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信息
编号:12067489
百姓越来越不敢信专家了(健康时评) 等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7日 《生命时报》 2011.05.17
     百姓越来越不敢信专家了(健康时评)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59.2%的人坦言,专家学者在自己心目中的权威性有所下降。与此次调查结果相类似,时下网上流传的“砖家”、“叫兽”之类讽刺专家不专业、教授不靠谱的谐语,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专家地位在百姓心目中的与日降低。

    窃以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大体有三:首先,在信息化时代,大众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观点等纷纭杂陈,甚至彼此矛盾。无论是什么专家,意见都很难做到“一统江湖”,权威性有所下降实属难免。

    其次,在市场化社会,知识虽然也是一种资本,但有些所谓专家在知识不健全、思考不成熟时,公开亮相,频繁发言,甚至用耸人听闻的言论博取喝彩,把知识变成了个人扬名立万、发财致富的工具。当专家学者成了娱乐明星,公信力则大打折扣。

    第三,一些专家或被利益集团绑架,或与利益集团共谋,公然充当他们的代言人和辩护者,失去了应有的学术良知。
, 百拇医药
    知识分子是文化的传承者和良心的守护者。在这个信息爆炸和日益趋利化的时代,如何提升公共发言的质量和水平,以及权威性,亟需专家们扪心自问。事实上,中青报的调查显示,60.2%的人对专家介入公共事件表示支持,表明大众对他们负责任的发言,充满期待。只希望这份期待,不会最终变为泡沫。▲

    (作者为旅美学者) (慕朵生)

    

    瞒报核事故对不起生命(健康时评)

    历经漫长的一个月后,日本核事故级别终于从4级调到了最高级别——7级。难道核事故真的是在一个月后才全面发威吗?我不信,可能很多人也不信。但4月13日的消息显示,日本仍然坚称核电站信息披露不存在隐瞒。
, 百拇医药
    事实上,日本核事故的级别调升过程,越来越像一种拙劣的危机公关手法。从最先确定为中低度的4级,到调至最高的7级,与不断用纸包火终归包不住的过程相伴随,也与国际社会民众心理忍耐和承受过程相呼应,更像是一种被迫性的调整。

    日本采取的这种颇显拙劣的处理方法,在于它无视国际社会一些有识之士的质疑,无视各国民众的心理感受。这种故意隐瞒的核心元素就是,只注重本国的国家利益,置周边国家和本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于不顾。其结果却是,挽救不了日本的国家形象,挽救不了事故对本国及周边国家的影响,却损害了国际社会对日本的信任,损害了周边国家民众对日本因遭遇地震海啸核事故灾难而初步建立起来的同情心。

    从日本福岛几个核电站相继爆炸,到核物质通过水和空气两种形态向周边传播,再到日本不向周边邻国报告就私自排放核污水,日本的态度只是在道歉,其涉事公司也只是在道歉。而对本国民众生命健康是否要作出防护反应,对周边邻国民众生命健康的影响是否要作出防护建议,统统不在考虑之列。在这个意义上,道歉解决不了对民众健康漠视的质问,只是在其拙劣的危机公关手法上再添一劣技罢了。
, 百拇医药
    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日本首相菅直人通电话即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日本向海洋排放核污水表示关切,要求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此事对海洋环境,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影响,严格遵守有关国际法,切实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并及时向中方全面准确通报有关情况。日本不能再这么干下去了,不能再滥用周边国家的信任,而漠视民众的生命健康了!▲

    (作者为人民日报评论员) (陈家兴)

    

    广告夸大一分诚信就失一分(健康时评)

    有则洗衣粉广告几乎尽人皆知。某小品演员深入试用某品牌洗衣粉的消费者家中进行调查,消费者都反映该品牌的洗衣粉去污能力超强,用了之后,什么东西都能洗得白白的,连系起来的袜子都能洗得光洁如新。
, http://www.100md.com
    商家大概对这则广告的创意是比较满意的,但在我看来,没有几个消费者拿这广告当真,若说有人当真,那也是真的产生了逆反心理,坚决不用该品牌的洗衣粉。

    《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将洗衣粉的功效宣传得如此“超强”,实际就是在“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只是其宣传打了《广告法》的“擦边球”,用“试用”和消费者玩起了“隐性夸张”。

    细想起来,现在在广告中玩“隐性夸张”的情况不少。比如,某化妆品广告中声称,使用30天,可以“减少细纹,紧实皮肤,让毛孔看起来变小,皮肤色泽均匀并且更有弹性”。这样的宣传便存在明显误导,因为使用该化妆品后,皮肤的改善效果无人负责进行评估。

    “隐性夸张”在让商家逃避了《广告法》限制的同时,也降低了其遭受消费者索赔的风险。如果有消费者在使用其产品后,不能达到广告中宣传的理想效果,商家完全可以用“使用不当”予以回应,使得消费者不得不“责任自负”。
, 百拇医药
    只是“隐性夸张”终究是夸张,是对产品功效的不真实宣传。在此夸张过程中,商家远不能算是赢家,因为其过分夸大功效的宣传,是以付出诚信为代价的。可以说,商家广告夸张一分,诚信便失却一分。诚信损失了,产品的夸张宣传自然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而且,企业欺骗和误导的印象一旦在消费者心目中定格,其便没有了良好的口碑,被市场淘汰也就难以避免了。消费者毕竟不是被人耍的猴子。▲

    (作者为山东学者) (张铁鹰)

    

    15部门为何掐不灭1支烟(健康时评)

    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正式实施,其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饱受二手烟危害的7.4亿人在期待的同时,也不禁要问,公共场所能否就此禁烟?
, 百拇医药
    对比修订后的实施细则,禁烟的举措值得肯定。如“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开展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并配备专(兼)职人员对吸烟者进行劝阻。”但是,如果单纯依靠卫生部门规定去控烟,单靠《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来禁烟,却不大现实。原因在于,该细则并未涉及不执行禁烟规定的公共场所,将受到何种处罚。

    公共场所能否禁烟,与能否有效执法密切相关。在法国,“香烟警察”上街执法,有权对违反者处以最高200欧元的罚款。香港的禁烟执法主要由卫生署专责成立控烟办公室及警务处全力执行,在规定的禁烟场所吸烟的市民,将被罚款1500港元。

    反观我国内地,公共场所禁烟法规存在着立法与执法的双重尴尬,几乎沦为“一纸空文”。在控烟立法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法律效力等级过低,法律规定中原则性与宣传性内容较多,实际可操作性却不足等。在执法上,执法主体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无法有效执行,执法手太软,最后的结果就是“15个部门掐不灭一支烟”。
, 百拇医药
    立法应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为标尺,并对现有的相关法规整合提升。明确执法的主体,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控烟,执法到位是关键。公共场所禁烟,不只是需要一部无烟法规,还需要把相关法规落到实处,我们才能早日告别二手烟!▲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健康编辑) (王君平)

    

    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健康时评)

    写在“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之时

    3月22日“世界水日”这天,各国人们纷纷做起节水宣传;3月26日,“地球一小时”活动,全球4000多个城市参与其中,号召节电环保。然而,与民众参与环保活动积极性相反的是,生活中,浪费行为正在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习惯。
, 百拇医药
    比如,夏天空调温度太低,冬天暖气温度太高;洗脸洗澡,甚至洗车时流水不断;不管暗不暗,进屋就开灯,出去却总忘了关;打瓶酱油也要开车;吃饭从来都是点多了剩下就扔……对此,有人一边嚷着水电费太贵,一边浪费得习以为常,有人甚至辩解说,“反正我能用得起,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难道有钱就可以浪费?说出来,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认可。毛主席曾说,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虽然如今不缺吃、不愁穿,物质产品丰富,与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相差甚远,但这话到今天仍说得通。因为如果不节约,现有的淡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将不足以支撑社会发展;如果不节约,自然环境消解污染物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面对昏黄的天、污浊的水,身体健康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浪费应该受到谴责,但浪费的标准却不好界定,一般的浪费行为也不易追究责任。所以,有些事必须做在前面,既要开展诸如节水、地球熄灯一小时之类的活动提醒人们力行节约,又要牢记“环保不止这一步”,需要通过价格杠杆,约束资源的消费。节约不是让人过苦日子,而是避免无节制的消费,特别是节制欲望。▲

    (作者为人民日报资深记者) (武卫政)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