦其中的血管被大面积堵塞,细胞、器官就都难逃坏死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我想我们可以说,现在所有的灾难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等,都是由血管病变急性或慢性堵塞造成的。
因此,要想少得病,就得在保护血管上好好下工夫。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抽烟喝酒、吃肉多、饭量大,压力大,是最应该马上改变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是最需要及早控制的疾病。▲
, 百拇医药
50岁后要查下肢血管
“很多人可能以为动脉硬化只和心脑有关,会引起冠心病、心梗等,或者是脑动脉硬化引起脑梗、偏瘫等,却不知道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动脉的疾病,除了心脑还会累及内脏和肢体血管。”近日,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陈忠在北京举办的下肢动脉硬化高级培训班上说。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发生在“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中,同时老人发病率高于年轻人。陈忠教授提醒,男性50岁以后,女性绝经期后应该到医院做详细检查,因为此病早期常被忽视,一旦出现了明显症状,血管已有明显狭窄或闭塞,很容易引起严重后果——轻者截肢致残,重者危及生命。▲
, 百拇医药
(王 艳)
电视看太多,血管坏得早
悉尼大学近日公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太多,长大后患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都会增加。
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悉尼34所小学的1500名6岁至7岁儿童进行了调查。这些儿童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为1.9小时,但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仅为36分钟。研究人员发现,花大部分时间看电视的儿童,其视网膜动脉较窄,成人后,他们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调查还显示,每天进行体育活动1个小时以上的孩子,与每天运动不到半小时的孩子相比,其视网膜动脉平均宽出了许多。这说明运动多的孩子,其微血管更为健康。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则会影响幼年的微循环,增加晚年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 http://www.100md.com
研究人员表示,家长应该限制孩子每天看电脑、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超过2个小时,每隔一个小时要起身活动10分钟。此外,家长们要常把孩子从沙发中拉到户外,多做运动。▲
(徐澄)
中青年更要防猝死(医生手记)
最近,我发现门诊来检查身体的白领多了起来,一问才知道,是受两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因工作强度过大,接连发生猝死所触动而来的。其实,近年来中青年人猝死率一直都处于上升趋势,他们的离开应该唤醒更多人对于健康的重视。
我曾在凌晨两点抢救过一名突发心脏猝死的病人,该病人是个不到40岁的中年男性,从事秘书工作,长期工作压力较大。发病当晚,他正在家里挑灯夜战赶写一个文件。为了提神,香烟一根接一根,抽了快两包。凌晨1点多时他突感胸痛难忍,被家人送到医院。抢救时我们发现该病人已经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如果再晚来一会儿,后果不堪设想。抢救后在对病人进行检查时,发现他血压、血脂和血糖等指标都高得离谱,但他自己根本不知道。
, 百拇医药
相比那些了解自己病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老年人来说,那些平时看似身体壮得似头牛,能爬鬼见愁的中青年人其实更容易发生心脏猝死。原因很多,主要是下面几点:首先是生活习惯不好,膳食结构不合理。现代人喜欢吃含高胆固醇、高热量低纤维素的食物,加上大量饮酒、吸烟,导致中年人“三高”现象很普遍,身体状况并不乐观。而疲于应酬,睡眠时间、运动时间少等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得不到改善,使得血管的粥样硬化已经较为严重,容易发生血栓,具备了猝死的物质条件。第二是工作压力大。中年人处在事业“鼎盛”期,社会、家庭的责任感让他们背负沉重的负担,长期压力如果得不到缓解,会导致交感神经处于紧张状态,是发生心脏猝死的重要诱因。其三是很多人不重视体检,表面看起来体魄健壮,实际上体质、免疫及内分泌功能均已走下坡路。还有的人则是讳疾忌医,即使知道有病也不吃药,认为自己还年轻,不能吃半辈子药,等出现症状再吃也来得及。
由于心脏猝死是难以预料的突发性疾病,救治率很低,所以要在预防上做工作。首先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少不必要应酬,增加锻炼,合理膳食,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戒烟少酒,控制体重;还要学会减压,注意劳逸结合;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并遵医嘱积极预防或治疗。▲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专家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任心内科主任 徐成斌)
, http://www.100md.com
血液黏不等于血脂高(大白话说血脂)
与心血管疾病也没必然联系
平时我们到一些医疗机构就医或体检,常被建议检查“血液黏稠度”,并被告知这个指标可以提早发现心血管病变,从而有效防范心肌梗死和脑血栓。血液黏稠度指标真的这么准吗?普通人群是否有做这项检查的必要呢?
“血液黏稠度”是反映血液流动性的一个指标,理论上,“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容易得血栓性疾病。但这些指标在实际应用中是否真的能够预测血栓还需要深入的研究。而且这个指标很不“稳定”,大量饮水、严重脱水、严重缺氧、骨髓性疾病或服用某些药物,都会使这项指标发生变化。
, http://www.100md.com
此外,血液黏稠度与冠心病的发病也没有必然联系。冠心病发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要素:一是血管壁上有脂质形成的粥样硬化斑块;二是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聚集,进一步形成血栓。但是,血液黏稠度高并不一定形成血栓。如果人的血管壁很光滑,血液黏稠度再高,也不会有危险。
还有些人将血液黏稠和高血脂混为一谈,这也是错误的。高血脂症是指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造成的血脂异常。但血液稠的人不一定血脂高,血脂的异常只能通过血脂检查发现。一般建议普通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血脂检查,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人应该积极关注血脂,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监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内科主任 刘红旭)
, http://www.100md.com
一半心梗急救,被家人耽误了(专家呼声)
不快送医院、不叫救护车、不马上签字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是上海市急救创伤中心,每天都会接诊大量猝死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若能在1小时内得到有效施救,康复后与正常人无异;如果在1个半小时后抢救,心肌将出现坏死,且时间越长,心肌坏死越多。但遗憾的是,有一半的患者,因为自身或家属的原因,而错过了急救的‘黄金1小时’。”卫生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徐亚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
徐亚伟认为,这和以下3方面因素有关。
第一,医生自主权有限。在欧美国家,医生接诊急性心梗患者,可以当即决定是进行介入还是溶栓治疗。但在国内,医生必须先征得家属意见,或回答完家属一连串的问题,才能采取进一步措施,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 百拇医药
第二,突发心肌梗死的患者,多是中老年人,膝下子女较多,大家反复商量,白白耽误了抢救时间。徐亚伟接诊过一个老年男性患者,老伴跟着救护车到了医院,签字时她却说自己不懂,要等子女来了才能决定。一家人都到齐了,竟还有人说:“我原先某个朋友的父亲就是这个病,我先打电话问问他们是怎么治疗的。”不论是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还是对未知事件的恐惧,被耽误的都是患者。
第三,现代人缺乏疾病认知、防范和急救意识,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往往被忽视。比如心绞痛发作时,会有持续性的心前区疼痛。有些人觉得,这可能是最近工作压力大或没睡好,忍忍就过去了。甚至家里人也会规劝说,早些上床睡觉吧。但唯独没人想到,这是心梗发作。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郭诗东告诉记者,不了解症状、不立即送医院、不呼叫救护车,也是常见的急救误区。有的人即使意识到身体不适,也想到要去医院检查,却是打车或等家属开车前往,没有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 http://www.100md.com
“我觉得应该呼吁老百姓,特别是中老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者,一旦出现头晕、头痛、胸闷、心慌气短、胸背部不适、脖子有压迫性窒息感等症状,应尽快和医生取得联系。尤其是心前区压迫性绞痛持续3分钟以上,并向左上肢放射,必须在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家属在采取急救措施时,可以协助患者卧床,给他含服硝酸甘油。此外,在专业急救人员抵达前,帮其测血压、数脉搏,有条件的还可以吸氧。”郭诗东说。▲
(徐李燕)
吃太咸,30分钟伤血管
减少盐摄入量的小窍门:
, http://www.100md.com
1.烹饪时后放盐、少放盐、不放盐;特别是要避免将餐桌上的盐加入食物中。
2.尽量不去餐馆吃饭,如果是在餐馆吃饭,可以请求在菜肴中少放盐。同时,别点汤。
3.用其他调味品弥补限盐后的口感需求,如醋、植物调味品等。
4.洗净盐浸食品中的盐。
5.少吃经多道加工的食物。
食盐对血管的损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吗?澳大利亚的一项新研究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研究者发现,吃完含盐量多的食物,短短30分钟后,血管扩张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心脏就会受伤。科学家表示,即使原本血压正常,食盐摄入过多,也会迅速对血管产生伤害。
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了这项研究,澳大利亚科学家以16名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组食用含4克盐的高盐食物,另一组食用0.3克盐的低盐食物。志愿者用餐前后,科学家都测量了他们臂动脉的血流情况。这项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的研究表明,仅仅半小时后,进食高盐食物的志愿者的血流量就受到影响,他们的血管扩张幅度为进食低盐食物志愿者的一半,而且这种影响在1小时后会达到高峰。
, 百拇医药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血管医学专家埃米尔·莫勒博士表示,正常情况下,心脏通过血管泵出血液时会产生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会放松血管,顺畅血流;而食盐和脂肪之类的物质会阻碍一氧化氮的释放,从而妨碍血管扩张能的力。多项研究表明,血管功能一旦受到这样的损害,肯定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冯国川)
护心8个新观点
不抢话、多喝茶、到温暖的地方过冬
心脏病是人类的头号杀手,怎么才能远离它?做好日常预防至关重要。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最新载文介绍了8种新方法。
, 百拇医药
1.不"抢话"。美国马里兰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与善于倾听的人相比,打断别人谈话的人其心脏病危险高47%。"抢话"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久而久之,导致心脏病。
2.早晚刷牙,使用牙线。牙周炎中导致牙病的细菌会引起血管炎症,从而增加心脏病危险。经常刷牙并使用牙线清洁牙齿,嚼嚼无糖口香糖,有利于护牙护心。
3.到温暖的地方过冬。冬季心脏病发病率大约会增加33%。洛杉矶心脏研究所所长罗伯特·克洛那的最新研究发现,气温较低时,血管不易放松扩张,心脏泵血难度更大。而到温暖的地方过冬则会改变这一现象。
4.适量饮酒。捷克医学专家研究发现,滴酒不沾者比每天喝1-2杯酒的人,心脏病危险更大。原因是乙醇有助于降低血栓危险。然而,过量饮酒(每天超过2杯)则有损心肌。
5.住在郊区。英国心脏协会研究发现,城市中的空气污染容易导致人体吸入过多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进而诱发血管炎,最终导致血栓。一氧化碳还会限制血液携氧量,导致心脏缺氧。
, 百拇医药
6.每天两杯茶。《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刊文称,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发现,每天两杯茶可使心脏病危险降低50%。儿茶酚胺有助于防止血管硬化,并能清理血液中的有害物质。
7.吃纯黑巧克力。巧克力有益心脏健康,纯黑巧克力最好,其内大量的黄酮类物质,能限制血液中脂肪沉积,防止血管栓塞。
8.冥想打坐。美国心脏协会《中风》杂志刊文,每天冥想打坐2次,坚持7个月可大大减少血管脂肪堆积。冥想打坐还能降低血清素和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水平,进而降低高血压。▲
(徐澄)
血管年轻,人才不老
在我国首个"5·18血管健康日"上,胡大一教授呼吁
5月18日,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项目(CCEP)共同倡议并发起的我国首个"5.18血管健康日"活动在北京启动。今年首届血管健康日的主题为"警惕血管斑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呼吁大众以5月18日为契机,重视血管健康,警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评估血管年龄、检测胆固醇开始,让血管更年轻!
, http://www.100md.com
5.18源于一个指标值:5.18毫摩尔/升,即正常人血液内总胆固醇异常的临界值。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杨跃进教授指出,人体是由血管组成的,血管健康决定人的寿命。而由胆固醇沉积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威胁血管健康最重要的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内累积变大的过程无声无息,逐渐堵塞血管。患者不一定有外在的胸闷、胸痛的症状,胆固醇检测也不一定高。这些不稳定斑块随时可能破裂,如隐形炸弹般瞬间让血管堵塞,导致心肌梗死、猝死、中风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这也导致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高达300万,平均每10.5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内科刘梅林教授指出,血管保持年轻,最重要一点就是防止"生锈"。55岁以上的健康人群应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胆固醇,将总胆固醇水平控制在5.18毫摩尔/升以下;冠心病、中风、高血压患者应每3-6月检测一次,在合理膳食、减轻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降低血压的基础上,坚持长期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
(王 艳), http://www.100md.com
人体由血管组成,一旦被堵死,器官就像没有水的土地一样干涸枯死
专家小传
杨跃进,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
(张勇摄)
老百姓看病,都是哪儿难受看哪儿。很多医生也认为:人体是由系统组成的,系统是由器官组成的。哪儿有病就主要治哪儿。但现在我却越来越发现,如果从整体,特别是功能来讲,人体是由血管组成的,而且各种病的出现,都跟血管有扯不开的联系。
比如,一个高血压的病人,30岁还不注意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肯吃药调整,40岁就有可能血管被堵,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这些病人被抢救过来后,也有可能留下偏瘫、肾衰等问题——这都是大血管栓塞造成的。随着年龄增长,老人患上了老年痴呆,糊涂了——这又是由微血管病变造成的。再比如,现在糖尿病越来越多,它的最可怕之处不在于疾病本身,而是并发症,特别是微血管病变,可引起肾衰、心衰及脑病等。就算是糖尿病足,也同样是因为下肢动脉栓塞,导致组织坏死而引发的。
, 百拇医药
我们在临床上还碰到过一些非心脏病,比如说特发性耳聋、眼底一过性失明,目前的解释多认为是由于微血管栓塞所致,把供应听力、视力的血管堵住了。
没有血管,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个器官都会坏死。试想一下,假设鼻子没有血液通过了,会是什么结果?肯定会引起组织坏死,就像土地没有水灌溉庄稼会干枯一样。当然,人体有强大的循环功能,当一个部位的血管被堵时,可以从别的地方慢慢渗透过来,这叫做侧支循环,比如心脏和脑,就都有这样的“自救”能力。但像皮肤等,这种功能很有限,一旦其中的血管被大面积堵塞,细胞、器官就都难逃坏死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我想我们可以说,现在所有的灾难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等,都是由血管病变急性或慢性堵塞造成的。
因此,要想少得病,就得在保护血管上好好下工夫。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抽烟喝酒、吃肉多、饭量大,压力大,是最应该马上改变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是最需要及早控制的疾病。▲
, 百拇医药
50岁后要查下肢血管
“很多人可能以为动脉硬化只和心脑有关,会引起冠心病、心梗等,或者是脑动脉硬化引起脑梗、偏瘫等,却不知道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动脉的疾病,除了心脑还会累及内脏和肢体血管。”近日,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陈忠在北京举办的下肢动脉硬化高级培训班上说。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发生在“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中,同时老人发病率高于年轻人。陈忠教授提醒,男性50岁以后,女性绝经期后应该到医院做详细检查,因为此病早期常被忽视,一旦出现了明显症状,血管已有明显狭窄或闭塞,很容易引起严重后果——轻者截肢致残,重者危及生命。▲
, 百拇医药
(王 艳)
电视看太多,血管坏得早
悉尼大学近日公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太多,长大后患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都会增加。
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悉尼34所小学的1500名6岁至7岁儿童进行了调查。这些儿童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为1.9小时,但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仅为36分钟。研究人员发现,花大部分时间看电视的儿童,其视网膜动脉较窄,成人后,他们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调查还显示,每天进行体育活动1个小时以上的孩子,与每天运动不到半小时的孩子相比,其视网膜动脉平均宽出了许多。这说明运动多的孩子,其微血管更为健康。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则会影响幼年的微循环,增加晚年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 http://www.100md.com
研究人员表示,家长应该限制孩子每天看电脑、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超过2个小时,每隔一个小时要起身活动10分钟。此外,家长们要常把孩子从沙发中拉到户外,多做运动。▲
(徐澄)
中青年更要防猝死(医生手记)
最近,我发现门诊来检查身体的白领多了起来,一问才知道,是受两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因工作强度过大,接连发生猝死所触动而来的。其实,近年来中青年人猝死率一直都处于上升趋势,他们的离开应该唤醒更多人对于健康的重视。
我曾在凌晨两点抢救过一名突发心脏猝死的病人,该病人是个不到40岁的中年男性,从事秘书工作,长期工作压力较大。发病当晚,他正在家里挑灯夜战赶写一个文件。为了提神,香烟一根接一根,抽了快两包。凌晨1点多时他突感胸痛难忍,被家人送到医院。抢救时我们发现该病人已经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如果再晚来一会儿,后果不堪设想。抢救后在对病人进行检查时,发现他血压、血脂和血糖等指标都高得离谱,但他自己根本不知道。
, 百拇医药
相比那些了解自己病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老年人来说,那些平时看似身体壮得似头牛,能爬鬼见愁的中青年人其实更容易发生心脏猝死。原因很多,主要是下面几点:首先是生活习惯不好,膳食结构不合理。现代人喜欢吃含高胆固醇、高热量低纤维素的食物,加上大量饮酒、吸烟,导致中年人“三高”现象很普遍,身体状况并不乐观。而疲于应酬,睡眠时间、运动时间少等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得不到改善,使得血管的粥样硬化已经较为严重,容易发生血栓,具备了猝死的物质条件。第二是工作压力大。中年人处在事业“鼎盛”期,社会、家庭的责任感让他们背负沉重的负担,长期压力如果得不到缓解,会导致交感神经处于紧张状态,是发生心脏猝死的重要诱因。其三是很多人不重视体检,表面看起来体魄健壮,实际上体质、免疫及内分泌功能均已走下坡路。还有的人则是讳疾忌医,即使知道有病也不吃药,认为自己还年轻,不能吃半辈子药,等出现症状再吃也来得及。
由于心脏猝死是难以预料的突发性疾病,救治率很低,所以要在预防上做工作。首先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少不必要应酬,增加锻炼,合理膳食,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戒烟少酒,控制体重;还要学会减压,注意劳逸结合;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并遵医嘱积极预防或治疗。▲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专家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任心内科主任 徐成斌)
, http://www.100md.com
血液黏不等于血脂高(大白话说血脂)
与心血管疾病也没必然联系
平时我们到一些医疗机构就医或体检,常被建议检查“血液黏稠度”,并被告知这个指标可以提早发现心血管病变,从而有效防范心肌梗死和脑血栓。血液黏稠度指标真的这么准吗?普通人群是否有做这项检查的必要呢?
“血液黏稠度”是反映血液流动性的一个指标,理论上,“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容易得血栓性疾病。但这些指标在实际应用中是否真的能够预测血栓还需要深入的研究。而且这个指标很不“稳定”,大量饮水、严重脱水、严重缺氧、骨髓性疾病或服用某些药物,都会使这项指标发生变化。
, http://www.100md.com
此外,血液黏稠度与冠心病的发病也没有必然联系。冠心病发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要素:一是血管壁上有脂质形成的粥样硬化斑块;二是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聚集,进一步形成血栓。但是,血液黏稠度高并不一定形成血栓。如果人的血管壁很光滑,血液黏稠度再高,也不会有危险。
还有些人将血液黏稠和高血脂混为一谈,这也是错误的。高血脂症是指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造成的血脂异常。但血液稠的人不一定血脂高,血脂的异常只能通过血脂检查发现。一般建议普通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血脂检查,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人应该积极关注血脂,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监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内科主任 刘红旭)
, http://www.100md.com
一半心梗急救,被家人耽误了(专家呼声)
不快送医院、不叫救护车、不马上签字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是上海市急救创伤中心,每天都会接诊大量猝死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若能在1小时内得到有效施救,康复后与正常人无异;如果在1个半小时后抢救,心肌将出现坏死,且时间越长,心肌坏死越多。但遗憾的是,有一半的患者,因为自身或家属的原因,而错过了急救的‘黄金1小时’。”卫生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徐亚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
徐亚伟认为,这和以下3方面因素有关。
第一,医生自主权有限。在欧美国家,医生接诊急性心梗患者,可以当即决定是进行介入还是溶栓治疗。但在国内,医生必须先征得家属意见,或回答完家属一连串的问题,才能采取进一步措施,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 百拇医药
第二,突发心肌梗死的患者,多是中老年人,膝下子女较多,大家反复商量,白白耽误了抢救时间。徐亚伟接诊过一个老年男性患者,老伴跟着救护车到了医院,签字时她却说自己不懂,要等子女来了才能决定。一家人都到齐了,竟还有人说:“我原先某个朋友的父亲就是这个病,我先打电话问问他们是怎么治疗的。”不论是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还是对未知事件的恐惧,被耽误的都是患者。
第三,现代人缺乏疾病认知、防范和急救意识,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往往被忽视。比如心绞痛发作时,会有持续性的心前区疼痛。有些人觉得,这可能是最近工作压力大或没睡好,忍忍就过去了。甚至家里人也会规劝说,早些上床睡觉吧。但唯独没人想到,这是心梗发作。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郭诗东告诉记者,不了解症状、不立即送医院、不呼叫救护车,也是常见的急救误区。有的人即使意识到身体不适,也想到要去医院检查,却是打车或等家属开车前往,没有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 http://www.100md.com
“我觉得应该呼吁老百姓,特别是中老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者,一旦出现头晕、头痛、胸闷、心慌气短、胸背部不适、脖子有压迫性窒息感等症状,应尽快和医生取得联系。尤其是心前区压迫性绞痛持续3分钟以上,并向左上肢放射,必须在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家属在采取急救措施时,可以协助患者卧床,给他含服硝酸甘油。此外,在专业急救人员抵达前,帮其测血压、数脉搏,有条件的还可以吸氧。”郭诗东说。▲
(徐李燕)
吃太咸,30分钟伤血管
减少盐摄入量的小窍门:
, http://www.100md.com
1.烹饪时后放盐、少放盐、不放盐;特别是要避免将餐桌上的盐加入食物中。
2.尽量不去餐馆吃饭,如果是在餐馆吃饭,可以请求在菜肴中少放盐。同时,别点汤。
3.用其他调味品弥补限盐后的口感需求,如醋、植物调味品等。
4.洗净盐浸食品中的盐。
5.少吃经多道加工的食物。
食盐对血管的损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吗?澳大利亚的一项新研究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研究者发现,吃完含盐量多的食物,短短30分钟后,血管扩张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心脏就会受伤。科学家表示,即使原本血压正常,食盐摄入过多,也会迅速对血管产生伤害。
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了这项研究,澳大利亚科学家以16名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组食用含4克盐的高盐食物,另一组食用0.3克盐的低盐食物。志愿者用餐前后,科学家都测量了他们臂动脉的血流情况。这项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的研究表明,仅仅半小时后,进食高盐食物的志愿者的血流量就受到影响,他们的血管扩张幅度为进食低盐食物志愿者的一半,而且这种影响在1小时后会达到高峰。
, 百拇医药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血管医学专家埃米尔·莫勒博士表示,正常情况下,心脏通过血管泵出血液时会产生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会放松血管,顺畅血流;而食盐和脂肪之类的物质会阻碍一氧化氮的释放,从而妨碍血管扩张能的力。多项研究表明,血管功能一旦受到这样的损害,肯定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冯国川)
护心8个新观点
不抢话、多喝茶、到温暖的地方过冬
心脏病是人类的头号杀手,怎么才能远离它?做好日常预防至关重要。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最新载文介绍了8种新方法。
, 百拇医药
1.不"抢话"。美国马里兰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与善于倾听的人相比,打断别人谈话的人其心脏病危险高47%。"抢话"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久而久之,导致心脏病。
2.早晚刷牙,使用牙线。牙周炎中导致牙病的细菌会引起血管炎症,从而增加心脏病危险。经常刷牙并使用牙线清洁牙齿,嚼嚼无糖口香糖,有利于护牙护心。
3.到温暖的地方过冬。冬季心脏病发病率大约会增加33%。洛杉矶心脏研究所所长罗伯特·克洛那的最新研究发现,气温较低时,血管不易放松扩张,心脏泵血难度更大。而到温暖的地方过冬则会改变这一现象。
4.适量饮酒。捷克医学专家研究发现,滴酒不沾者比每天喝1-2杯酒的人,心脏病危险更大。原因是乙醇有助于降低血栓危险。然而,过量饮酒(每天超过2杯)则有损心肌。
5.住在郊区。英国心脏协会研究发现,城市中的空气污染容易导致人体吸入过多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进而诱发血管炎,最终导致血栓。一氧化碳还会限制血液携氧量,导致心脏缺氧。
, 百拇医药
6.每天两杯茶。《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刊文称,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发现,每天两杯茶可使心脏病危险降低50%。儿茶酚胺有助于防止血管硬化,并能清理血液中的有害物质。
7.吃纯黑巧克力。巧克力有益心脏健康,纯黑巧克力最好,其内大量的黄酮类物质,能限制血液中脂肪沉积,防止血管栓塞。
8.冥想打坐。美国心脏协会《中风》杂志刊文,每天冥想打坐2次,坚持7个月可大大减少血管脂肪堆积。冥想打坐还能降低血清素和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水平,进而降低高血压。▲
(徐澄)
血管年轻,人才不老
在我国首个"5·18血管健康日"上,胡大一教授呼吁
5月18日,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项目(CCEP)共同倡议并发起的我国首个"5.18血管健康日"活动在北京启动。今年首届血管健康日的主题为"警惕血管斑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呼吁大众以5月18日为契机,重视血管健康,警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评估血管年龄、检测胆固醇开始,让血管更年轻!
, http://www.100md.com
5.18源于一个指标值:5.18毫摩尔/升,即正常人血液内总胆固醇异常的临界值。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杨跃进教授指出,人体是由血管组成的,血管健康决定人的寿命。而由胆固醇沉积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威胁血管健康最重要的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内累积变大的过程无声无息,逐渐堵塞血管。患者不一定有外在的胸闷、胸痛的症状,胆固醇检测也不一定高。这些不稳定斑块随时可能破裂,如隐形炸弹般瞬间让血管堵塞,导致心肌梗死、猝死、中风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这也导致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高达300万,平均每10.5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内科刘梅林教授指出,血管保持年轻,最重要一点就是防止"生锈"。55岁以上的健康人群应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胆固醇,将总胆固醇水平控制在5.18毫摩尔/升以下;冠心病、中风、高血压患者应每3-6月检测一次,在合理膳食、减轻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降低血压的基础上,坚持长期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
(王 艳), http://www.100md.com
参见:100md首页 > 专题 > 与卫生有关节日 > 血管健康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