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疗法 > 气功疗法 > 气功漫谈
编号:12069476
气功基本内涵探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518期
     尽管气功具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但至今其基本概念仍不十分明确,这对于气功学科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笔者以为,剖析气功的内涵,不仅可以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气功的概念,而且可以更好地界定气功范围、评价练功质量。

    气功的5个基本内涵

    从“三基”看气功内涵

    所谓“三基”是指气功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作用,在长达四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气功的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三基”始终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

    气功的基本理论

    《吕氏春秋·古乐》:“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寥寥几十个字,概括了早期的气功理论与主要作用,也是目前比较公认的各家、各派气功共同的“根”,其后逐渐形成的所谓医疗气功、儒家气功、佛家气功、道教气功、武术气功等主要流派,都是从这个“根”上生出的“枝”。
, 百拇医药
    由于各派气功修炼的目的不同,其各自的理论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医疗气功方面,《黄帝内经》对气功理论进行的论述,较为全面、系统。《素问·上古天真论》之“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阐述了气功(尤其是静功)的作用原理,其基本精神在《素问·异法方宜论》、《灵枢·贼风》等篇中,也时有反映。后世医家结合自身的练功体会和医疗实践,从不同的侧面对此进行了补充,使之逐渐完善。在儒家气功方面,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人士,在推崇静神养生方法的同时,也将他们的“中庸之道”融入气功理论中,松静自然、练养相兼、准确活泼等练功原则中,无不深深地烙上了“中庸”的印记。中医气功学中的“和”,也是儒家“中庸”之道影响、渗透的结果。此外,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周易》中以卦象及其变化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更是气功说理的基本工具之一。在佛家气功方面,释家的“禅定慧”与养生家“静以养神”之间、密宗的“三脉四轮”与中医经络学说之间相互补充,成为诸家气功理论中共同的一部分。在道教气功方面,内丹(周天)修炼的理论,可能是道教人士对气功理论贡献的集中体现。

    总之,无论何家气功,其基本理论总体上是以阴阳、经络、精气神学说为主,兼及脏腑、气血津液等,并结合《周易》的阴阳消长、卦象变化为依据,加以阐述。她与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有极高的相似度,两者都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又有社会科学的特征,同时又均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因此,科学的理论指导,是气功的基本内涵之一。
, 百拇医药
    气功的基本内容

    《吕氏春秋》记载了导引舞,但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文献中对气功的操作,也只有一些原则性的零星描述,如《道德经》的“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至虚极,守静笃”,《庄子》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之“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首次对练功方法进行了系统归纳,所提出的“呼吸”、“守神”、形体协调“若一”,被后世气功家列为气功锻炼的三大要素,并借用《童蒙止观》“调五和”中的调身、调息、调心加以规范,合称“三调”。至于三调的具体方法,则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如调身,仅在静功中就有行、立、坐、卧等四种方式(古称“四威仪”),在动功中则有武术类、体操类、行走类、导引类、按摩拍打类等。再如调息,有以练呼为主者,也有以练吸为主的,还有结合发音的,有顺腹式呼吸、也有逆腹式呼吸,但总以深、长、细、匀、轻为基本要求。至于调心则以意守、存想为代表,以放松入静为基本要求。
, http://www.100md.com
    需要指出的是,“三调”在具体功法中不是均分的,而是随功法的不同而各有所侧重,由此形成了古今难以计数的动、静功种功法。因此,身、心、息“三调”齐全是气功的基本内涵之二。必须强调的是,“三调”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合理的配合应用、并对练功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作用之后,方可称之为气功,这就如同建设材料与建筑物的关系。

    气功的基本作用

    从历代文献来看,气功的基本作用以防病治病、养生康复,增进练功者的身心健康为主。古代医学文献中关于气功的许多论述,多是围绕着其养生疗疾与康复作用展开的,除了《内经》以外,还见于《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红炉点雪》,及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作和《临证指南医案》等明清温病学家的一些著作中。

    此外,儒、释、道诸家练功的最终目的虽各不相同,但他们同时也都十分重视气功的医疗作用。如将“治国平天下”作为己任的孔子认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学》)。他在颜回去世后叹息道,若某人纵有“满腹经纶”,但如不善保养身体而“不幸短命”的话,则其远大抱负,也必然落空。《孟子·卷三公孙丑上》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则似与道德涵养与心理保健相关。“好神仙导养之法”的医家、道教理论家葛洪,在《抱朴子》中将练功的作用概括为“导引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内篇·别旨》)。该书《内篇·杂应》还提倡药饵养生与练功养生相结合,认为“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佛教人士常将止观、观想用于治病,由此可见医疗作用是佛教气功中不可忽视的特色之一。因此,养生保健作用是气功的基本内涵之三。
, http://www.100md.com
    从操作要点看气功内涵

    如上所述,“三调”是气功的基本内容,将“三调”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融合会通,这便是所谓操作要点。如《童蒙止观》在阐述三调方法的同时,强调三者都是在止观中同时进行的,“……应合用,不得别说”,并结合调息中气相的定义域训练方法加以说明,指出:“(坐时)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这里的“息相”是调息方法中的一种理想的状态,“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是呼吸之气出入气道的形式,属于调息的范围;“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是对练功者心情(即调心要求)的描述;采用的练功姿势(调身)是“坐”,文中的三调“合用”已经表达的非常清楚。

    有学者在继承古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练功体会,将气功锻炼的核心描述为三调融一,一中有三,三中有一,将其要点表述得更加清晰明了;也有学者将这种练功时的特殊状态,称为气功功能态,并认为气功对人体的各种作用,只有在此状态下才可体现出来。因此,身心并练、三调融一的操作核心是气功的基本内涵之四。
, 百拇医药
    从现代研究看气功内涵

    气功的科研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原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徐丰彦教授为代表的科研人员,首先开始了这一工作。50多年来,虽几起几落、磕磕碰碰,但还是取得了一批被业内外人士公认的成功。如研究表明,气功锻炼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调整神经系统(尤其是自主神经系统)的张力,增强心功能并改善血循环,提高肺活量,调整人体心理,延缓老年人的衰老过程,静功状态下还能降低人体的代谢,等等。有人将这些作用归纳为“补”、“通”、“和”三个方面,即强壮身体,增强内脏功能;促进微循环,改善血液及其他体液的流变性;调和人与自然及人体各部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以上气功的这些作用都是通过发掘人体的潜能而实现的。即所有作用都不是“外源性”的,而是“内源性”的,是练功者通过长期不懈的气功锻炼后,激发出来的、人体原本就有的某些潜在功能,气功锻炼的作用是使这些潜能显现出来。

    激发人体潜能的关键除了上面所说的“操作要点”外,还主要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功法的属性和特点;二是练功质量的高低,也就是练功要领的掌握程度和练功的认真程度。一般而言,就功法本身而言,难度较高的功法,其发掘人体潜能的作用较大;就练功质量而言,能掌握练功要领且能认真坚持练功者,就可获得较好的发掘潜能的作用,反之亦然。因此,发掘人体潜能的作用特点是气功的基本内涵之五。 (黄健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 http://www.100md.com
    

    研究气功内涵的意义

    明确气功概念

    从剖析气功的内涵着手,可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即:“气功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气功锻炼是在科学养生保健理论及(或)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形体锻炼(调身)、呼吸锻炼(调息)、意念锻炼(调心)三者的配合应用直至融一,起到强身保健、防病治病等发掘人体潜能的作用。”这一概念不但有助于应用与研究,而且还能对气功的管理起到一定的作用。

    界定气功范围
, http://www.100md.com
    从剖析功法的“三基”入手,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气功判别标准。

    1.理论方面,是否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科学(包括哲学)的理论作指导是界定标准之一。按照这个标准,超觉静坐、瑜伽等尽管在操作方法、主要作用等方面,与气功较为相似,但其指导理论与气功不同,故不能称为气功,只能称为国外与气功相似的健身方法;“法轮功”尽管冠于“功”,但它的实质是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反政府,故绝对不是气功,而是歪理邪说。

    2.内容方面,“三调”是否齐全是界定标准之二。按照这个标准,包括武术在内的体育运动,尽管也有较好的健身作用,但不是气功;呼吸操,尽管有较好的医疗(康复)作用,但不是气功;心理疗法,尽管越来越被当代人士所接受,但也不是气功。

    3.作用方面,是否具有防病治病作用是界定标准之三。按照这个标准,一度争议颇大的据说能“呼风唤雨”的“特异功能”,即使存在的话,因与防病治病无直接关系而不能称之为气功。

    评价练功质量

    身心并练、三调融一是气功的操作要点和人体进入气功功能态的标准,也是评价练功质量、在实验研究中取舍研究对象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的要求,选择某些操作简单、取材方便、稳定性高的实验室指标,作为气功功能态的客观标准,无论对于气功的推广应用,还是对其原理研究,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黄健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疗法 > 气功疗法