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最重要的是善良友爱(天下名医11)
本报专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郎景和教授
走进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大夫的办公室,记者发现,这里更像是一间有趣而风雅的书屋和缩微博物馆。
在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四面沿墙而立的书架和紧邻的书桌上摆满了各类中英文书籍资料,仔细看才发现,大部头的专业书著旁,几乎有一半是和文学、艺术、绘画、哲学相关的书籍;书桌上错落有序的摆着或挂着各式各样的铃铛;在空余不多的墙上、书架玻璃门前,还挂着郎景和教授自己的笔墨之作,或经精装细裱,或随手贴在墙上。
在繁忙的门诊、病房、手术室等工作的间歇,郎教授就在这些书籍、铃铛、书法的环绕中,以他惯常节奏,忙而有序、从容不乱的研究问题、著书撰文、指导学生。
从医四十余年,最爱别人叫他“郎大夫”
当问及为何选择从医,郎景和教授告诉记者,小时候,母亲多病,镇上的郎中随叫随到,几剂药过后,母亲的病情就会缓解许多。由此他萌生出对医生最初的印象:和蔼可亲、助人除病。于是,选择了医学道路。
, http://www.100md.com
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因成绩优异被学校推荐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实习期马上要结束时,他开始填报专业志愿。因为比较喜欢外科手起刀落、当机立断的感觉,他填写了外科和妇产科。当时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创建者林巧稚大夫,在诸多实习医生中挑中了郎景和,让他成为那年新入科室的住院医生。提起此事,郎教授至今仍十分感慨:“到协和工作是幸运的,在林大夫身边工作更是幸运的”。
郎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已有40余年,期间也曾下乡、入藏巡回医疗、受邀外出会诊讲学、海外出国访问交流、主持院科行政工作,但病人和中国妇产科学事业,始终是他内心最为珍视、倾注了全部精力和情感的事情。
上世纪90年代,时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的他,受当时妇产科主任吴葆桢大夫病危之际所托,毫不犹豫递交辞呈,回科接手妇产科主任之责。在此后20年里,凡有人问及此事,他都以此为幸、为乐,因为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看病、开刀、搞研究、做学问,乐在其中,不知疲倦。尽管历任副院长、时任多年的科主任、又有诸多社会职务的闪光头衔,他还是最习惯也最喜欢别人称他为“郎大夫”。他强调临床实践,强调永远走到病人床边去,“离床医生不是好医生”。又善于在纷乱的症状中,在繁杂的检查报告里,找出头绪、抓住要害、做出诊治决策,一些疑难杂症因此了然,迎刃而解。
, 百拇医药
“看到郎大夫的那一刻,我心里马上踏实了”
这是一位病人的女儿说的一句话。当时病人被初步诊断为“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是一种癌前病变,由郎教授为病人的手术确诊病变级别,以排除浸润性癌的可能。患者的女儿一见到郎大夫,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这种感觉在著名作家毕淑敏对郎大夫的访谈笔记中也提到过:“他不但叫人感觉到无惧、可亲,还有一种很内敛的力量蕴含其中,预备着在危难中给你以期望和能够兑现的光明。他始终是从容不迫和安详的”。
无论是初见还是熟识,无论是在忙碌的门诊,还是在与癌瘤相搏的手术台上,他总是以他由内而外的包容气质,在平静中感染并鼓励着周围的人。而如此气定神宁、一直清晰的思路,更基于充实的内心。郎大夫曾在他的杂文集《外科解剖刀就是剑》中以浪漫的文笔对年轻医生提出中肯的提醒:“我们常常把梦想遗弃,只是为了追逐时代飞转的车轮。但我们务必看准方向,知道自己上哪去。”为此他提出,医生要“加强自身的人文和哲学修养”,要“克己、利人、同情、正直”,也要“学点文学、艺术、哲学”,从而修炼成“整体的眼光和平静的心灵”。
, http://www.100md.com
郎景和教授最喜爱的绘画之一,是梵高为他的私人医生加歇医生画的画像,他喜爱画的蓝色基调,因为觉得这是深沉而神秘的颜色;喜爱画中加歇医生蓝色的眼睛,因为从中看出平静而悲悯的情怀。
郎教授的平静与从容还表现在与病人接触的点点滴滴中。有各种难治的疾病,也有各种难处的病人,他始终以关爱之心、宽容胸怀对待他们。身边的医患人员从未见过他对病人训斥、呵责,甚至大声说话,总是和颜悦色,耐心周致。因此,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应有品德修养、人格魅力。
善良是医学的根本
“善良是做人的标准,也是医学的根本。”郎大夫的这句话并非仅对于女性,也绝非堂皇之词。善良,可以说是他看待周围人事的基本价值标准,也是他一直秉承并倡导的医学核心理念。10多年前农妇在手术后赠送的手绣鞋垫,会被他小心珍藏;在西藏骑马外出巡诊时,朴实藏民躬身助他上马的情景,会被他时常念起;对已逝世的良师益友、历任老主任,每年清明,他都会雷打不动地前去祭奠;他在吴葆桢大夫逝世10年之际,曾作赋《吴葆桢大夫逝世十周年祭》,发表于《光明日报》;对青年学生的困难,均事无巨细、不计工作繁忙,倾力帮助。在郎大夫办公室的一面墙上,高悬着他自己所做的一幅毛笔画“九笔佛”,下写“觉悟、冷静、慈悲、智慧”。
, 百拇医药
郎教授在他的《一个医生的哲学》中写道:“医学,是一种善良人性和友爱情感的表达。”作为医学人文的一贯倡导者和全国妇产科学领头人,他对于“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医疗求善”的理解,更体现在他每日的临床医疗实践中,也是他对于制订临床医疗规范的指导思想。作为一个热爱手术的外科医生,他时时不忘对病人意愿的尊重和生活质量的兼顾。如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他常引用他喜爱的英国著名妇产科教授邦尼说过的一句话:“为了半打纯属良性的肿瘤而切除年轻妇女的子宫,不啻一次外科手术的彻底失败”。作为全国妇科腔镜协作组组长,他在将妇科腔镜技术引入国内,并大力促进其发展的同时,还一直提醒同道“外科手术不是器械和技术的炫耀,手术室里最重要的是病人”,“合理决策使用新技术,否则,微创可能变巨创”。将人文关怀和对科学的热爱与尊重相结合,是他一直秉承的行医原则,这也贯穿于他行医的始终,真正体现了医学艺术之美。
郎景和教授在一次关于青年医师成长的演讲中,以《翅膀坚强,高飞远翔》为题说道:临床工作有三条基线,就是“心路清晰,心灵平静,心地善良”。我们也可用此透视郎大夫40多年来的医学人生。▲, http://www.100md.com(本报特约记者 王姝)
走进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大夫的办公室,记者发现,这里更像是一间有趣而风雅的书屋和缩微博物馆。
在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四面沿墙而立的书架和紧邻的书桌上摆满了各类中英文书籍资料,仔细看才发现,大部头的专业书著旁,几乎有一半是和文学、艺术、绘画、哲学相关的书籍;书桌上错落有序的摆着或挂着各式各样的铃铛;在空余不多的墙上、书架玻璃门前,还挂着郎景和教授自己的笔墨之作,或经精装细裱,或随手贴在墙上。
在繁忙的门诊、病房、手术室等工作的间歇,郎教授就在这些书籍、铃铛、书法的环绕中,以他惯常节奏,忙而有序、从容不乱的研究问题、著书撰文、指导学生。
从医四十余年,最爱别人叫他“郎大夫”
当问及为何选择从医,郎景和教授告诉记者,小时候,母亲多病,镇上的郎中随叫随到,几剂药过后,母亲的病情就会缓解许多。由此他萌生出对医生最初的印象:和蔼可亲、助人除病。于是,选择了医学道路。
, http://www.100md.com
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因成绩优异被学校推荐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实习期马上要结束时,他开始填报专业志愿。因为比较喜欢外科手起刀落、当机立断的感觉,他填写了外科和妇产科。当时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创建者林巧稚大夫,在诸多实习医生中挑中了郎景和,让他成为那年新入科室的住院医生。提起此事,郎教授至今仍十分感慨:“到协和工作是幸运的,在林大夫身边工作更是幸运的”。
郎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已有40余年,期间也曾下乡、入藏巡回医疗、受邀外出会诊讲学、海外出国访问交流、主持院科行政工作,但病人和中国妇产科学事业,始终是他内心最为珍视、倾注了全部精力和情感的事情。
上世纪90年代,时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的他,受当时妇产科主任吴葆桢大夫病危之际所托,毫不犹豫递交辞呈,回科接手妇产科主任之责。在此后20年里,凡有人问及此事,他都以此为幸、为乐,因为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看病、开刀、搞研究、做学问,乐在其中,不知疲倦。尽管历任副院长、时任多年的科主任、又有诸多社会职务的闪光头衔,他还是最习惯也最喜欢别人称他为“郎大夫”。他强调临床实践,强调永远走到病人床边去,“离床医生不是好医生”。又善于在纷乱的症状中,在繁杂的检查报告里,找出头绪、抓住要害、做出诊治决策,一些疑难杂症因此了然,迎刃而解。
, 百拇医药
“看到郎大夫的那一刻,我心里马上踏实了”
这是一位病人的女儿说的一句话。当时病人被初步诊断为“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是一种癌前病变,由郎教授为病人的手术确诊病变级别,以排除浸润性癌的可能。患者的女儿一见到郎大夫,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这种感觉在著名作家毕淑敏对郎大夫的访谈笔记中也提到过:“他不但叫人感觉到无惧、可亲,还有一种很内敛的力量蕴含其中,预备着在危难中给你以期望和能够兑现的光明。他始终是从容不迫和安详的”。
无论是初见还是熟识,无论是在忙碌的门诊,还是在与癌瘤相搏的手术台上,他总是以他由内而外的包容气质,在平静中感染并鼓励着周围的人。而如此气定神宁、一直清晰的思路,更基于充实的内心。郎大夫曾在他的杂文集《外科解剖刀就是剑》中以浪漫的文笔对年轻医生提出中肯的提醒:“我们常常把梦想遗弃,只是为了追逐时代飞转的车轮。但我们务必看准方向,知道自己上哪去。”为此他提出,医生要“加强自身的人文和哲学修养”,要“克己、利人、同情、正直”,也要“学点文学、艺术、哲学”,从而修炼成“整体的眼光和平静的心灵”。
, http://www.100md.com
郎景和教授最喜爱的绘画之一,是梵高为他的私人医生加歇医生画的画像,他喜爱画的蓝色基调,因为觉得这是深沉而神秘的颜色;喜爱画中加歇医生蓝色的眼睛,因为从中看出平静而悲悯的情怀。
郎教授的平静与从容还表现在与病人接触的点点滴滴中。有各种难治的疾病,也有各种难处的病人,他始终以关爱之心、宽容胸怀对待他们。身边的医患人员从未见过他对病人训斥、呵责,甚至大声说话,总是和颜悦色,耐心周致。因此,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应有品德修养、人格魅力。
善良是医学的根本
“善良是做人的标准,也是医学的根本。”郎大夫的这句话并非仅对于女性,也绝非堂皇之词。善良,可以说是他看待周围人事的基本价值标准,也是他一直秉承并倡导的医学核心理念。10多年前农妇在手术后赠送的手绣鞋垫,会被他小心珍藏;在西藏骑马外出巡诊时,朴实藏民躬身助他上马的情景,会被他时常念起;对已逝世的良师益友、历任老主任,每年清明,他都会雷打不动地前去祭奠;他在吴葆桢大夫逝世10年之际,曾作赋《吴葆桢大夫逝世十周年祭》,发表于《光明日报》;对青年学生的困难,均事无巨细、不计工作繁忙,倾力帮助。在郎大夫办公室的一面墙上,高悬着他自己所做的一幅毛笔画“九笔佛”,下写“觉悟、冷静、慈悲、智慧”。
, 百拇医药
郎教授在他的《一个医生的哲学》中写道:“医学,是一种善良人性和友爱情感的表达。”作为医学人文的一贯倡导者和全国妇产科学领头人,他对于“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医疗求善”的理解,更体现在他每日的临床医疗实践中,也是他对于制订临床医疗规范的指导思想。作为一个热爱手术的外科医生,他时时不忘对病人意愿的尊重和生活质量的兼顾。如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他常引用他喜爱的英国著名妇产科教授邦尼说过的一句话:“为了半打纯属良性的肿瘤而切除年轻妇女的子宫,不啻一次外科手术的彻底失败”。作为全国妇科腔镜协作组组长,他在将妇科腔镜技术引入国内,并大力促进其发展的同时,还一直提醒同道“外科手术不是器械和技术的炫耀,手术室里最重要的是病人”,“合理决策使用新技术,否则,微创可能变巨创”。将人文关怀和对科学的热爱与尊重相结合,是他一直秉承的行医原则,这也贯穿于他行医的始终,真正体现了医学艺术之美。
郎景和教授在一次关于青年医师成长的演讲中,以《翅膀坚强,高飞远翔》为题说道:临床工作有三条基线,就是“心路清晰,心灵平静,心地善良”。我们也可用此透视郎大夫40多年来的医学人生。▲, http://www.100md.com(本报特约记者 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