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安全性回顾与典型案例分析(五)
□张石革
变态反应
抗菌药物中抗生素易致变态反应,轻者多见皮疹、药物热、接触性皮炎,重者有过敏性休克、血液病型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抗原和相应抗体的相互作用而引起。
I型速发性变态反应
速发性变态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紫绀等。多见于使用青霉素G或链霉素后,尤其以青霉素更为常见,在做皮肤敏感试验时亦可发生,高敏者甚至接触使用青霉素者排出的尿液或闻到药物的臭味后即可出现。肌内注射庆大霉素、静注氧氟沙星亦有发生者。
Ⅱ型变态反应
, 百拇医药
临床表现有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全血减少等。青霉素类与某些头孢菌素类均可引起,但少见,往往不伴有其他过敏反应。溶血持续数周,Coombs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多呈阳性,停药后溶血即可停止。
Ⅲ型变态反应
多见于应用青霉素G所致的血清病样反应,其症状有发热、关节疼痛、荨麻疹、咳嗽、打喷嚏、淋巴结肿大、腹痛、蛋白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血管神经性水肿属于直接型变态反应,发生急,反应重,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可危及生命。血管神经性水肿约90%在单独应用青霉素G后发生,其余则发生于联合用药后,大多数为青霉素联合应用链霉素者,四环素类、氯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新生霉素等偶也可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
药物热
有人认为药物热也属于Ⅲ型变态反应(但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所致者则可能与药物及其杂质的毒性有关,不一定属于过敏反应)。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特别是氨苄西林)易致药物热,链霉素、新生霉素、多黏菌素B、头孢菌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均可引起药物热。
, 百拇医药
药物热的潜伏期不易确定,一般在10天之内,短则1天,长者可达25天。热型大多为弛张型或稽留型,药物热的主要诊断依据有:
应用抗菌药物后感染得到控制,体温恢复正常后又再发热;或原来感染所致的发热未被控制,应用抗生素后体温反较未用药前高。
发热或热度增高,不能用原有感染解释,而且也无继发感染的证据;患者虽有高热,但其他情况良好。
某些患者尚伴有其他过敏性反应。
停用抗生素后热度迅速下降或消退。
IV型变态反应
接触性皮炎易发生于与链霉素、青霉素 G等抗生素经常接触的工作人员、医护人员、药厂的分装人员等。一般于接触后3~12个月内发生皮疹,出现于两手、手臂、眼睑、颈部等处,表现为皮疹、瘙痒、发红、丘疹、皮肤眼睑水肿、湿疹等,停止接触后皮疹可逐渐消退。
, 百拇医药
抗菌药物所致的二重继发感染
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又称重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系指在一种感染的治疗过程中又发生另一种微生物感染,通常由于使用抗菌药物诱发。抗菌药物的使用可致菌群改变,使耐该种抗菌药物的微生物引发新的感染。引起新感染的细菌可以是在正常情况下对身体无害的寄生菌,由于菌群改变,其他能抑制该菌生长的无害菌为药物所抑杀后转变为致病性菌,或者是原发感染菌的耐药菌株。使用广谱抗生素时较易发生的二重感染有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炎、真菌性肠炎、口腔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阴道炎等。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生殖系统等处都有细菌寄生繁殖,这些细菌多数为条件致病菌,少数属致病菌或纯寄生菌。寄殖菌群在互相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但当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物后,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不敏感菌群则乘机大量繁殖。此外,原发疾病严重、手术、器官移植、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和抗代谢药物等,均可损害人体的免疫功能,为细菌入侵后继发感染创造有利条件。在肠道、呼吸道等部位未被抑制的细菌及外来细菌均可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
, 百拇医药
二重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有革兰阴性杆菌、真菌、葡萄球菌属等,所引起的感染有口腔及消化道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菌血症等。发生率约2%~3%,一般出现于用药后3周内,多见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者,以及婴儿、幼儿、老年人、有严重原发病(如恶性肿瘤、白血病、糖尿病、肝硬化等)者及进行腹部大手术者。
口腔二重感染
多为白色念珠菌引起并伴有维生素B族缺乏症,临床表现为鹅口疮,即乳白色斑块可遍及口腔默膜舌面及咽部,严重者可蔓延到气管、食道和下消化道。症状有舌刺痛、局部烧灼样疼痛,进食时加重,伴有咽痛、口干、吞咽困难、口角炎、食欲减退、周围黏膜充血或水肿。
白念珠菌肠炎和肛门感染
肠炎表现为水样便或新液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肛门受波及时局部有灼热发痒等感觉,可伴肛周裂隙出血。(五), http://www.100md.com
变态反应
抗菌药物中抗生素易致变态反应,轻者多见皮疹、药物热、接触性皮炎,重者有过敏性休克、血液病型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抗原和相应抗体的相互作用而引起。
I型速发性变态反应
速发性变态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紫绀等。多见于使用青霉素G或链霉素后,尤其以青霉素更为常见,在做皮肤敏感试验时亦可发生,高敏者甚至接触使用青霉素者排出的尿液或闻到药物的臭味后即可出现。肌内注射庆大霉素、静注氧氟沙星亦有发生者。
Ⅱ型变态反应
, 百拇医药
临床表现有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全血减少等。青霉素类与某些头孢菌素类均可引起,但少见,往往不伴有其他过敏反应。溶血持续数周,Coombs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多呈阳性,停药后溶血即可停止。
Ⅲ型变态反应
多见于应用青霉素G所致的血清病样反应,其症状有发热、关节疼痛、荨麻疹、咳嗽、打喷嚏、淋巴结肿大、腹痛、蛋白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血管神经性水肿属于直接型变态反应,发生急,反应重,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可危及生命。血管神经性水肿约90%在单独应用青霉素G后发生,其余则发生于联合用药后,大多数为青霉素联合应用链霉素者,四环素类、氯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新生霉素等偶也可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
药物热
有人认为药物热也属于Ⅲ型变态反应(但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所致者则可能与药物及其杂质的毒性有关,不一定属于过敏反应)。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特别是氨苄西林)易致药物热,链霉素、新生霉素、多黏菌素B、头孢菌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均可引起药物热。
, 百拇医药
药物热的潜伏期不易确定,一般在10天之内,短则1天,长者可达25天。热型大多为弛张型或稽留型,药物热的主要诊断依据有:
应用抗菌药物后感染得到控制,体温恢复正常后又再发热;或原来感染所致的发热未被控制,应用抗生素后体温反较未用药前高。
发热或热度增高,不能用原有感染解释,而且也无继发感染的证据;患者虽有高热,但其他情况良好。
某些患者尚伴有其他过敏性反应。
停用抗生素后热度迅速下降或消退。
IV型变态反应
接触性皮炎易发生于与链霉素、青霉素 G等抗生素经常接触的工作人员、医护人员、药厂的分装人员等。一般于接触后3~12个月内发生皮疹,出现于两手、手臂、眼睑、颈部等处,表现为皮疹、瘙痒、发红、丘疹、皮肤眼睑水肿、湿疹等,停止接触后皮疹可逐渐消退。
, 百拇医药
抗菌药物所致的二重继发感染
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又称重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系指在一种感染的治疗过程中又发生另一种微生物感染,通常由于使用抗菌药物诱发。抗菌药物的使用可致菌群改变,使耐该种抗菌药物的微生物引发新的感染。引起新感染的细菌可以是在正常情况下对身体无害的寄生菌,由于菌群改变,其他能抑制该菌生长的无害菌为药物所抑杀后转变为致病性菌,或者是原发感染菌的耐药菌株。使用广谱抗生素时较易发生的二重感染有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炎、真菌性肠炎、口腔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阴道炎等。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生殖系统等处都有细菌寄生繁殖,这些细菌多数为条件致病菌,少数属致病菌或纯寄生菌。寄殖菌群在互相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但当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物后,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不敏感菌群则乘机大量繁殖。此外,原发疾病严重、手术、器官移植、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和抗代谢药物等,均可损害人体的免疫功能,为细菌入侵后继发感染创造有利条件。在肠道、呼吸道等部位未被抑制的细菌及外来细菌均可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
, 百拇医药
二重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有革兰阴性杆菌、真菌、葡萄球菌属等,所引起的感染有口腔及消化道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菌血症等。发生率约2%~3%,一般出现于用药后3周内,多见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者,以及婴儿、幼儿、老年人、有严重原发病(如恶性肿瘤、白血病、糖尿病、肝硬化等)者及进行腹部大手术者。
口腔二重感染
多为白色念珠菌引起并伴有维生素B族缺乏症,临床表现为鹅口疮,即乳白色斑块可遍及口腔默膜舌面及咽部,严重者可蔓延到气管、食道和下消化道。症状有舌刺痛、局部烧灼样疼痛,进食时加重,伴有咽痛、口干、吞咽困难、口角炎、食欲减退、周围黏膜充血或水肿。
白念珠菌肠炎和肛门感染
肠炎表现为水样便或新液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肛门受波及时局部有灼热发痒等感觉,可伴肛周裂隙出血。(五),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